幼儿园美术领域教研之评课
- 评课 -
一、理论依据
(一)《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和《3 - 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
《纲要》和《指南》为幼儿园美术教育提供了方向和目标指引。强调要让幼儿感受并喜爱环境、生活和艺术中的美,激发幼儿表现美、创造美的情趣,丰富他们的审美经验。在评课时,需依据这些文件中关于美术领域的目标,如幼儿能否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美术创作、是否能大胆表现等,来衡量教学活动的有效性。
(二)罗恩菲德的儿童美术教育理论
该理论认为儿童美术是儿童内在思想和情感的表现,教师应尊重儿童的自然发展,为儿童提供丰富的材料和自由创作的环境。在幼儿园美术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幼儿自主表达,避免过度干涉幼儿的创作过程,以促进幼儿创造力和个性的发展。
(三)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
其中的视觉-空间智能与美术领域密切相关。每个幼儿在视觉-空间智能方面的发展水平和表现方式不同,教师应关注幼儿的个体差异,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挖掘幼儿在美术方面的潜力,满足不同幼儿的学习需求。
二、评课的具体内容
(一)教学目标
1.适宜性
(1)年龄适宜
教学目标要符合幼儿的年龄特征。例如,小班美术目标可以是 “幼儿能认识红、黄、蓝等基本颜色,尝试用涂鸦的方式表现简单物体;能用简单的线条(直线、曲线)和图形(圆形、方形)进行简单组合”。中班目标可设定为 “幼儿能感知色彩的冷暖色调,用多种图形和线条组合表现物体的基本特征,初步尝试画面构图”。大班目标则为 “幼儿能运用色彩、线条和形状表现一定的主题和情感,有一定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能根据自己的想法合理构图”。
(2)个体适宜
考虑到幼儿美术能力发展的不平衡,目标要有一定的弹性。对于有美术天赋、能力较强的幼儿,可以鼓励他们在作品中加入更多的细节和独特的表现手法;对于能力稍弱的幼儿,重点在于培养他们对美术活动的兴趣和自信心,逐步掌握基本的美术技能。
2.明确性与整合性
(1)明确性
目标要清晰、具体,便于实施和评价。例如,“幼儿能运用圆形、三角形和线条,画出一辆有三个轮子、一个车身和一个方向盘的汽车” 就比 “幼儿能画画” 更具操作性。
(2)整合性
美术目标应整合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等方面。如 “幼儿能欣赏梵高的《向日葵》,感受画面中强烈的色彩对比和旋转的笔触,尝试用相似的色彩和笔触创作一幅表现花朵的作品,体验美术创作的乐趣”,此目标将对美术作品的欣赏、创作技能和情感体验有机结合。
(二)教学内容
1.趣味性与适宜性
(1)趣味性
教学内容要能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和激发他们的兴趣。可以选择幼儿熟悉和喜爱的题材,如卡通形象、动物、玩具等。例如,以《冰雪奇缘》中的角色为绘画内容,或者以可爱的小动物开派对为手工制作主题,这些内容容易引发幼儿的创作欲望。
(2)适宜性
内容难度要与幼儿的美术水平和认知能力相匹配。对于小班幼儿,简单的手指画、撕纸粘贴等活动较为合适;中班幼儿可以尝试更复杂一点的手工,如折纸、用剪刀剪出简单形状;大班幼儿则可以接触如版画、立体手工等有一定难度的美术形式。同时,内容应贴近幼儿生活,让幼儿有丰富的生活经验作为创作素材。
2.丰富性与多元性
(1)丰富性
包括多种美术形式和材料的融合。例如,在一个美术主题活动中,可以既有绘画,又有手工、雕塑等不同形式。如开展 “我爱我家” 主题美术活动,幼儿可以画自己的家、用彩泥制作家庭成员、用废旧纸盒搭建房子等。
2.多元性
让幼儿接触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美术作品和风格。如介绍中国传统剪纸艺术、民间面塑,西方的油画、水彩画等,拓宽幼儿的美术视野,培养他们的多元文化意识。
(三)教学方法
1.多样性与灵活性
(1)多样性
教师应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在美术教学中,示范法、启发法、游戏法、合作法等都很有效。例如,教师先示范画一个物体,让幼儿观察绘画步骤;通过启发式提问 “你觉得这个小房子的屋顶还可以是什么形状呢?” 引导幼儿发挥想象;通过游戏法,如玩 “颜色变变变” 游戏,让幼儿了解颜色混合的效果;组织幼儿分组合作完成一幅大型绘画作品,培养他们的合作能力。
(2)灵活性
根据幼儿在活动中的反应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如果幼儿对某种教学方法不感兴趣或者理解困难,教师要迅速改变策略。例如,如果幼儿对教师的示范感到枯燥,教师可以增加一些互动环节,让幼儿参与示范过程,或者改变示范方式,用故事的形式边讲边示范。
2.引导与启发的适度性
在美术教学中,教师要把握好引导与启发的程度。既不能过于限制幼儿的思维,又不能让幼儿完全不知所措。例如,在美术创作中,教师可以通过提问 “你想给这个小公主穿上什么样的漂亮衣服呢?” 来启发幼儿的想象,但不要规定幼儿必须画什么颜色、什么款式的衣服。教师可以提供一些参考图片,但要尊重幼儿的选择,让他们自由发挥。
(四)教学过程
1.环节设计的合理性
(1)完整性
教学过程应包括导入、展开、巩固和结束等环节。导入环节要能迅速吸引幼儿的兴趣,如展示一幅神秘的画作、一个有趣的美术作品视频或一个特别的手工成品。展开环节是核心部分,要围绕教学内容和目标充分展开教学活动,如讲解美术知识、进行创作指导等。巩固环节可以通过幼儿的展示、互相欣赏等方式强化所学内容。结束环节要对活动进行总结和升华,如鼓励幼儿把作品带回家与家人分享,或者引导幼儿思考如何进一步完善作品。
(2)逻辑性与连贯性
各个教学环节之间要过渡自然,逻辑清晰。例如,在以 “海洋世界” 为主题的美术活动中,从导入环节播放海浪声和展示海洋生物图片,到展开环节教幼儿画海洋生物、制作海洋主题手工,再到巩固环节让幼儿展示自己的作品并分享自己创作的思路,最后在结束环节引导幼儿思考如何保护海洋环境,整个过程环环相扣,符合幼儿的思维和认知规律。
2.幼儿参与度
(1)参与机会
教师要为幼儿提供充足的参与机会,无论是在美术欣赏、创作还是展示环节。例如,在欣赏环节,每个幼儿都应有机会表达自己对美术作品的看法;在创作环节,要保证幼儿有足够的时间和材料进行创作;在展示环节,可以通过小组展示、个人展示等多种形式让幼儿参与。
(2)参与质量
观察幼儿参与的积极性和专注度,以及他们在美术活动中的表现。如在创作中,幼儿是否认真投入,是否能发挥自己的想象和运用所学技能。同时,要关注幼儿在参与过程中的情感体验,是否享受美术活动带来的乐趣。
3.教师指导的针对性
(1)个体差异关注
教师要根据幼儿在美术能力和发展水平上的差异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对于美术表现力较强的幼儿,可以提供更具挑战性的任务,如在绘画中鼓励他们尝试新的材料或技法;对于能力较弱的幼儿,要给予更多的鼓励和具体的帮助,如在画形状时帮助他们掌握正确的方法,在选择颜色时给予建议。
(2)适时指导
教师要在幼儿需要的时候及时给予指导。例如,在幼儿遇到创作瓶颈时,教师可以通过提问、提示等方式帮助他们突破;在幼儿在色彩搭配上出现问题时,教师可以通过展示一些色彩搭配好的作品或与幼儿一起讨论来解决问题。
(五)教学效果
1.美术技能的发展
观察幼儿在绘画、手工等方面技能的提升。如在绘画方面,幼儿是否能更熟练地运用线条、形状和颜色,是否能表现出物体的立体感和空间感;在手工方面,幼儿是否能更灵活地使用工具,是否能完成更复杂的手工制作。例如,幼儿在活动后是否能更好地控制画笔,画出更流畅的线条,是否能更准确地使用剪刀剪出复杂的形状。
2.审美能力的提升
观察幼儿对美的感知和欣赏能力是否增强。例如,在美术活动后,幼儿是否能更敏锐地发现周围环境中的美,是否能对不同风格的美术作品表达出自己的喜爱或独特的见解,是否能在自己的作品中体现出对美的追求,如色彩搭配更和谐、构图更合理等。
3.情感与态度的发展
(1)兴趣培养
看幼儿对美术活动的兴趣是否更加浓厚,是否更主动地参与美术活动,如是否经常在自由活动时间画画、做手工。
(2)情感表达
关注幼儿是否能通过美术作品表达自己的情感。例如,幼儿是否能用欢快的色彩和活泼的形象表现快乐,用低沉的色调和严肃的形象表现悲伤,在美术活动中是否能更自由地抒发自己的情绪。
三、案例分析
以中班美术活动 “我的好朋友” 为例。
(一)教学目标
教师设定的目标是 “幼儿能观察好朋友的外貌特征和表情,用简单的图形和线条组合画出好朋友的样子;能选择自己喜欢的颜色为好朋友的画像上色,体验用美术表现朋友的乐趣;愿意与同伴分享自己画的好朋友”。此目标符合中班幼儿的年龄特点,他们正处于对人物形象有初步认知和表现欲望的阶段。目标明确具体,涵盖了对朋友外貌的观察、绘画技能的运用和积极的情感体验,具有整合性。
(二)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围绕 “我的好朋友” 展开,贴近幼儿生活,幼儿对自己的好朋友非常熟悉,有丰富的观察经验。内容趣味性强,幼儿都很愿意把自己的好朋友画出来。教师准备了一些幼儿好朋友的照片、一些简单的人物绘画作品,让幼儿更直观地观察人物的外貌特征和绘画表现方法。同时,内容的难度适宜,用简单图形和线条组合表现人物对于中班幼儿来说具有一定的挑战性,但又在他们的能力范围内。
(三)教学方法
教师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首先是观察法,通过展示幼儿好朋友的照片,引导幼儿观察朋友的脸型(圆形、方形等)、发型(长发、短发、卷发等)、眼睛(大小、形状)、嘴巴(笑、哭等表情),为幼儿的创作积累感性经验。然后是示范法,教师在黑板上示范如何用圆形画头、用线条画身体和四肢,让幼儿了解基本的绘画步骤。在幼儿创作过程中,教师运用启发法,如问幼儿 “你觉得你的好朋友最喜欢穿什么颜色的衣服呢?” 激发幼儿的想象。此外,教师还组织幼儿进行小组讨论,让幼儿互相分享自己好朋友的有趣故事,拓展创作思路。
(四)教学过程
1.环节设计
(1)导入环节
教师播放了一首欢快的儿歌《找朋友》,同时在大屏幕上展示了一些幼儿在幼儿园一起玩耍的照片,引起了幼儿的极大兴趣,幼儿们很快就沉浸在回忆好朋友的情境中。
(2)展开环节
教师先让幼儿分组讨论自己好朋友的外貌特征和有趣的事情,然后教师进行了绘画示范,并让幼儿选择自己喜欢的材料开始创作。在幼儿创作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适时启发幼儿。
(3)巩固环节
幼儿创作完成后,教师组织幼儿互相展示作品,并让幼儿说一说自己画的好朋友在做什么,为什么喜欢这个好朋友。
(4)结束环节
教师对幼儿的作品进行了简单的点评,肯定了每个幼儿作品的优点,如有的幼儿把朋友的发型画得很有特色,有的幼儿色彩搭配很漂亮。然后鼓励幼儿把作品送给自己的好朋友,和好朋友分享这份特别的礼物。整个教学过程环节清晰、过渡自然,符合幼儿的认知和创作规律。
2.幼儿参与度
在活动中,每个幼儿都积极参与。他们认真观察照片,在讨论环节热烈发言,分享自己对好朋友的印象。在创作过程中,幼儿们都全神贯注,根据自己的想法选择颜色和形状进行绘画。有的幼儿还主动和旁边的同伴交流,互相借鉴。幼儿们在展示作品时也都非常自信,乐于向同伴介绍自己画的好朋友。
3.教师指导
教师在指导过程中关注到了幼儿的个体差异。对于绘画能力较强的幼儿,教师鼓励他们在画面中添加更多的细节,如朋友身上的装饰品、背景等;对于一些不知道如何下笔的幼儿,教师耐心地引导他们从简单的形状开始,比如先画一个大大的圆形作为头,再添加头发和五官。当有幼儿在色彩选择上犹豫不决时,教师会通过提问 “你觉得哪种颜色能让你的好朋友看起来更漂亮呢?” 来启发幼儿。
(五)教学效果
1.美术技能发展
通过这次活动,幼儿在绘画技能上有了明显的进步。大部分幼儿能够熟练地运用圆形、方形、三角形等形状和直线、曲线等线条组合成人物形象。在色彩运用方面,幼儿更加大胆,色彩搭配也更加丰富和谐。有的幼儿还尝试用不同的笔触来表现头发的质感,如画长发时用流畅的线条,画短发时用短而粗的线条。
2.审美能力提升
幼儿对美的感知能力得到了增强。在活动后的观察中发现,幼儿在欣赏其他人物绘画作品时,会主动关注画面中的人物外貌特征、色彩搭配和构图。在日常生活中,幼儿也会对周围人的穿着打扮发表自己的看法,如 “这个小朋友的衣服颜色真好看,就像我画的好朋友的衣服一样”。
3.情感与态度发展
幼儿对美术活动的兴趣更加浓厚,在自由活动时间,很多幼儿主动拿起画笔画自己的家人、喜欢的卡通人物等。在情感表达方面,幼儿能够通过自己的作品表达对好朋友的喜爱之情。例如,有的幼儿用明亮的色彩和开心的表情表现好朋友,有的幼儿在画面中添加了和好朋友一起做游戏的场景来体现他们之间的友谊。而且幼儿在分享作品的过程中,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和与同伴交流的快乐,增强了自信心和对美术活动的喜爱。
在幼儿园美术领域教研评课中,依据相关理论,从教学目标、内容、方法、过程和效果等多方面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价,有助于教师不断改进教学,提高幼儿园美术领域教学质量,促进幼儿在美术方面的全面发展。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