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感与现代性:一场关于中国剪纸的文化盛宴——第八届全国高校非遗教师培训班侧记

文摘   2024-07-26 23:06   北京  

乡土感与现代性:一场关于中国剪纸的文化盛宴

——第八届全国高校非遗教师培训班侧记

2024年7月26日下午,第八届全国高校非遗教师培训班在北京通州区北京亚太花园酒店隆重举行,来自全国各地大学老师及非遗保护工作者、传承人、文创工作者200多人参加了此次培训。下午,中央美术学院的乔晓光教授,以《乡土感与现代性:中国剪纸的文化现状及其发展趋势——关于剪纸领域基本问题的观察与思考》为题,给同学们做了三个小时的学术讲座。

▲▲▲▲乔晓光教授


讲座结束后,北京联合大学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的顾军教授对乔晓光老师的讲座给与了高度评价,认为乔晓光教授的讲座重点讨论了五个问题:

一、传统剪纸是一个综合的系统,很多情况下,他不是用来看的,而是用来用的。反映的是各族民众传统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山川河流花草树木,万物有灵;三餐四季、婚丧嫁娶,生老病死都有在场。

二、中国民间的艺术是心和手的表达,重意轻形,是形而上的,表达的是一种情绪;而当代艺术教育则是眼和手的表达,重视外形的相似,忽略了人心。

三、在田野调查方面,乔晓光老师是非遗研究学者的榜样。他继承了延安经验、安塞经验,虔诚地向民间学习、对民间文化传承有着强烈的使命感。具体、整体、拓展是他总结的田野调查六字方针。

四、作为传承人应该怎么做。收集、整理、传承文化也是传承人的责任和使命。多收集老样子、老段子、老曲子、老物件,磨练自己的技艺,谁会的老样子多,谁的技艺高超,谁就是高级的合格的传承人,同时还要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

五、“剪花娘子”们的剪纸是“苦难中盛开的牡丹”,使我们看到了传统的深度与文明价值,文化自发传承时代最后的文化光芒,包含着最朴素的生存哲学:艺术是日常劳作与人生磨难境遇中的文化实践、情感依托。她们在美丽绚烂的艺术创作中得到慰藉,正如顾城的诗中所说:“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他来寻找光明。”这是人性的光芒,艺术的疗愈。

六、活鱼要在水中看。我们要研究水中的活鱼,以及水的生态,不能见物不见人、见人不见村、见村不见文化。

七、文化遗产经济学的研究至今还是一个空白,需要认真的讨论。

八、2030年是一个重要的节点。活态文化传承的核心是人,1930年出生的人,是最后一代文化自发传承的人,在当时的环境中他们传承的传统文化比较全面,丰富而饱满。经过百年的动荡,几千年的农业社会发生了巨变,这一代人基本就该没了,因此这是我们抢救民间文化、抢救非遗的最后机会,留给我们的时间不多了!

会后,同学们纷纷与乔晓光教授合影,主持人也再一次表达了对乔晓光教授的感谢之情。


▲▲▲(供稿:第八届全国高校非遗教师培训班会务组)

延伸阅读:

第八届高校非遗教师培训班,报名通知

《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北斗丛书》主编:


苑利: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际亚细亚民俗学会第二届副理事长兼中方会长,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第九届副主席,中国农业历史学会第五届第六届副理事长,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民族文化遗产保护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农业学会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民间文学大系学术委员会副主任。


顾军: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历史文博系主任,北京联合大学文化遗产研究所所长,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主任。北京市高校优秀青年骨干教师,入选北京市“培养新世纪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代表作有《文化遗产报告》、《长生久视的胜境——古代仙山道观》、《北京的四合院与名人故居》等


欢迎网购:《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北斗丛书》10本,48元/本,加微信huaxueluntan357
苑利  顾军:《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管理工作指导手册》
马知遥  王明月:《传承人口述史撰写工作指导手册》
黄洋:《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建设工作指导手册》
苑利、齐易、顾军:《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工作指导手册》
朱青峰、苑利:《中国吉祥图案解读工作指导手册》
非遗工具书:《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北斗丛书》

苑利 非遗一点通
苑利教授,是非遗学的首倡者和践行者,撰有《非物质文化遗产学》,创办“中国高校非遗教师培训班”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