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课程教学实践与学校新型社群的营建——第八届全国高校非遗教师培训班侧记

文摘   2024-07-28 20:50   北京  

非遗课程教学实践与学校新型社群的营建

——第八届全国高校非遗教师培训班侧记

2024年7月27日下午,中科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副研究员、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传统工艺研究会副秘书长李劲松走入第八届全国高校非遗教师培训班,以《非遗课程教学实践与学校新型社群的营建》为题,给学员们做了三个小时的学术讲座。

李劲松老师常年从事中国传统工艺的调查与研究,在指导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育实践方面有丰富经验,是非遗进校园活动的实践者。他在报告中就“非遗的传承和传播”、“传承传播的内容与传承者”、“基础教育阶段的相关实践”、“现状与思考”等四个问题等四个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

一、非遗传承方式的分析与教育展望

在“非遗的传承和传播”中,李老师总结分析了“家族传承”“师徒传承”“社区传承”“学校(正规)教育”四种非遗传承方式,认为这四种传承方式各有利弊。由于工艺流程发生变化、市场扩大、工匠的视野变得开阔等现象,尽管多种传承方式可扩大工匠的数量,但后继乏人的隐患依然存在。然而,非遗的正规教育和非正规教育都蕴有强大的生命力,能为非遗的生存和发展输送新鲜血液。正规和非正规非遗教育的建构和规范化,将为非遗活态传承下去提供保障。需要特别注意的是,非遗进校园使得正规教育与社区传承相结合,因此学校是未来非遗生存和发展的新型社区。

二、非遗本质特征与传承者角色解读

在“传承传播的内容与传承者”中,李老师认为非遗的本质特征包括两个基本面和四个特性:在本质上具有“实用”、“理性”两个基本面,同时在基本面上反映出“人性”、“个性”、“致美性”和“历史继承性”四个特性。实用面指表观的实用性,即外在的文化表现形式直观地呈现出来。理性面指内在的规律性,即文化的内核。人性指每一项非遗,每一种文化表现形式,都包含着厚重的人性,因为人是非遗传承的本体。个性指所有非遗都有其所在地区的地域文化特色,都是在地文化的个性和乡土性的扩展。致美性指非遗具有内在的致美驱动,包含两个层面:一是不断趋向完美,二是与审美是密切关联。

三、非遗教育实践案例分析

在“基础教育阶段的相关实践”中,李老师通过梳理“非遗课程教学实践群体性课程”项目在北京市海淀区中小学落实的全过程,介绍了学校在非遗进校园中应该“做什么”“怎么做”,认为北京市海淀区非遗教育具有学科渗透、课程开发、社团活动并行的特点,在实践操作层面高度重视学生审美能力的养成,突出文化浸润学生心灵、涵养学生心性的独特作用,为通过非遗教育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进行了很好的探索与总结。

四、非遗学科建设的现状与未来发展思考

在“现状与思考”中,李老师认为目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专业的学科建设正处于建制化过程,应注重教育资源的协同、学科体系的建设、学术共同体的形成、正规教育推广和深入、学科带头人的涌现,以及学术期刊、学术会议等平台载体的营造。

讲座结束后,北京联合大学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的顾军教授对李劲松老师的讲座给与了高度评价,并再一次表达了对李劲松老师的感谢之情。

供稿:第八届全国高校非遗教师培训班会务组)

▲▲▲第八届中国非遗高校教师培训班课程表

▲▲▲第八届中国非遗高校教师培训班课剪影

延伸阅读:

第八届高校非遗教师培训班,报名通知

乡土感与现代性:一场关于中国剪纸的文化盛宴——第八届全国高校非遗教师培训班侧记

《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北斗丛书》主编:


苑利: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际亚细亚民俗学会第二届副理事长兼中方会长,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第九届副主席,中国农业历史学会第五届第六届副理事长,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民族文化遗产保护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农业学会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民间文学大系学术委员会副主任。


顾军: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历史文博系主任,北京联合大学文化遗产研究所所长,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主任。北京市高校优秀青年骨干教师,入选北京市“培养新世纪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代表作有《文化遗产报告》、《长生久视的胜境——古代仙山道观》、《北京的四合院与名人故居》等


欢迎网购:《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北斗丛书》10本,48元/本,加微信huaxueluntan357
苑利  顾军:《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管理工作指导手册》
马知遥  王明月:《传承人口述史撰写工作指导手册》
黄洋:《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建设工作指导手册》
苑利、齐易、顾军:《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工作指导手册》
朱青峰、苑利:《中国吉祥图案解读工作指导手册》
网购:《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北斗丛书》


苑利 非遗一点通
苑利教授,是非遗学的首倡者和践行者,撰有《非物质文化遗产学》,创办“中国高校非遗教师培训班”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