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根据《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来评价幼儿园健康领域的教学活动?

文摘   2024-11-03 04:00   江苏  

如何根据《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来评价幼儿园健康领域的教学活动?


         

根据《3 - 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评价幼儿园健康领域教学活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

一、身心状况维度


1

(一)目标达成情况


1.具有健康的体态


观察幼儿在活动中的身体姿势,看是否符合该年龄段健康体态的要求。例如,在小班教学活动中,幼儿在坐立时是否能保持背部挺直;中班幼儿在站立和行走时是否姿势正确;大班幼儿在进行简单体育活动(如跳绳)时身体是否协调平衡。

检查教学活动是否有助于纠正幼儿不良的体态习惯。如果有幼儿存在驼背、内八等问题,教师是否在活动中有意识地引导和纠正,如通过提醒、示范正确姿势等方式。


2.情绪安定愉快


留意幼儿在教学活动中的情绪表现。在活动过程中,幼儿是否大部分时间都能保持愉快的情绪,积极参与活动。例如,在体育游戏中,幼儿是否因为享受游戏过程而面带笑容;在健康知识讲解环节,幼儿是否对知识表现出好奇和兴趣,没有出现烦躁、焦虑等情绪。

看教师是否关注到幼儿的情绪变化,并及时进行引导。如果有幼儿因为游戏失败或者对健康知识理解困难而情绪低落,教师是否能安慰、鼓励幼儿,帮助他们恢复积极情绪。


3.具有一定的适应能力


观察幼儿对新环境、新活动规则的适应情况。在开展户外活动时,幼儿是否能较快地适应户外场地和天气变化;当引入新的体育器材或者新的健康主题活动时,幼儿是否能在教师的引导下顺利参与,没有出现过度抗拒的情况。

检查教学活动是否有培养幼儿适应能力的环节。例如,通过角色扮演让幼儿模拟在不同生活场景(如医院、陌生环境)中如何应对,增强他们的适应能力。

二、动作发展维度



(一)目标达成情况


1.具有一定的平衡能力,动作协调、灵敏


在体育活动中,观察幼儿的平衡动作。对于小班幼儿,看他们能否在低矮的平衡木上行走;中班幼儿是否能在较窄的平衡木或者有一定坡度的地面上保持平衡;大班幼儿是否能完成更复杂的平衡动作,如单脚站立一段时间或者在平衡木上进行简单的动作组合(如转身、跨越小障碍)。

检查幼儿在体育游戏中的动作协调性和灵敏性。如在追逐游戏中,幼儿是否能快速地奔跑、转弯、躲避;在使用体育器材(如跳绳、皮球)时,幼儿是否能协调地运用身体各个部位,使动作流畅、准确。


2.具有一定的力量和耐力


评估幼儿在力量方面的表现。小班幼儿是否能完成简单的力量动作,如提起较轻的玩具、推动小推车;中班幼儿是否能进行稍具挑战性的力量活动,如攀爬小型攀爬架、搬运稍重的物品;大班幼儿是否能展现出更强的力量,如双手悬空吊起自己一段时间、连续跳绳一定次数。

关注幼儿耐力的发展。在长跑、长时间的体育游戏等活动中,观察幼儿是否能坚持完成活动,以及随着活动开展耐力是否有所提高。例如,比较幼儿在学期初和学期末进行同样距离跑步时的表现。


3.手的动作灵活协调


在手工、绘画等活动中观察幼儿手的精细动作。小班幼儿是否能正确地握笔进行简单涂鸦、用勺子自己吃饭;中班幼儿是否能使用剪刀剪出简单形状、用筷子夹取食物;大班幼儿是否能熟练地进行更复杂的手部动作,如系鞋带、用彩泥捏出精细的造型。

看教学活动是否提供足够的机会锻炼幼儿手的灵活性和协调性。例如,在手工制作活动中,是否有多种材料(如彩纸、珠子、毛线)供幼儿操作,让他们通过折、穿、绕等动作锻炼手部。

三、生活习惯与生活能力维度



(一)目标达成情况


1.具有良好的生活与卫生习惯


检查幼儿在日常活动中的生活习惯。在进餐环节,幼儿是否能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如不挑食、安静进餐、正确使用餐具;在午睡环节,幼儿是否能按时入睡、保持良好的睡眠姿势;在个人卫生方面,幼儿是否能主动洗手、洗脸、刷牙等,并且掌握正确的方法(如七步洗手法)。

观察教学活动是否有强化良好生活与卫生习惯培养的内容。例如,通过故事、儿歌等形式向幼儿讲解卫生知识,或者通过角色扮演让幼儿模拟餐厅服务员和顾客,引导幼儿正确的进餐礼仪。


2.具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


评估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小班幼儿是否能自己穿脱简单的衣物(如外套、鞋子);中班幼儿是否能在一定程度上整理自己的物品(如书包、玩具);大班幼儿是否能独立完成更复杂的生活自理任务,如自己整理床铺、根据天气选择合适的衣物。

看教学活动是否提供了足够的练习机会和指导。例如,在生活技能教学活动中,教师是否通过示范、分解步骤等方式帮助幼儿学会生活自理技能,并且在日常生活中鼓励幼儿自己动手。


3.具备基本的安全知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观察幼儿对安全知识的掌握情况。在交通安全教育活动后,幼儿是否能正确识别交通信号灯、知道如何过马路;在消防安全活动后,幼儿是否能说出火灾发生时的应对方法(如拨打火警电话、用湿毛巾捂住口鼻弯腰逃生)。

检查幼儿自我保护能力的表现。在体育活动中,幼儿是否能注意避免碰撞等危险情况;在遇到陌生人时,幼儿是否能根据所学知识(如不跟陌生人走、不接受陌生人的礼物)进行自我保护。

四、教学活动中的教师角色


1

(一)引导者角色


1.尊重幼儿的发展差异


观察教师是否能根据幼儿在健康领域的个体差异进行引导。例如,在体育活动中,对于动作发展较快的幼儿,教师是否提供更具挑战性的任务;对于动作协调性较差的幼儿,教师是否给予更多的耐心和针对性的指导,如单独辅导正确的动作姿势。

教师是否避免对幼儿进行不恰当的比较。在评价幼儿的健康表现时,教师应关注每个幼儿的进步,而不是将幼儿相互对比,以免给幼儿带来心理压力。


2.启发幼儿的健康意识


看教师是否通过提问、提示等方式启发幼儿对健康知识和行为的思考。例如,在健康知识教学中,教师可以问幼儿 “为什么我们要每天刷牙呢?” 引导幼儿思考口腔卫生的重要性。

教师是否鼓励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关注健康问题。如在体育活动后,教师可以引导幼儿讨论运动后的身体感受,让幼儿了解运动对身体的好处。


(二)支持者角色


1.提供适宜的帮助


注意教师是否在幼儿需要时提供及时的帮助。在幼儿进行高难度体育动作(如攀爬、跳跃)时,教师是否在旁边进行保护;当幼儿在生活自理活动(如系鞋带)中遇到困难时,教师是否能通过示范、协助等方式帮助幼儿完成。

教师是否关注幼儿的情绪需求,提供心理支持。例如,当幼儿在医院主题活动中因为害怕打针而情绪紧张时,教师是否能安慰幼儿,向他们解释医疗知识,减轻他们的恐惧。


2.营造健康的环境和氛围


观察教师是否通过环境创设来促进幼儿健康发展。在教室环境布置方面,是否有健康知识宣传海报(如正确的洗手步骤、营养膳食搭配);在活动材料提供方面,是否有充足的体育器材、卫生用品等供幼儿使用。

教师是否营造积极的活动氛围。在体育活动中,教师是否通过鼓励的语言、有趣的游戏情境让幼儿感受到运动的快乐;在健康知识教学中,教师是否采用生动活泼的方式(如故事、儿歌、动画)吸引幼儿参与,激发他们对健康知识的兴趣。

五、评价案例


案例一:中班体育活动 “有趣的沙包”




1.身心状况方面


(1)情绪安定愉快


活动开始,教师以游戏 “小松鼠运粮(沙包)” 引入,幼儿们立刻被吸引,表现出浓厚兴趣,整个活动中,幼儿们笑声不断。当个别幼儿因扔沙包没达到预期距离而有些沮丧时,教师及时鼓励 “你已经很棒啦,再试试,你会扔得更远”,幼儿很快恢复积极状态,这表明活动能有效维持幼儿积极情绪。

(2)具有一定适应能力


在活动过程中,教师增加了新玩法,如两人合作抛接沙包,幼儿们在稍作示范后就能适应新规则,积极参与,体现了较好的适应能力。


2.动作发展方面


(1)具有一定平衡能力,动作协调、灵敏


活动中有让幼儿头顶沙包走直线的环节。中班幼儿大多能保持身体平衡,平稳走完规定路线,部分幼儿即使沙包掉落也能再次尝试。在扔沙包和接沙包过程中,幼儿们能较好地协调上肢和身体动作,准确地将沙包扔向目标或接住沙包,展现出良好的协调性和灵敏性。


(2)具有一定力量和耐力


在单手扔沙包和双手抛沙包环节,幼儿们能使出一定力量将沙包扔出一定距离,经过多次练习,大部分幼儿耐力有所提升,没有因多次扔沙包而表现出过度疲劳。


3.生活习惯与生活能力方面


此体育活动虽未直接涉及生活习惯和生活能力,但活动结束后,教师引导幼儿自己收拾沙包,整理活动场地,培养了幼儿的自理意识和责任感,这是生活自理能力培养在日常活动中的延伸。


4.教师角色评价


(1)引导者角色


教师尊重幼儿的个体差异,对于扔沙包较远的幼儿,鼓励他们尝试更远距离或新的玩法;对于力量较小的幼儿,教师耐心指导正确的扔沙包姿势,帮助他们提高成绩。同时,教师通过提问 “怎样能让沙包扔得更远呢?” 启发幼儿思考动作技巧,增强健康意识。


(2)支持者角色


在幼儿进行头顶沙包走直线时,教师在旁边保护,以防幼儿摔倒;当幼儿在合作抛接沙包出现困难时,教师及时示范正确方法。教师还营造了良好的活动氛围,将活动场地布置成森林场景,让幼儿仿佛置身于小松鼠运粮的情境中,增加了活动的趣味性。

案例二:大班健康活动 “我会保护眼睛”



1.身心状况方面


(1)情绪安定愉快


教师通过播放有趣的动画短片《眼睛的故事》引入活动,幼儿们看得津津有味。在整个活动中,教师用生动的语言和形象的图片讲解,幼儿们积极参与讨论,情绪始终保持高涨。

(2)具有一定适应能力


活动中,教师设置了模拟不同光线环境(强光、弱光)下看东西的体验环节,幼儿们能较好地适应这种环境变化,并在教师引导下讨论在这些环境中眼睛的感受。


2.动作发展方面(间接涉及)


在活动中虽没有直接的动作发展训练,但强调了保护眼睛对正常动作发展的重要性,如正确用眼能保证幼儿在体育活动、手工活动等过程中更好地发挥,这让幼儿从认知层面意识到健康与动作发展的关联。


3.生活习惯与生活能力方面


(1)具有良好的生活与卫生习惯


教师详细讲解了保护眼睛的卫生习惯,如保持正确读写姿势(一拳一尺一寸)、控制用眼时间、定期做眼保健操等。通过现场示范和让幼儿模仿,幼儿们对这些卫生习惯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活动结束后,在日常学习生活中观察到,幼儿们在看书、画画时能有意识地调整姿势。

(2)具备基本的安全知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教师通过图片展示和案例讲解,让幼儿了解了一些可能伤害眼睛的危险行为(如用脏手揉眼睛、对着强光看等)以及应对方法。幼儿们能够说出在遇到这些情况时应该怎么做,如用干净的毛巾擦眼睛、避免直视强光等。


4.教师角色评价


(1)引导者角色


教师尊重幼儿的已有经验和个体差异,鼓励幼儿分享自己所知道的保护眼睛的方法,并对不同的想法给予肯定。在讲解过程中,教师通过提问 “如果我们一直看电视,眼睛会怎么样呢?” 引导幼儿思考不良用眼习惯的后果,启发健康意识。

(2)支持者角色


教师为幼儿提供了丰富的学习材料,如护眼宣传画册、正确读写姿势的示范卡片等。在幼儿尝试做眼保健操时,教师逐个指导,确保每个幼儿都能掌握正确的动作。同时,教师在教室环境中张贴了护眼小贴士,营造了良好的健康知识学习氛围。

案例三:小班生活技能活动 “我会自己穿衣服”


1.身心状况方面


(1)情绪安定愉快


教师以儿歌《穿衣歌》开启活动,幼儿们跟着节奏哼唱,氛围轻松愉快。在幼儿尝试自己穿衣服过程中,教师不断用鼓励的语言 “你真聪明,已经找到袖子啦”,让幼儿保持积极情绪,没有因穿不好衣服而哭闹。


(2)具有一定适应能力


对于部分幼儿来说,穿衣服可能是新的挑战,但在教师耐心引导和逐步示范下,幼儿们逐渐适应并尝试自己动手,展现出对新技能学习的适应能力。


2.动作发展方面


手的动作灵活协调:穿衣服过程中,幼儿们需要运用手部精细动作,如抓握衣服、伸进袖子、扣纽扣等。小班幼儿在教师示范和帮助下,能逐渐掌握这些动作。例如,大部分幼儿能自己将手臂伸进袖子,部分幼儿能在教师指导下尝试扣纽扣,这对他们手部动作的发展有积极作用。


3.生活习惯与生活能力方面


具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活动的核心目标是让幼儿学会自己穿衣服,通过反复练习和教师指导,幼儿们在活动结束后有了明显进步。许多幼儿在午睡起床后能自己尝试穿上外套,这表明活动有效提升了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


4.教师角色评价


(1)引导者角色


教师充分考虑到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个体差异,对于能力较强的幼儿,鼓励他们独立完成穿衣服,并尝试帮助其他同伴;对于有困难的幼儿,教师耐心地分解穿衣步骤,一步一步地指导。教师还通过儿歌引导幼儿记忆穿衣步骤,启发他们自主穿衣的意识。

(2)支持者角色


教师在活动中为幼儿准备了宽松、易穿的衣服,方便幼儿练习。在幼儿遇到困难时,如扣不上纽扣,教师会握住幼儿的手,一起完成动作,给予及时的帮助。同时,教师在教室里设置了穿衣步骤图,营造了支持幼儿学习生活自理技能的环境。



END








侠之微言
曾经梦想着仗剑天涯,但因对教育的热爱而坚守教育这块热土。琐碎所思、零星所感、偶尔记录。愿在教育的这块热土上能够有所改变。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