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购:《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北斗丛书》

文摘   2024-06-04 15:25   北京  

    截至目前,《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北斗丛书》已经出版10本,48元1本,欢迎网购,加微信huaxueluntan357,直接下单:


1. 《中国吉祥图案解读工作指导手册》

2. 《中国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指导手册》

3. 《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工作指导手册》

4. 《中国乡土教材编写工作指导手册》

5. 《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工作指导手册》

6. 《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工作指导手册》

7. 《<文物保护法>解读工作指导手册》

8. 《传承人口述史撰写工作指导手册》

9.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管理工作指导手册》

10.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建设工作指导手册》

《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北斗丛书》主编:

苑利: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际亚细亚民俗学会第二届副理事长兼中方会长,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第九届副主席,中国农业历史学会第五届第六届副理事长,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民族文化遗产保护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农业学会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民间文学大系学术委员会副主任。

顾军: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历史文博系主任,北京联合大学文化遗产研究所所长,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主任。北京市高校优秀青年骨干教师,入选北京市“培养新世纪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代表作有《文化遗产报告》、《长生久视的胜境——古代仙山道观》、《北京的四合院与名人故居》等。


《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北斗丛书》总序

据说,地球上共有动物150多万种,但从起源角度看,无论是有脊椎动物,还是无脊椎动物,它们的起源都远远早于人类。哪怕是一只鳄鱼,一只壁虎,一条蚯蚓。但令人不解的是,为什么在生物进化过程中,后起的人类居然能异军突起,并将那些早于自己的动物,远远地抛在自己的身后?原因很简单,小动物们活着靠的是本能,而人活着除靠本能之外,还在于他们善于学习。不管经历与否,只要他们学到了相关知识,就能利用这些知识去解决面对的问题。当然,一个人的阅历毕竟有限,全靠自己的亲力亲为去获取知识并不现实。这就要求我们在多走多看,增加阅历的同时,多向别人学习,特别是向在5000年中华文明史上,创造过各种文明的祖先们学习,看看祖先们是怎么解决这类问题的。
祖先的经验传递通常会以以下三种方式进行:一种是以典籍的方式将知识与经验传递给我们,一种是以文物的形式将知识与经验传递给我们,最后一种是以口传心授的方式将知识与经验传递给我们,这便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既然祖先是以上述三种方式,将他们的知识与经验传递给我们的,我们在研究祖先智慧时,就应该打通壁垒,从文献、文物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多个层面与维度,对祖先遗产进行全方位解读与研究。
在各类遗产中,物质文化遗产似乎是最靠谱的存在。原因是它本身就是历史的一部分,通过它当然可以反观历史,反观祖先在历史上创造的各种文明。但只保护物质文化遗产尚远远不够,因为它很难回答这种文明是怎样创造出来的。与它相比,非物质文化遗产似乎更容易回答这个问题。原因在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尽管不是秦砖汉瓦,但它是秦砖汉瓦的烧制技术;尽管它不是故宫长城,但它是故宫长城的建造技术。从表面看,非物质文化遗产似乎只是活在当下的存在,但实际上它同样是历史的一部分。我们完全可以通过取今证古的方法,用它来解读历史上所曾发生的各种文明。
当然,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具有3200多年文字使用史的民族来说,只保护好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仍然不够,因为这些文物及文物制作技术背后的许多东西——如作者的设计理念等,通常都是通过文字记录下来的。所以,在对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实施“成对儿”保护的同时,还应注意到对相关文献的保护与研究。正是出于这样一种理念,我们在设计这套丛书时,并没有将目光局限于我们擅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自身,而是在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同时,也将目光投向了物质文化遗产和文献遗产,并期望通过这种全方位的关照,为祖先遗产的保护,找出更多规律性的东西。
苑 利

2022-9-9

1.《中国吉祥图案解读工作指导手册》


写在前面

……

在很早以前,我就和青峰商量写一本吉祥图案方面的书,但一拖就是十年,这是我当初没有想到的。
为什么要写这样一本书?原因很简单:当代手艺人,特别是年轻的手艺人,似乎只注意到了“技”,而忽视了更为重要的“道”。中国自古就有“文以载道”的传统,如果将“文以载道”这个词放到手艺行,就是指通过吉祥图案来表达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诸多期盼。如通过《娃娃抱鱼》,表达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盼;通过《鲤鱼戏莲》,表达人们对美好婚姻的期盼。
其实,人类的许多想法都是相通的。按照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我们同样可以对吉祥图案所反映出的基本主题进行如下解读:“连年有余”反映的是中国人“求生存本能”;“四季花瓶”反映的是中国人“求平安本能”;“鲤鱼戏莲”反映的是中国人寻求“男欢女爱”“繁育后代”的本能;“凤穿牡丹”“百鸟朝凤”反映的是中国人“求尊重本能”;而“指日可升”“马上封侯”反映的则是中国人“求价值实现本能”,即祈求个人理想早日成为现实的本能。这些不需教导与训练的、天赋的、与生俱来的、在人类进化路上所产生出的基本欲望和行为能力,占据了中国传统工艺美术表现主题的绝大部分空间。于是,艺人通过吉祥图案,表达自己对买家的美好祝福;买家也通过吉祥图案,收获了艺人对自己生活的美好祝愿。如果没了“道”,做什么都没个“说法”,即或是再好的“技”,也无法成为沟通彼此的桥梁。从这个角度来说,懂不懂吉祥图案,用不用吉祥图案,已经成为手艺人有没有“文化”、是不是“行里人”的重要标志。
为了能让更多的手艺人了解中国吉祥图案及其背后所蕴含的文化。本书作者在充分梳理吉祥图案历史渊源、分类原则、构图方式以及用色规律的基础上,对植物类吉祥图案、动物类吉祥图案、人物类吉祥图案、器物类吉祥图案、文字类吉祥图案等,进行了深入而细致的分析与解读,是从事传统手工技艺、文创产品设计以及急需了解中国吉祥图案同仁们的一本必读书,从这本书中,你不但能得到来自手艺人的祝福,还能更深刻地体会到手工的温度。
苑 利
2022年8月1日于北一街8号



目 录

一、概念篇

一 什么是吉祥图案? / 003

二 图案和纹样有哪些区别和联系? / 004

三 吉祥纹样和装饰图案有哪些不同? / 005

四 吉祥图案在传统文化史中的地位和价值? / 006

五 为什么说吉祥纹样是“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互关系的产物? / 007


二、历史篇

一 吉祥图案有着怎样的发展历程? / 011

二 历史上不同时代的吉祥图案都有哪些特点? / 012

三 为什么说吉祥图案是一笔宝贵的民俗资料? / 014


三、分类篇

一 吉祥纹样都有哪些分类标准和分类方法? / 017

二 传统“五虫”分类法包含什么内容? / 018

三 吉祥纹样的“五福”和“十全”分类是指什么? / 019

四 植物纹样和花草纹样的区别在哪里? / 020

五 动物纹样和祥禽瑞兽的区别在哪里? / 021


四、特征篇

一 吉祥图案具有哪些特征? / 025

二 为什么说“有图必有意、有意必吉祥”是吉祥纹样最显著的特征? / 027


五、方法篇

一 吉祥纹样常用的组合方法有哪些? / 031

二 吉祥纹样中“比喻”和“象征”的区别在哪里? / 033

三 吉祥图案中“谐音”和“同音”的区别在哪里? / 034


六、构图篇

一 吉祥纹样常用的构图形式有哪些? / 037

二 传统吉祥纹样的构图有哪些特点? / 039

三 为什么说传统吉祥纹样的构图多以“意象构图”为主? / 040


七、植物篇

一 牡丹纹样及其文化内涵 / 043

二 柿子纹样及其文化内涵 / 046

三 枫树纹样及其文化内涵 / 047

四 葡萄纹样及其文化内涵 / 048

五 白菜纹样及其文化内涵 / 049

六 瓜纹样及其文化内涵 / 050

七 枣纹样及其文化内涵 / 051

八 石榴纹样及其文化内涵 / 052

九 莲花纹样及其文化内涵 / 054

十 菊花纹样及其文化内涵 / 056

十一 梅花纹样及其文化内涵 / 057

十二 桃花纹样及其文化内涵 / 059

十三 桂花纹样及其文化内涵 / 061

十四 兰花纹样及其文化内涵 / 063

十五 水仙纹样及其文化内涵 / 064

十六 鸡冠花纹样及其文化内涵 / 065

十七 蔷薇纹样及其文化内涵 / 066

十八 桂圆纹样及其文化内涵 / 067

十九 柑橘纹样及其文化内涵 / 068

二十 万年青纹样及其文化内涵 / 069

二十一 仙桃纹样及其文化内涵 / 070

二十二 佛手纹样及其文化内涵 / 071

二十三 松树纹样及其文化内涵 / 072

二十四 柏树纹样及其文化内涵 / 073

二十五 竹子纹样及其文化内涵 / 074

二十六 葫芦纹样及其文化内涵 / 075

二十七 梧桐纹样及其文化内涵 / 076

二十八 灵芝纹样及其文化内涵 / 077

二十九 萱草纹样及其文化内涵 / 078

三十 栗子纹样及其文化内涵 / 079

三十一 荔枝纹样及其文化内涵 / 080

三十二 天竺纹样及其文化内涵 / 081

三十三 其他植物纹样及文化内涵 / 082


八、动物篇

一 龙纹样及其文化内涵 / 087

二 凤凰纹样及其文化内涵 / 089

三 麒麟纹样及其文化内涵 / 091

四 鹿纹样及其文化内涵 / 093

五 蝙蝠纹样及其文化内涵 / 095

六 鹌鹑纹样及其文化内涵 / 097

七 仙鹤纹样及其文化内涵 / 099

八 喜鹊纹样及其文化内涵 / 101

九 螃蟹纹样及其文化内涵 / 103

十 羊纹样及其文化内涵 / 104

十一 大象纹样及其文化内涵 / 106

十二 狮子纹样及其文化内涵 / 107

十三 虎纹样及其文化内涵 / 109

十四 蝴蝶纹样及其文化内涵 / 110

十五 鸳鸯纹样及其文化内涵 / 111

十六 猫纹样及其文化内涵 / 113

十七 猴纹样及其文化内涵 / 114

十八 马纹样及其文化内涵 / 115

十九 猪纹样及其文化内涵 / 116

二十 雄鸡纹样及其文化内涵 / 117

二十一 蟾蜍纹样及其文化内涵 / 119

二十二 鱼纹样及其文化内涵 / 120

二十三 蝈蝈纹样及其文化内涵 / 122

二十四 蜘蛛纹样及其文化内涵 / 124

二十五 绶鸟纹样及其文化内涵 / 125

二十六 神龟纹样及其文化内涵 / 126

二十七 花豹纹样及其文化内涵 / 127

二十八 其他动物纹样及文化内涵 / 128


九、人物篇

一 刘海纹样及其文化内涵 / 131

二 麻姑纹样及其文化内涵 / 132

三 寿星纹样及其文化内涵 / 134

四 福神纹样及其文化内涵 / 136

五 和合二圣纹样及其文化内涵 / 138

六 童子纹样及其文化内涵 / 140

七 天官纹样及其文化内涵 / 141

八 财神纹样及其文化内涵 / 142

九 其他人物纹样及其文化内涵 / 143


十、器物篇

一 如意纹样及其文化内涵 / 147

二 银锭纹样及其文化内涵 / 148

三 元宝纹样及其文化内涵 / 150

四 斗笔纹样及其文化内涵 / 151

五 磬纹样及其文化内涵 / 152

六 戟纹样及其文化内涵 / 153

七 宝瓶纹样及其文化内涵 / 155

八 山石纹样及其文化内涵 / 157

九 八吉祥纹样及其文化内涵 / 158

十 宝盒纹样及其文化内涵 / 160

十一 爆竹纹样及其文化内涵 / 161

十二 贯钱纹样及其文化内涵 / 162

十三 圆环纹样及其文化内涵 / 163

十四 铜镜纹样及其文化内涵 / 164

十五 其他器物用具纹样及其文化内涵 / 165


十一、几何文字篇

一 万字纹纹样及其文化内涵 / 169

二 福字纹样及其文化内涵 / 170

三 寿字纹样及其文化内涵 / 171

四 喜字纹样及其文化内涵 / 172

五 回纹纹样及其文化内涵 / 173

六 祥云纹样及其文化内涵 / 174

七 其他几何文字及文化内涵 / 175

2.《中国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指导手册》


写在前面

……

中国是个具有近万年农业史的文明古国,她地大物博,民族众多,文化类型相当丰富。中国这个古老的文明古国之所以能够在近万年的历史发展长河中长盛不衰,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它能以其相当成熟的农业生产方式,最大限度地满足了人类生存的第一需求。

但是,随着近代工业文明的闯入,我们的传统的生产方式也在发生着明显的改变。我们在体会现代工业文明给我们带来诸多益处的同时,也深深地感觉到了这个匆匆赶来的门外汉给传统生产方式,特别是传统农业文明带来的诸多问题。例如,在近万年的中国农业文明发展过程中,我们的祖先通过使用农家肥、青肥、土地轮种、套种、灌溉、修建梯田等种种农业技术,基本上实现了对土地的永续利用。而随着化肥、农药等西方工业文明的进入,我们的土地却仅在短短的30多年中,就已经出现了土地硬化、板结、地力下降、酸碱度失衡、有毒物质严重超标等一系列问题。

我们并非排斥工业文明,但我们在享受现代工业文明给我们带来巨大利益的同时,是否也应该对工业文明给我们带来的种种灾难进行必要的反省?!否则,我们的农业就会像是一个吸食鸦片的吸毒者,表面上兴奋一时,事实上已经走上绝路。今天我们之所以要发掘、保护包括农业文化遗产在内的各种文化遗产,目的就是想通过这样一个工程来重新审视、发掘、弘扬、传承我们的传统农耕文明,并为人类农耕文明的发展指出一条前进的道路。



目 录


一、概念篇

一 什么是农业文化遗产? / 003

二 为什么农业文化遗产必须要有百年以上的历史? / 004

三 为什么农业文化遗产必须以活态形式传承至今? / 005

四 为什么说农业文化遗产一定要原汁原味传承至今? / 006

五 为什么必须把农业文化遗产当成一个完整的系统去看待? / 007

六 为什么说农业文化遗产是一种综合性遗产? / 009


二、价值篇

一 为什么说保护农业文化遗产是人类认识自身农耕文明的需要? / 013

二 为什么说保护农业文化遗产是确保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 016

三 为什么说保护农业文化遗产是保护粮食品种多样性的需要? / 017

四 为什么说保护农业文化遗产是确保粮食安全的需要? / 019

五 为什么保护农业文化遗产是确保人类社会高品质生活的需要? / 021


三、保护篇

一 为什么要保护传统农耕技术? / 025

二 为什么要保护传统农业生产工具? / 027

三 为什么要保护传统农业生产制度? / 029

四 为什么要保护传统农耕信仰? / 030

五 为什么要保护当地的民间文学、乡土艺术? / 032

六 为什么农业文化遗产要重点保护传统农作物品种? / 033

七 为什么农业文化遗产地要以保护当地传统农作物品种为己任? / 035

八 为什么一定要保护当地的传统农业生产设施? / 037


四、原则篇

一 为什么一定要对农业文化遗产实施就地保护? / 041

二 为什么一定要对农业文化遗产实施整体保护? / 042

三 为什么一定要对农业文化遗产实施活态保护? / 044

四 为什么一定要对农业文化遗产实施最少干预原则? / 045


五、理念篇

一 为什么保护农业文化遗产一定要秉持“大遗产”概念? / 049

二 为什么保护农业文化遗产要彻底澄清传统农耕文化落后观? / 051

三 为什么说优秀的农业文化遗产可以作为一张地方名片去打造? / 053

四 为什么保护农业文化遗产需要加强社会分工意识? / 055

五 为什么对农业文化遗产要抱以更加宽容的态度? / 056


六、关系篇

一 为什么一定要处理好“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系? / 061

二 为什么一定要处理好“政府”与“种田人”的关系? / 062

三 为什么一定要处理好“长期利益”与“短期利益”的关系? / 064

四 为什么一定要处理好“人”与“物”的关系? / 066

五 为什么一定要处理好“保护”与“开发”的关系? / 067


七、申报篇

一 《申报书》的填写都需要哪些方面的知识? / 071

二 为什么说拉网式普查是申报工作的第一步? / 073

三 如何做好《申报书》填写工作的专项调查? / 075

四 为什么说申报项目在质量上必须代表中国传统农业的最高水平? / 076

五 如何填写《申报书》中遗产项目的“主要特征与价值”? / 078

六 如何填写《申报书》中的“遗产地概况”? / 080

七 如何填写《申报书》中的“起源与演变历史”? / 083

八 如何填写《申报书》中的“农业特征”? / 085

九 如何填写《申报书》中的“生态特征”? / 087

十 如何填写《申报书》的“景观特征”? / 088

十一 如何填写《申报书》中的“技术体系”? / 089

十二 如何填写《申报书》中的“知识体系”? / 091

十三 如何填写《申报书》中的“文化特征”? / 095

十四 如何填写《申报书》中的“创造性”? / 097

十五 如何填写《申报书》中的“独特性”? / 098

十六 如何填写《申报书》中的“遗产功能与重要性评估”? / 099

十七 如何填写《申报书》中的“问题、挑战与机遇”? / 102

十八 如何填写《申报书》中的“保护与发展措施”? / 103

十九 如何填写《申报书》中的“附件”? / 105


八、规划篇

一 如何填写《规划书》中的“总则”? / 109

二 如何填写《规划书》中的“遗产特征与遗产价值分析”? / 111

三 如何填写《规划书》中的“遗产的重要性与保护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 119

四 如何填写《规划书》中的“保护与发展的优势与劣势、机遇与挑战”? / 120

五 如何制定《规划书》中“保护与发展措施”? / 121

六 如何制定《规划书》中的“保护规划”? / 123

七 如何制定《规划书》中的“发展规划”? / 125

八 如何制定《规划书》中的“能力建设规划”? / 127

九 如何填写《规划书》中的“风险与效益分析”? / 129

十 如何填写《规划书》中的“保障措施”? / 130

十一 如何填写《规划书》中的“附录”? / 131


九、活用篇

一 如何活用传统农业生产知识技术类遗产资源? / 135

二 如何活用传统农业生活知识类遗产资源? / 137

三 如何活用传统仪式类遗产资源? / 139

四 如何活用传统节日类遗产资源? / 140

五 如何活用民间文学类遗产资源? / 141

六 如何活用传统表演艺术类遗产资源? / 144

七 如何活用传统工艺美术类遗产资源? / 146


十、问题篇

一 为什么说我们对优秀传统农耕技术的保护尚远远不够? / 149

二 为什么说我们对优秀传统农作物品种的保护尚远远不够? / 151

三 造成遗产地不愿种植传统农作物品种的原因是什么? / 153

四 为什么说物种基因库取代不了传统农作物品种的活态传承? / 155

五 为什么说我们对优秀传统农具制作技术的保护远远不够? / 156

六 为什么说我们对外来物种的监管还远远不够? / 159

七 为什么说我们对当地农民队伍的保护远远不够? / 162

八 为什么说我们对传统农耕信仰的保护远远不够? / 163

九 为什么说把传统仪式当做“封建迷信”是件非常糟糕的事儿? / 165

十 为什么说我们对传统农业生产制度的保护还远远不够? / 167


附 录

一 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名录 / 171

二 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名录 / 179

3.《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工作指导手册》


写在前面

……

据说在我们这个星球上,共居住着87万种生物。在这87万种生物中,如果从起源学角度看,我们人类的起源怕是比任何一种生物都要晚进得多——哪怕是一条蚯蚓,哪怕是一条鱼,它们的出现都要比我们人类要早得多。但令人不可思议的是,我们晚进的人类历尽沧桑之后不但超越了所有生物,而且,还将它们远远地甩在了自己的身后。这是为什么呢?原因很简单。其他生物活着靠的是本能——譬如狼饿了要吃肉,小羊饿了要吃奶。而人除了本能之外,我们还学会了学习——无论是我们经过的或是没经过的,只要别人告诉了怎么做,我们便会像是超人附体一样,无所不能。

学习的方法有很多,譬如我们可以通过书本来学习,也可以通过仿造其他器物的方式来学习。但是,如果手艺太过复杂,工艺太过繁复,通过这两种方式都学不来,人们就会采用一种更“笨”,但也是更为有效的办法,来实现这类特别复杂的知识的传递与文化的传承。而这种“笨”办法就是师傅带徒弟,就是口传心授。在人类历史上,技术难度最高的科技文明的传承,譬如李约瑟博士总结出的中国四大发明——指南针、造纸法、活字印刷、火药制作这些高科技成果,基本上都是通过这种师傅带徒弟以及口传心授的方式来传承的。由此不难看出,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人类文明传承过程中所占据的重要地位。

那么,怎样才能保护好我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呢?当然首先要找到。这就需要我们用睿智的眼光,从纷纭复杂的传统文化中把它们挑选出来,钩沉出来,然后通过申报、评审,将其纳入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对它们实施不同层级的国家保护。这话说起来简单,但做好并不容易。这一方面需要我们对地方文化有着深透的了解,知道什么是当地的文化精华,什么是当地的地域标志性文化。同时还需要我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评审标准的精准把握,以避免伪遗产的流入。当然,优秀项目的选拔,还需要我们有坚定的职业操守,做到“一碗水端平”。也只有这样,才能将真正的民族遗产举荐上来。而这部小册子所要解决的,正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过程中经常遇到的种种问题。



目 录

一、申报选项篇

一 判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本标准是什么? / 003

二 为什么说选择申报项目的第一步首先是辨伪? / 005

三 多大年龄的传承人所传项目更靠谱? / 006

四 为什么说选择优秀项目的前提是选择一位优秀的传承人? / 008

五 为什么说“原汁原味”的项目才是最好的项目? / 010

六 申报项目不是什么都不能变,而是基因不能变 / 012

七 为什么说一定要把不传艺给后人的项目拒之门外? / 014

八 非遗类型与传承脉络的对应关系会为项目归类提供怎样的帮助? / 015

九 申报项目的“代表性”指的是什么? / 016

十 如何评价申报项目的权威性?评价尺度是什么? / 017

十一 如何评价申报项目的影响力?评价尺度又是什么? / 019


二、申报概念篇

一 为什么说弄清申报书填写概念非常重要? / 023

二 什么叫“项目类别”?拿不准的项目如何归类? / 024

三 什么叫“项目代码”? / 026

四 什么是“民间文学”?它都包括哪些类型? / 027

五 什么是“神话”?它都包括哪些类型? / 028

六 什么是“民间传说”?它都包括哪些类型? / 029

七 什么是“民间故事”?它都包括哪些类型? / 030

八 什么是“史诗”?它都包括哪些类型? / 031

九 什么是“民间叙事诗”?它都包括哪些类型? / 032

十 什么是“民间歌谣”?它都包括哪些类型? / 033

十一 什么是“民间说唱”?它都包括哪些类型? / 034

十二 什么是“传统戏剧”?它都包括哪些类型? / 035

十三 什么是“民间舞蹈”?它都包括哪些类型? / 037

十四 什么是“传统音乐”?它都包括哪些类型? / 038

十五 什么是“民间美术”?它都包含哪些内容? / 039

十六 什么是“传统手工技艺”?它都包括哪些内容? / 040

十七 什么是“传统医药”?它都包括哪些类型? / 042

十八 什么是“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 / 043

十九 什么是“民俗”?它都包括哪些类型? / 044


三、申报指南篇

一 “民间文学”中哪些项目可以优先申报? / 049

二 “表演艺术”中哪些项目可以优先申报? / 052

三 “民间美术”中哪些项目可以优先申报? / 055

四 “传统工艺技术”中哪些项目可以优先申报? / 057

五 “传统医药”中哪些项目可以优先申报? / 059

六 “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中哪些项目可以优先申报? / 061

七 “民俗”中哪些项目可以优先申报? / 063

八 怎么看待申报项目中的“迷信”? / 070

九 什么样的仪式不能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 / 072

十 如何确定传统节日传承人? / 073

十一 怎么看待传统节日或传统仪式中的巫师? / 075

十二 判别一个传统舞蹈是否还原汁原味的依据是什么? / 077

十三 艺术学出身评委在评审中容易出现哪些问题? / 079

十四 民俗学出身评委评审时容易出现哪些问题? / 080

十五 经济学出身评委评审时容易出现哪些问题? / 081

十六 文物学出身评委评审时容易出现哪些问题? / 085

十七 文物学出身评委的加入会给非遗评审带来什么好处? / 087

十八 非遗学出身评委是怎样看待非遗项目的? / 089


四、申报填写篇

一 如何填写“项目名称”? / 093

二 如何填写“推荐单位”和“填表日期”? / 095

三 如何理解申报页中的“注意事项”? / 096

四 如何填写申报书中的“项目基本信息”? / 097

五 如何填写申报书中的“基本内容”? / 099

六 如何填写申报书中的“分布区域”? / 101

七 如何填写申报书中的“所在区域及其地理环境”? / 103

八 如何填写申报书中的“历史渊源”? / 105

九 如何填写申报书中的“主要传承人、传承群体”? / 110

十 如何填写申报书中的“主要特征”? / 116

十一 如何填写申报书中的“重要价值”? / 118

十二 如何填写申报书中的“存续状况”? / 122

十三 如何填写申报书中“相关实物及文化场所”? / 124

十四 如何填写申报书中“项目总体概况”? / 127

十五 如何填写申报书中的“建议保护单位”? / 131

十六 如何填写申报书中的“保护单位保护能力情况”? / 137

十七 如何填写申报书中的“保护单位承诺”? / 140

十八 如何填写申报书中的“项目保护计划”? / 141

十九 如何填写“已采取的保护措施与已取得的保护成效”? / 142

二十 如何填写“五年保护计划主要内容”? / 145

二十一 如何填写申报书中的“五年计划预算编制情况”? / 148

二十二 如何填写“保障措施”? / 150

二十三 如何填写“备注”一栏的内容? / 152

二十四 如何填写申报书中“传承人、传承群体同意申报及参与保护工作声明书”? / 153

二十五 如何填写“专家评审委员会论证意见”? / 155

二十六 如何填写“省级文化和旅游行政部门(中央和国家机关部门)推荐意见”? / 157

二十七 如何拍摄申报视频? / 159

二十八 如何选择“代表性图片”? / 162

二十九 如何报送材料?有什么要求? / 163

4.《中国乡土教材编写工作指导手册》

写在前面

……

商周时期,人们发明了文字,从此,中华文明得以传承并生长。三千年后,我们捧起一册册书卷,于是,漂泊的灵魂便有了安放的地方。

在书中,我们了解过去,看见现在,又憧憬未来。可以说,我们最初的启蒙,就是从书本开始的。所以,我们背起了书包,走进了学校。因为,我们知道,那里有我们需要的一切。但唯有一点,我们却很难从学过的统编教材中找到,那便是“我的根在哪里?”若想真正搞清这个问题,也许,我们应该试着从乡土教材中找找答案。

乡土教材来自我们家乡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可以说,它与我们周围的环境息息相关。它会告诉我们,我生长在哪里?我生长的这方水土有什么特点?有什么优势?这方水土又是如何养育了我们?我们又当如何利用好这个优势,把自己的家乡建设得更好?对于一个孩子来说,思想的启蒙是从脚下的这块土地开始的。让他们了解自己生长的地方,就能让他们做到心中有根;就能让他们在面对家乡时,心生欢喜;就能让他所经历的童年故事成为他人生中用不翻篇儿的话题;就能让每一个孩子,以乡土为傲,无论走到哪里,都有一片属于自己的精神家园,而这个家园,就是我们的故乡。

我们不得不承认,即便是一部再好的统编教材,也无法将一个民族历经几千年才积累下来的悠久历史、灿烂文明以及它深厚的文化内涵都统统呈现出来。那么,我们如何才能处理好有限的篇幅与无尽的中华文明这对矛盾呢?早在一百多年前,人们就想到了乡土教材。当时先贤们的想法很简单——爱祖国,就要从热爱自己的故土做起;爱人民,就要从热爱自己的家乡父老做起;爱传统,就要从热爱自己的本乡本土的乡土文化做起。他们相信,一个热爱乡土的人,一定会热爱自己的国家,热爱自己的人民。因为说到底,乡土教育就是一场“培根”的教育。根深才能叶茂,一个不了解家乡的人,就是一个无根的人,这样的人终究不会真正长大。

中国乡土教材发展的历史不过百年,而乡土文化却延续了数千年。并不庞大的乡土教材,承载着厚重而丰富的乡土文化,成为千千万万个青少年的必学内容。之后,这些文化再由孩子传给自己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这样一来,不仅是有乡土教材的孩子们学到了乡土文化,没有教材的大人们也会通过孩子之口了解到乡土文化,乡土文化就是这样,在慢条斯理中获得传承。于是,无论年老还是年少,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都在不断地从乡土中获得力量与滋养。这样,我们在漫漫的人生旅途中,不论走了多远,不管走到哪里,都会不忘来时路,亦不忘故土。

也许,乡土教材的意义就在于此。
毕 瑞
2022年3月20日



目 录

一、概念篇

一 什么是乡土教材? / 003

二 什么是乡土?什么是乡土文化? / 006

三 乡土教材和国家统编教材的区别在哪里? / 008

四 乡土教材和地方教材、校本教材的区别在哪里? / 010

五 乡土志和乡土教科书的区别在哪里? / 013

六 为什么说地方志是乡土教材编写的基础? / 015

七 为什么说清末乡土教材应包括乡土志和乡土教科书? / 017

八 为什么说清末教育改革是我国乡土教材产生的直接原因? / 018

九 为什么说国外的乡土教材是我国乡土教材产生的外部原因? / 020


二、历史篇

一 中国最早的乡土教材是个什么样子? / 025

二 清末的中国乡土教材有什么特点? / 027

三 民国初期中国乡土教材有什么特点? / 028

四 民国中期中国乡土教材有什么特点? / 030

五 为什么《无锡乡土教材》是民国时期中国乡土教材的代表作? / 032

六 民国后期中国乡土教材有什么特点? / 033

七 新中国成立后到“文革”开始前的中国乡土教材有什么特点? / 035

八 “文革”时期中国乡土教材有什么特点? / 037

九 “文革”结束后至20世纪末中国的乡土教材有什么特点? / 039

十 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的中国乡土教材有什么特点? / 041

十一 新时期乡土教材应该具有哪些特点? / 043


三、意义篇

一 为什么说开展乡土教育是中国当代教育的当务之急? / 049

二 为什么乡土教育是基础教育之根? / 051

三 为什么要推动乡土教育进课堂? / 053

四 为什么说通过乡土教育可以重构人们的精神家园? / 055

五 为什么说编写乡土教材可以推进基础教育改革? / 057

六 为什么说编写乡土教材能促进课程文化的多元化发展? / 059

七 为什么说编写乡土教材最重要的是展现乡土知识? / 061

八 为什么说编写乡土教材可以确保当地传统文化基因的永续传承? / 063

九 为什么说编写乡土教材可以帮助我们传播乡土文化? / 065

十 为什么说编写乡土教材可以实现生活、教育的同步化? / 066

十一 为什么说编写乡土教材是促进本土知识快速普及的需要? / 068

十二 为什么说编写乡土教材是记住乡愁的需要? / 070

十三 为什么说编写乡土教材也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需要? / 072

十四 为什么说编写乡土教材可以让更多的人关注到本地的文化遗产? / 074


四、理念篇

一 为什么说编写乡土教材的目的就是告诉孩子“我们家乡是个好地方”? / 079

二 乡土教材怎样才能把家乡的“好”说出来? / 080

三 乡土教材为什么只说自己家乡“好”? / 082

四 为什么说编写乡土教材的目的就是告诉孩子们爱祖国必须从爱家乡做起? / 083

五 为什么说乡土教材的本质就是明确告诉孩子“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道理? / 084

六 为什么说编写乡土教材一定要谨遵科学性写作原则? / 087

七 为什么说编写乡土教材一定要谨遵实用性写作原则? / 088

八 为什么说编写乡土教材一定要谨遵系统性写作原则? / 089

九 为什么说编写乡土教材一定要谨遵条理性写作原则? / 090

十 为什么说编写乡土教材一定要谨遵可读性写作原则? / 091

十一 为什么编写乡土教材一定要遵循适龄性原则? / 093

十二 乡土教材在编写时如何才能体现出地方特色? / 095

十三 乡土教材在编写时如何才能体现出民族特色? / 097

十四 乡土教材在编写时如何才能适合教学需要? / 098

十五 乡土教材在编写时如何才能确保选材的准确性? / 100

十六 乡土教材在编写时如何才能确保选材的代表性? / 101

十七 乡土教材在编写时如何设计课上的实践环节? / 103

十八 在乡土教材的编写过程中如何设计孩子们的课下实践? / 105

十九 乡土教材在编写时为什么要构建评价体系? / 109

二十 乡土教材在编写时为什么要处理好“家乡”和“国家”之间的关系? / 111

二十一 乡土教材在编写时为什么要处理好“家乡”和“他乡”之间的关系? / 112

二十二 乡土教材在编写时为什么要处理好“我国”和“他国”之间的关系? / 114

二十三 乡土教材在编写时如何才能组织起一批优秀的编写人才? / 116

二十四 乡土教材在编写时如何才能优化写作班子的组织形式? / 118

二十五 在少数民族地区编写乡土教材时要遵循怎样的理念? / 120

二十六 同学们就生活在乡土之中为什么还要学习乡土教材? / 122


五、内容篇

一 乡土教材为什么要加入当地重要历史事件方面的内容? / 127

二 乡土教材为什么要加入当地重要历史人物方面的内容? / 128

三 乡土教材为什么要加入当地的地理环境与自然资源方面的内容? / 130

四 乡土教材为什么要加入当地重要文物古迹方面的内容? / 131

五 乡土教材为什么要加入乡土民俗方面的内容? / 133

六 乡土教材为什么要加入民间文学方面的内容? / 135

七 乡土教材为什么要加入传统表演艺术方面的内容? / 136

八 乡土教材为什么要加入传统工艺美术方面的内容? / 138

九 乡土教材为什么要加入传统工艺技术方面的内容? / 140

十 乡土教材为什么要加入传统祭祀与庙会方面的内容? / 142

十一 乡土教材为什么要加入传统节日方面的内容? / 144


5.《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工作指导手册》


写在前面

……

2019年9月24日,一群来自海内外的学术泰斗、学界精英,又一次汇聚冯骥才小院,一起探讨中国传统村落“空心化”问题,探讨中国传统村落的前途和命运。有些新来的朋友也许有所不知,2001年,冯骥才先生走进这座小院,组建了中国第一个以作家、文学艺术家名字命名的“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也正是在这座小院,冯骥才先生接任了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并于2002年在全国率先掀起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运动。在这座小院,冯骥才先生组织出版了《中国剪纸集成》《中国木版年画集成》《中国唐卡文化档案》等一系列丛书。还是在这座小院,作为国务院参事、全国政协常委的冯骥才先生站位国家高度,促成了“中国文化遗产日”的设立,《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设立,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保护制度的实施,以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的颁布。此外,号称中国民间文学“四库全书”的中国口头文学遗产数字化工程、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工程的整体设计与顶层规划也是在这里完成的。历史会记住这座小院、这座小楼,也会记住在这里为中国文化遗产保护事业辛勤耕耘的冯骥才先生。


几年前,当冯骥才先生辞去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工作,准备潜心完成他的非虚构体小说时,我就说:“您肯定还得出山。”果不其然,此后的冯骥才先生不但出山,而且屡屡出山。在小说创作的同时,一直为中华民族文化遗产保护事业默默耕耘。


我们知道,在冯骥才先生文化遗产保护宏伟蓝图中,令他最放心不下的就是传统村落。作为人类的最早家园,传统村落不仅是中国传统建筑艺术最重要的样本库,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最重要的资源库,同时也是中华精神文明与道德文明最稳定的基因库。在他眼中,传统村落的重要程度不言而喻。但是,随着城镇化运动的迅猛推进,外出务工队伍的不断壮大,以及传统村落建筑本身的迅速老化,当下的中国传统村落保护面临种种问题。我们又应如何解决这一难题呢?这也是我们本手册所要探讨的主要话题。



目 录

一、申报篇

一 什么是传统村落? / 003

二 到底有多少个传统村落入选《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 004

三 传统村落在地理分布上到底有哪些规律? / 005

四 中国传统村落资源总量大致有多少? / 007

五 为什么说“一心三片多组团”是我国传统村落分布的基本规律? / 008

六 为什么说传统村落是“乡愁”的重要载体? / 010

七 传统村落有哪些基本特征? / 012

八 传统村落有哪些基本类型? / 014

九 申报传统村落在历史积淀方面有哪些要求? / 016

十 申报传统村落在村域环境方面有哪些要求? / 017

十一 申报传统村落在整体格局和风貌方面有哪些要求? / 018

十二 申报传统村落在传统建筑及历史环境方面有哪些要求? / 020

十三 申报传统村落在民俗文化方面有哪些要求? / 022

十四 申报传统村落在生产生活方面有哪些要求? / 023

十五 国家级传统村落审批情况及在各省域的分布规律? / 024

十六 为什么说保护传统村落就是保护祖先创造的智慧和文明? / 025


二、信息篇

一 传统村名能给我们透露出哪些信息? / 029

二 哪些材料可以帮助我们判断传统村落的始建年代? / 030

三 传统村落形成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 031

四 传统村落选址与风水有什么关系? / 032

五 传统村落的大小与文化传承有什么关系? / 034

六 传统村落所处地质环境与村落文化有什么关系? / 036

七 传统村落周边的自然环境与村落生产生活有什么关系? / 037

八 传统村落中姓氏的多少能说明什么问题? / 038

九 传统村落生产方式会给传统村落开发带来哪些影响? / 039

十 如何看待传统村落保护与原住民的关系? / 040

十一 传统村落的选址与谋生手段有什么关系? / 042


三、保护篇

一 保护传统村落到底有哪些可以参考的方法与模式? / 047

二 保护传统村落到底应重点保护哪些物质文化遗产? / 049

三 保护传统村落到底要重点保护好哪些非物质文化遗产? / 051

四 如何保护好传统村落有益的民俗信仰? / 054

五 保护好传统村落对于保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到底有多重要? / 056

六 传统村落“空心化”的成因是什么?面对“空心化”,我们有哪些对策? / 058

七 如何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传统村落“空心化”问题? / 060

八 为什么说保护传统村落的关键是解决好当地村民的在地就业问题? / 061

九 保护传统村落要重点关注哪些信息? / 063

十 传统村落保护应归哪些部门或社会团体负责? / 070

十一 传统村落一旦毁灭,能否重建? / 073

十二 传统村落重建应遵循怎样的原则? / 076

十三 怎样才能让传统村落恢复元气? / 080

十四 如何通过制度建设为传统村落传统民居的产权交易保驾护航? / 084

十五 传统村落的深宅大院究竟出让给谁才能产生出最大的社会经济效益? / 086

十六 传统村落的“一家之主”有多重要? / 088

十七 如何才能确保当地居民拥有当家作主的权利? / 089


四、原则篇

一 为什么传统村落保护一定要谨遵真实性保护原则? / 095

二 为什么传统村落保护一定要谨遵完整性保护原则? / 097

三 为什么传统村落保护一定要谨遵延续性保护原则? / 098

四 为什么保护传统村落一定要坚持活态性保护原则? / 100

五 为什么说传统村落保护一定要注意各保护原则间的关联与平衡? / 101

六 为什么说传统村落是“另类遗产”,需另类保护? / 103


五、调查篇

一 在传统村落立档调查中需重点关注哪些问题? / 109

二 为什么说传统村落调查的重点是挖掘当地的地域标志性文化? / 110

三 为什么说无论记录什么都应该注意到事物间的必然联系? / 111

四 立档调查如何才能通过图文互补进而勾勒出传统村落的整体风貌? / 112

五 为什么说立档调查是保护传统村落的重要手段? / 113

六 传统村落调查人员应具备哪些专业知识? / 115

七 如何记录传统村落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 118


六、开发篇

一 为什么说在旅游开发中打好非遗这张牌十分必要? / 123

二 为什么说民间文学类遗产对传统村落开发十分重要? / 124

三 为什么说传统歌舞类遗产对村落开发十分重要? / 127

四 为什么说工艺美术类遗产对传统村落开发十分重要? / 129

五 为什么说传统工艺技术类遗产对村落开发十分重要? / 130

六 为什么说传统仪式类遗产对村落开发十分重要? / 132

七 为什么说传统节日类遗产对村落开发十分重要? / 133

八 为什么说传统农业技术类遗产对村落开发十分重要? / 135

九 为什么说非物质文化遗产介入旅游开发也是件十分危险的事儿? / 136

十 为什么说旅游开发非常容易对传统村落原有生态造成破坏? / 138

十一 为什么说传统村落保护与开发一定要坚持动态历史观? / 139

十二 传统村落改造要重点做好哪些准备? / 141

十三 如何看待传统村落修复中产生的“后结构”问题? / 143

十四 如何理解传统村落修复中的“修旧如旧”问题? / 145

十五 为什么说让传统村落充满烟火气的开发才是最好的开发? / 147

十六 如何才能彻底解决传统村落“空心化”问题? / 148

十七 如何看待传统村落的保护与修复? / 150

十八 为什么说发掘村落传统手工技艺是重振手艺村的必由之路? / 152

十九 如何才能设计出一个吸睛的传统村落形象? / 155

二十 为什么说保护传统村落一定要调动起当地人的积极性? / 156

二十一 为什么说开发传统村落一定要多管齐下? / 158

二十二 为什么说保护好传统村落首先要改善当地人的生活条件? / 159

二十三 为什么说传统村落保护的关键是解决好当地村民的就业问题? / 161


附 录 


6.《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工作指导手册》


写在前面

……

从2007年中国批准设立第一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算起,中国的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已经整整走过15个年头。截至2020年6月,我国共设立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23个,涉及省份17个,其中七个经严格评估后摘帽,被正式授予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称号;另外,全国21个省(区、市)设立范围大小不一、特色鲜明的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区197个,这些举措在推动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整体性保护、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文化生态保护区作为中国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过程中创造出来的一种全新保护模式,其理念是科学的,行动是前卫的。它的意义在于帮助我们把人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认识从非物质文化遗产自身转向其生存空间,继而从生态学视角,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路。

但是,在许多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实践中,我们也注意到有些文化保护区似乎并未将这一生态学理念真真正正地落实到具体的行动中去,反倒是因为理解上的偏差,理念上的滞后,出现了一系列诸如只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自身而忽略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所需生态环境、只关注静态展示而忽略活态传承、只保护“核心技术”而忽略整体性保护、只看到政府作用而忽略民间传承,以及误把文化生态保护区当成一个个“开放系统”,误把非物质文化遗产当成可以随时改、随时编的文创产品,或是误把文创工作者当成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等一系列问题。

方向决定命运,思路决定出路。文化生态保护区要想得到科学保护,并实现可持续发展,保护理念必须解决。本书的写作目的,就是想通过概念梳理、历史溯源、重点解析、经验总结、规划指导、建设指引,分析教训,提出建议,来回答同仁们在文化生态保护区申报及建设工作中经常遇到的问题。
苑利于北一街八号



目 录

一、概念篇

一 什么是生态? / 003

二 什么是文化生态? / 005

三 什么是文化生态系统? / 007

四 什么是文化生态保护区? / 010

五 文化生态保护区的工作重点是什么? / 011

六 文化生态保护区依重要程度不同大致可分为哪三个区? / 013

七 申报文化生态保护区至少应满足哪些条件? / 015

八 如何理解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中抢救性保护这张牌? / 017

九 如何用好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中的生产性保护这张牌? / 018

十 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中如何用好数字化保护这张牌? / 019

十一 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中如何用好立法性保护这张牌? / 020

十二 为什么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一定要做好整体性保护工作? / 021

十三 统计文化生态保护区中的非遗项目能告诉我们哪些信息? / 024


二、溯源篇

一 文化生态保护区理念是什么时候提出的? / 031

二 文化生态保护区保护理念是什么时候初步形成的? / 032

三 文化生态保护区保护理念是从什么时候开始逐步深化的? / 035

四 为什么说国家公园建设是文化生态保护区保护理念的最早实践? / 037

五 为什么说生态博物馆建设是国外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的重要实践? / 039

六 中国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接受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理念的? / 041

七 文化生态保护区理论形成示意图 / 043


三、重点篇

一 为什么说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重点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  / 047

二 为什么说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的本质就是强调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整体性保护? / 049

三 文化生态保护区生态修复的近期目标是什么? / 050

四 文化生态保护区亟须抢救的主要项目类型有哪些? / 051

五 为什么说改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人文生态非常重要? / 052

六 如何才能重点修复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受损基因? / 053

七 为什么说文化生态保护区要警惕外来“物种”入侵? / 054

八 为什么说文化生态保护区要警惕外来“文化生态因子”的入侵? / 056

九 为什么说文化生态修复需要打好“政策调整”与“资金投入”这记“组合拳”? / 058

十 为什么说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需要“整体观”? / 059

十一 如何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依存的文化生态系统的完整性? / 060

十二 如何利用好非遗项目间的互补关系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 062

十三 如何利用好非遗项目间的共生关系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 063

十四 如何利用好非遗项目间的寄生关系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 064


四、规划篇

一 我国的空间规划体系包括哪些内容? / 069

二 我国文化生态保护区规划属于哪种类型? / 073

三 我国《文化生态保护区规划纲要》包括哪些内容? / 075

四 我国文化生态保护区规划属于哪种规划? / 077

五 我国文化生态保护区规划的组织主体是什么部门? / 078

六 我国文化生态保护区规划编制的主要依据是什么? / 079

七 我国文化生态保护区规划的实施主体是什么部门? / 082

八 我国文化生态保护区规划的技术路线包括哪些内容? / 085

九 我国文化生态保护区规划制定过程分几个步骤? / 087

十 我国文化生态保护区规划的目的和任务包括哪些内容? / 088

十一 为什么说现场调研与问题诊断是文化生态保护区规划建设的第一步? / 089

十二 为什么说规划前的专题研究非常重要? / 091

十三 如何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础性保护工作? / 092

十四 在文化生态保护区中如何做好传承人的保护工作? / 093

十五 在文化生态保护区中如何做好重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保护工作? / 094

十六 如何做好文化生态保护区传统节庆活动的保护工作? / 095

十七 如何做好非遗进校园的宣传组织工作? / 096

十八 如何做好文化生态保护区非遗展览展示、交流与展演工作? / 098

十九 如何做好非遗数字化保护工作? / 099

二十 如何利用传统节日做好传统民俗庙会的保护工作? / 101

二十一 如何处理文旅产业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 103

二十二 如何编制文化生态保护区总体规划实施方案? / 105

二十三 如何编制文化生态保护区近期建设规划? / 107


五、建设篇

一 文化生态保护区的建设理念是什么? / 111

二 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的指导思想是什么? / 113

三 如何理解文化生态保护区的建设方针与原则? / 115

四 文化生态保护区的建设目标是什么? / 116

五 文化生态保护区的建设重点是什么? / 117

六 如何做好生产性保护基地的建设工作? / 119

七 如何做好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的建设工作? / 121

八 如何做好传习所的建设工作? / 122

九 如何做好非遗展示馆的建设工作? / 123

十 为什么说文化生态保护区基础设施建设同样是把双刃剑? / 124

十一 为什么说要对文化生态保护区重要文化空间实施重点保护? / 125

十二 文化生态保护区文化生态保育 / 127

十三 文化生态保护区文化生态修复 / 129

十四 文化生态保护区文化生态系统建设 / 130


六、管理篇

一 文化生态保护区设立有哪些条件? / 133

二 文化生态保护区管理机构是怎样构成的? / 135

三 文化生态保护区的管理职责有哪些? / 136

四 文化生态保护区管理办法 / 137

五 如何理解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利用和管理? / 138

六 如何对文化生态保护区规划实施科学的监督管理? / 139


七、实施篇

一 谁是保护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传承主体? / 143

二 文化生态保护区的保护主体? / 146

三 实施监督 / 148

四 实施效果 / 149

五 实施评价 / 150


八、问题篇

一 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理念滞后问题? / 157

二 文化生态是怎么被破坏和改变的? / 158

三 为什么文化生态保护区不能建成“开放系统”? / 159

四 为什么说文化生态保护区最怕“外来物种”入侵? / 161

五 怎样才能确保优秀传统文化基因永不退化? / 162

六 文化生态保护区的文化生态到底是指什么? / 164

七 为什么说过分强调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的静态展示,很容易使“活遗产”变成“死文物”? / 166

八 为什么说政府取代民间,极易导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官俗化”? / 167

九 某些地方政府经常干预传统节日仪式的后果是什么? / 168

十 某些地方政府经常干预传统表演艺术的后果是什么? / 169

十一 某些地方政府开始干预的项目是什么?干预的结果是什么? / 170

十二 某些地方政府会较少干预的项目是什么? / 171

十三 某些地方政府在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中到底应该扮演怎样的角色? / 173

十四 为什么说缺乏“文物”意识,很容易让“真遗产”变成“假文物”? / 174

十五 为什么说只保护“核心技术”,极易破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整体保护与本真传承? / 177

十六 为什么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衍生品开发要分别实施? / 178

十七 为什么说弄懂自己的特点和长处是十分重要的? / 180

十八 为什么说非遗传承的最好状态不是“表演态”而是“生活态”? / 182

十九 只要政府的干预是善意的,结果就都会是好的吗? / 183


附录:中国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名单 / 184

7.《<文物保护法>解读工作指导手册》


序 • 将法治贯彻文物工作始终

……

1982年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是我国文化领域的第一部法律。四十年来,国家高度重视文物保护法治建设,以《文物保护法》为核心,通过不断进行完善,逐步形成了较为完备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物保护法律法规制度体系。

2018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在印发的《文物保护利用改革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到2025年,紧紧围绕走出一条符合我国国情的文物保护利用之路,文物依法保护水平显著提升,文物保护利用传承体系基本形成,文物安全形势明显好转,文物机构队伍更加优化,文物领域社会参与活力不断焕发,文物工作在坚定文化自信、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进一步发挥,文物保护利用成果更多更好惠及人民群众,文物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初步实现”的总体目标。

实现这一目标,离不开《文物保护法》的支撑。如果说法是统领文物工作全局的核心,那普法无疑是文物法制与法治建设的基础。尤其是在当下,文物保护的话题越来越受到社会普遍关注,每每遇到拆与保的抉择,公众都会很自觉地站到保护一边。“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文物保护已深入人心,成为了社会发展中的共识。

然而,社会共识应建立在常识基础之上。在文物保护已上升为基本国策的今天,如何树立正确的保护理念,回应和满足全社会对文物保护急切的求知欲和参与欲,更需要从普及《文物保护法》入手,将文物保护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充分发挥文物的德育、美育和法治教育作用。

坚定不移将法治贯彻文物工作始终。编写这本手册,就是希望公众都能知法讲法,文物工作者都能懂法用法,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企事业单位都能守法护法。《文物保护法》的新一轮修订工作正在全面进行,已被《国务院2022年度立法工作计划》列入“拟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的法律案”。修订绝不是对现行法律的否定,而是对其的科学延续和进一步完善,在原有基础上再加强。修订后的《文物保护法》必将与新时代发展,与我们生活融合得更加紧密。

讲清《文物保护法》如何来,自然就能清楚《文物保护法》将如何发展。因是在修法过程中编写这本手册,内容上将更侧重于对法律中的基本理念、原则和概念的解读,力争抓住重点与核心,化繁为简。同时也对法律修订中所涉及的一些重大问题,社会所普遍关注的文物保护热点问题,进行必要的阐释和辨析。如果能为大家在认识和工作上提供些许参考和帮助,便是对这本薄薄的小册子的最大肯定。

知我懂我护我!文物会说话,衷心希望大家能通过《文物保护法》了解文物工作,走近文物工作,参与到文物保护事业中来。最后,我还想把这本手册献给我国著名文物学家、文物保护政策法规理论研究的奠基者——谢辰生先生,这里的内容是我近二十年来在先生身边所学到的一点点皮毛。掩卷而思,仰望星空,有我对先生最深切的怀念!

是为序。
穆 森
2022年7月



目 录

一、概念常识篇

一 文物是什么? / 003

二 文物如何分类? / 004

三 《文物保护法》的由来 / 005

四 我国还有哪些关于文物保护的法律法规? / 007

五 《文物保护法》的立法宗旨是什么? / 009

六 《文物保护法》由哪些内容组成? / 010

七 文化遗产与文物是一回事吗? / 011

八 我国目前有多少文物? / 013

九 如何认识文化和自然遗产日? / 014

十 为什么说郑振铎是新中国文物事业的奠基人和开拓者? / 016


二、方针原则篇

一 什么是《文物保护法》的十六字方针? / 021

二 什么是文物保护的基本理念? / 023

三 什么是“原址保护”? / 025

四 什么是“不改变文物原状”? / 026

五 什么是文物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 027

六 如何理解文物保护的限定用途原则? / 028

七 如何理解文物来源合法原则? / 031

八 如何理解文物国有原则? / 032

九 如何理解文物相对集中收藏保护原则? / 034

十 如何理解不主动发掘帝王陵墓原则? / 035


三、保护管理篇

一 不可移动文物如何分类? / 039

二 可移动文物如何分类? / 041

三 不可移动文物如何分级? / 042

四 可移动文物如何分级? / 043

五 如何认定文物? / 044

六 如何核定文物保护单位? / 047

七 尚未核定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的不可移动文物是文物吗? / 049

八 古人类化石和古脊椎动物化石是文物吗? / 051

九 什么是革命文物? / 053

十 如何确定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 / 054

十一 如何保护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 / 055

十二 什么是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 / 056

十三 什么是世界遗产? / 058

十四 如何理解文物保护的属地管理和提级管理? / 060

十五 文物保护的“四有”和“五纳入”是指什么? / 062

十六 什么是文物保护的“两线”? / 064

十七 文物可以重建吗? / 066

十八 什么是文物保护工程? / 067

十九 文物修缮、修复的经费应由谁出? / 068

二十 什么是考古发掘? / 070

二十一 什么情况要开展考古发掘? / 071

二十二 “先考古,后出让”是指所有土地出让前都要进行考古发掘吗? / 073

二十三 什么是为了科学研究进行的考古发掘? / 074

二十四 文物保护领域还有哪些工作需要资质? / 075

二十五 什么是博物馆? / 076

二十六 博物馆如何分类 / 078

二十七 如何设立博物馆? / 079

二十八 博物馆如何定级 / 081

8.《传承人口述史撰写工作指导手册》

作者简介:

马知遥,文学博士,建筑学博士后,70 后诗人评论家、民俗学者、非遗研究专家。天津大学国际教育学院教授、学科带头人、博导。天津大学首届求是教学楷模奖教金获得者,天津大学教书育人标兵,天津市优秀教师,天津市非遗保护协会副会长,2022年入选青海省昆仑英才。代表作有《中国民间文化十五讲》、《中国非物质文化前沿问题研究》、《中国非遗传承人口述史》、《中国非遗进校园读本》等。

王明月,天津大学国际教育学院副研究员、副系主任,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华文化传播研究,主持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等省部级项目,发表论文多篇,先后有论文为《新华文摘》、《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


目 录

一、调查准备篇

一 调查传承人提前需要做什么准备?

二 在调查中需要关注哪些主要问题?

三 调查时的禁忌是什么?

四 如何很快地和传承人搭建田野关系?

五 传承人口述史调查的目的和意义是什么?

六 口述史访谈的内容整理有哪些技巧?

七 访谈中为什么一定要收集一手资料?

八 如何掌握口述史写作的方法和基本技巧?

九 如何看待传承人口述史写作的文体问题?

十 传承人口述史写作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二、个人生活篇

一 为什么我们必须了解传承人的成长经历?

二 为什么我们需要知道传承人父母的情况?

三 为什么我们需要了解传承人青少年成长地的历史和发展?

四 为什么我们必须知晓当地的民俗文化?

五 为什么我们需要了解街坊邻居们对传承人的评价?

六 为什么我们需要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当地的生态?

七 为什么我们需要现场看到传承人的作品和创作?

八 为什么我们必须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场?

九 为什么我们需要问到传承人传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初衷?

十 为什么我们需要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当地的影响?

十一 为什么我们需要知道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地方性特色?

十二 为什么我们需要了解传承人一生中最痛苦的事?

十三 为什么我们需要了解传承人最快乐的时光?

十四 为什么我们需要了解传承人家庭成员的情况?

十五 为什么我们需要和传承人交成知心的朋友?


三、个人求艺篇

一 为什么我们必须了解传承的经过?

二 为什么我们需要知道传承人学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甘苦?

三 为什么要让他们讲述学习非物质文化遗产印象中最深刻的往事?

四 为什么要让他们谈谈师父?

五 为什么要让传承人清楚地谈论历史?

六 为什么需要传承人提供传承谱系?

七 为什么需要传承人提供有年代感的作品或制作工具或实物图片?

八 为什么需要传承人留藏精品?

九 为什么鼓励传承人做好个人档案?

十 为什么需要提供传承学艺的一些支撑材料?

十一 为什么要问一些学艺的口诀?

十二 为什么要注意民间艺术和庙堂艺术的区别和联系?

十三 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传承中的共性和个性是什么?

十四 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传承中会出现什么问题?

十五 如何看待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的关系?


四、具体操作篇

一 怎样记录传承人的制作(表演)现场?

二 如何记录传统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工艺流程?

三 记录过程中如何做到图文并茂?

四 录像图片在传承人口述史写作中的作用是什么?

五 留意制作(表演)的细节部分

六 在突出地方特色的同时,留意不同口述版本的出入有什么好处?

七 如实记录,还需要加入传承人的个人精神状态吗?

八 口述表达,精准记录,还需要加入旁观者的疑问吗?

九 为什么要清楚地记录非遗传承中的每一个流程?

十 为什么还要记录具体的操作步骤和具体工具( 道具)?

十一 面对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一定要多问几个为什么?

十二 传承人学艺中遇到的具体困难有哪些?

十三 是否可以加入具体的操作体验?

十四 具体操作中的绝技有哪些?

十五 目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具体制作或者表演和过去相比已经有了哪些变化?


五、未来发展篇

一 口述史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的作用有哪些?

二 传承人有几类,他们对未来有什么看法?

三 传承人的作品或者产品如何售卖?

四 销售为什么关系到未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

五 为什么需要培养职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介人队伍?

六 怎样才能解决非物质文化遗产后继乏人的问题?

七 非物质文化遗产怎样保持存续力?关键是什么?

八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否能走向市场?是否需要通过对市场的适应保持活力?

九 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和创意产业结合吗?

十 怎样看待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发展以及利用的问题?

十一 传承人口述史对全面了解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作用是什么?

十二 为什么说传承人怎么认识非物质文化遗产非常重要?

十三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应该依靠哪些力量?

十四 传承人进课堂是否有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发展?

十五 如何看待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和传承人的关系?


六、传承问题篇

一 传承人传承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是什么?

二 在传承人眼中什么样的传承才是真正好的传承?

三 传承人喜欢什么样的工作环境?

四 拜师仪式到底有什么作用?

五 如何看待行业神?

六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有多重要?

七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人文环境的关系有多重要?

八 一位合格传承人的标准是什么?


附录

以布老虎传承人口述史调查提纲为例

9.《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管理工作指导手册》

目 录

一、地位篇

一 为什么说在经济高速发展时都会关注传承人?

二 一国文明的传承都包括哪几种模式?

三 为什么说非遗传承人是中华文明的另类传承者?

四 如何从中华文明的高度去评价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五 传承人在民间文学活态传承方面到底做出了哪些贡献?

六 传承人在传统表演艺术方面到底做出了哪些贡献?

七 传承人在传统工艺美术方面到底做出了哪些贡献?

八 传承人在传统工艺技术方面到底做出了哪些贡献?

九 传承人在传统仪式方面到底做出了哪些贡献?

十 传承人在传统节日方面到底做出了哪些贡献?

十一 传承人在农业生产知识方面到底做出了哪些贡献?

十二 为什么说传承人的活态传承更能代表中华文明的底色?

十三 为什么说传承人更看重“活态传承”?

十四 “活态传承”的短板和优势是什么?

十五 传承人“活态传承”的主要贡献是什么?


二、认定篇

一 为什么说选出优秀传承人非常重要?

二 为什么说传承人所传是不是非遗是认定传承人的绝对标准?

三 为什么说不参与活态传承者不能认定为传承人?

四 为什么说不原汁原味传承者不能认定为传承人?

五 为什么说不带徒弟不能认定为传承人?

六 为什么说传承人必须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权威性与影响力?

七 什么样的人才是理想中的传承人?


三、责任篇

一 为什么说传承人的本职工作首先是传承?

二 为什么说非遗可以为经济的高速发展提供不竭的资源?
三 为什么说传承人是中华优秀基因的坚强捍卫者?

四 为什么说传承人是中华多元文明的坚强守卫者?

五 为什么说传承人的任务就是将一国优秀传统继承下来?

六 为什么说“一辈子只做好一件事”是“工匠精神”的具体体现?

七 为什么要重塑“工匠精神”?

八 为什么说“工匠精神”需要制度做支撑?

九 为什么说“工匠精神”需要信仰做支撑?

十 为什么说“工匠精神”需要用规矩做支撑?

十一 传统手艺人对于一个民族来说到底有多重要?

十二 历史上行业组织是怎样一步步发展起来的?


四、管理篇

一 为什么说保护传承人是保护非遗的最佳切入点?

二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大致可分为几类?

三 为什么要对传承人实施分类管理?

四 对非遗传承人实施分类管理的客观依据是什么?

五 如何看待仪式类遗产传承人的选定?

六 为什么说传统庙会不是封建迷信?

七 为什么说保护庙会最简单的办法就是“还俗民间”?

八 如何理解非遗保护中的“移风易俗”?

九 为什么说非遗保护的第一步是辨伪?

十 到底什么叫“活态传承”?

十一 如何看待传承人的“创新”?

十二 为什么说保护非遗就是保护民族文化基因?

十三 为什么说保护非遗就是保护民族文化的多样性?

十四 为什么说传说故事也有重要的历史认识价值?


五、问题篇

一 将“现产”当“遗产”的后果是什么?

二 为什么说“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传统文化”不是一回事?

三 为什么说“传承”与“传播”是完全不同的两码事?

四 如何看待传承人的“创新”?

五 我们对传承人创新的冗余度到底有多大?

六 保护传承人容易出现哪些问题?

七 为什么说“民间事民间办”是保护非遗的最佳模式?

八 为什么说政府、官员、学者不能申报传承人?

九 为什么政府、学界、商界中的自然人或团体不能申报非遗传承人?

十 为什么传承人一定要客观地填写“传承谱系”?

十一 为什么说传承人年轻化问题多多?

十二 为什么不能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制定标准?

十三 传承人到底能不能进行“商业化经营”?

十四 为什么传承人不能进行“产业化开发”?

十五 中国的“工匠精神”为什么会步入濒危?

十六 为什么传承人过度年轻化会带来非常严重的后果?

十七 我们的传承工作真的已经做得很好了吗?

十八 为什么说传承人可以创新,但所创之“新”并不是非遗?

十九 非物质文化遗产被一改再改的原因何在?

二十 为什么说传承人不能以创新的名义向后代提供“假情报”?

二十一 为什么说政府等非遗保护主体不能取代传承主体?

二十二 为什么要让庙会“还俗”民间?

二十三 传统节日仪式类遗产到底有没有传承人?

二十四 博物馆式保护在非遗保护中到底占有什么位置?

二十五 为什么说保护传承人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二十六 为什么说非遗进校园无法取代原有的传承渠道?

10.《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建设工作指导手册》

作者简介:

黄洋,上海大学文化遗产与信息管理学院冒教授。兼任中国博物馆协会第七届理事会理事。主持各类课题8项,代表作有《博物馆陈列展览设计十讲》、《博物馆运营管理模式创新研究》、《了不起的中国考古:考古真奇妙》,译著《在大英博物馆读古罗马》等。

目 录

一、规划建设篇

一 什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

二 为什么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

三 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与民俗博物馆的区别在什么地方?

四 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属于博物馆大家庭中的哪一类?

五 从展示内容看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主要可分为哪些类型?

六 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归哪个部门管理?

七 如何才能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建成非遗传承基地与实践基地?

八 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有哪些经费来源?

九 政策上是否允许私人举办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

十 为什么建馆之前要进行可行性研究?

十一 博物馆建设可行性报告包含哪些内容?

十二 馆名可以出现“中国”或“中华”一类的字样吗?

十三 为什么说馆舍建筑设计任务书非常重要?主要包括哪些内容?

十四 为什么说场馆建筑设计时功能比美观更重要?

十五 利用现有建筑改造成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应注意哪些问题?

十六 界定大、中、小型博物馆的标准是什么?

十七 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建设多大规模比较合适?

十八 如何划分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的空间建筑布局?

十九 为什么说库房是博物馆的“心脏”?

二十 为什么一定要预留临时展厅?

二十一 为什么要充分考虑到博物馆的公共空间?

二十二 什么是智慧博物馆?建设智慧博物馆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二、运营管理篇

一 为什么要撰写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章程?它主要包括哪些内容?

二 为什么说确定博物馆的宗旨至关重要?

三 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如何盈利?

四 如何设置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的业务部门?

五 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馆长要具备哪些条件?

六 什么是博物馆的定级评估?

七 申报国家一二三级博物馆需要走哪些程序?

八 《博物馆条例》有哪些内容需要特别注意?

九 什么是理事会制度?博物馆采用理事会制度有什么好处?


三、藏品管理篇

一 什么是藏品?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藏品具有哪些特殊性?

二 哪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制成品可以被认定为“文物”?

三 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藏品搜集有几种来源?

四 购买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物品需要走哪些程序?

五 接受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捐赠需要走哪些程序?

六 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藏品需要走哪些管理流程?

七 如何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的藏品管理原则?

八 什么是藏品总登记账?为什么需要专人管理总账?

九 什么是编目?藏品需要登记哪些重要信息?

十 什么是藏品档案?

十一 什么是预防性保护?如何保证藏品在库房“不生病”?

十二 提取利用藏品需要走哪些程序?

十三 什么是藏品注销?为什么不能轻易注销藏品?

十四 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的藏品能否进行买卖?


四、展览展示篇

一 什么是展览?

二 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展览的工作流程是什么?

三 什么是内容设计?

四 什么是展览大纲和展览脚本?

五 如何确定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的展览主题?

六 什么是形式设计?具体包括哪些内容?

七 什么是参观动线?规划动线应注意哪些问题?

八 什么是概念设计?

九 什么是深化设计?

十 什么是施工布展?

十一 如何设计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的展览灯光?

十二 什么是辅助展品?辅助展品主要有哪些类型?

十三 展品应该如何包装运输?

十四 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展品的展陈方式有哪些?

十五 如何展示民间文学类遗产?

十六 如何展示传统表演艺术类遗产?

十七 如何展示传统工艺美术类遗产?

十八 如何展示传统工艺技术类遗产?

十九 如何展示传统仪式类遗产?

二十 如何展示传统节日类遗产?

二十一 如何展示传统农业技术类遗产?

二十二 展陈时如何有效保护展品?


五、教育传播篇

一 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教育活动包括哪些内容?

二 为什么要在大中小学设立小型非遗专题博物馆?

三 如何认识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的观众?

四 什么是“馆校合作”?

五 什么是“研学”?如何做好“研学”工作?

六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适合哪些手工技艺展演?

七 如何与第三方社会机构合作开展非遗研学活动?

八 什么是博物馆文创产品?

九 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如何进行IP 授权?


附录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名录

延伸阅读,请点击下面的超链接:

苑利和他的非遗梦

全小国:授之以渔,利莫大焉——《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北斗丛书》的理论与实践价值探析

关于举办2024年第一期全国非遗研学讲师培训班的通知

第八届高校非遗教师培训班,报名通知

欢迎网购:《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北斗丛书》10本,48元/本,加微信huaxueluntan357
苑利  顾军:《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管理工作指导手册》
马知遥  王明月:《传承人口述史撰写工作指导手册》
黄洋:《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建设工作指导手册》
苑利、齐易、顾军:《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工作指导手册》
朱青峰、苑利:《中国吉祥图案解读工作指导手册》
非遗工具书:《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北斗丛书》

苑利 非遗一点通
苑利教授,是非遗学的首倡者和践行者,撰有《非物质文化遗产学》,创办“中国高校非遗教师培训班”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