苑利 顾军:​为什么说不参与活态传承者不能认定为传承人?

文摘   文化   2024-06-20 06:02   北京  

为什么说不参与活态传承者不能认定为传承人?

苑利 顾军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必须亲自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它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指只有真正工作在生产第一线上的、懂传统技艺、具有实操经验的优秀匠人或艺人,才有资格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二是指虽然已经不再亲自动手,但仍能深入一线,凭借着自己长年积累起来的经验,去指导业内后人的那些杰出的、颇受同行或晚辈尊敬的老艺人或是老匠人,才有资格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相反,那些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确实做出过重要贡献的组织者、协调者、研究者以及热情参与者,尽管他们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也确实付出过艰辛努力,但由于并未直接参与到非物质文化遗产各种手艺的活态传承中来,并不能熟练掌握各种专业知识与技艺,故不能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从国外经验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认定年龄,通常被限定在50岁左右。这个年龄段的传承人,尽管由于年龄、体力、手劲、眼力等诸多因素的限制,他们在手艺上已经开始走“下坡路”,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这一年龄段的传承人所传“绝活”是最多的,所懂技艺是最多的,所知相关传统也是最多的,因此,作为师傅,以传承人的身份带徒授业,这一年龄段显然是最好的。与亲自传承相比,我们更看重的是他们能将自己长期以来积累起来的相关知识、技能与经验分享给他的继承者。相反,50岁以下或是更年轻的传承人,他们所传技艺在纯正度上往往会存在许多问题。如他们所唱民歌多半会夹杂有某些美声唱法的影子,他们所剪剪纸多半会融有西方绘画的影子,他们所雕作品多半会带有西方雕塑艺术的影子。也就是说,最纯正的民间唱法、民间剪法或是民间做法,在他们身上并没有被原汁原味地继承下来。这种承载有太多“转基因”成分的“传承人”,一旦进入传承队伍,很容易导致所传项目的迅速异化。当然,凡事也都有例外。在田野调查中,我们也确实发现过一定数量的保持了中国传统的后继人才。他们学徒一二十年,练就了一手绝活儿,代表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未来,值得重点关注。


文章来源:苑利 顾军:《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管理工作指导手册》,学苑出版社2023年第21-22页

《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北斗丛书》主编:


苑利: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际亚细亚民俗学会第二届副理事长兼中方会长,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第九届副主席,中国农业历史学会第五届第六届副理事长,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民族文化遗产保护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农业学会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民间文学大系学术委员会副主任。


顾军: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历史文博系主任,北京联合大学文化遗产研究所所长,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主任。北京市高校优秀青年骨干教师,入选北京市“培养新世纪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代表作有《文化遗产报告》、《长生久视的胜境——古代仙山道观》、《北京的四合院与名人故居》等


欢迎网购:《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北斗丛书》10本,48元/本,加微信huaxueluntan357
苑利  顾军:《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管理工作指导手册》
马知遥  王明月:《传承人口述史撰写工作指导手册》
黄洋:《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建设工作指导手册》
苑利、齐易、顾军:《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工作指导手册》
朱青峰、苑利:《中国吉祥图案解读工作指导手册》
非遗工具书:《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北斗丛书》

苑利 非遗一点通
苑利教授,是非遗学的首倡者和践行者,撰有《非物质文化遗产学》,创办“中国高校非遗教师培训班”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