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说的一切都可能是错的!
即使你赞同我的观点,
你的生活也不会因此有任何改变!
除非——你采取了相应的行动。
最近我每一个视频和每一篇公众号文章都是这样开头。我觉得我只是在陈述一个事实,但有人觉得我没有资格这样自称。TA 的理由是语言学家这种头衔是不可以自称的,要别人这样叫你,你才算,至少在我们的文化里面是这样。
被人说没有资格说什么话,肯定不是让人愉快的事情。但我还真的没有一点儿不爽,因为我的大脑正忙于思考这个语言现象背后的原因。你看,这就是学语言学的好处。
是的,这是个语言现象。批评我的网友说得并不错错,我也知道我们的文化不太接受这种“自吹自擂”的行为。但同样的说法,在其它文化里可能就不是”自吹自擂“。
就我自己而言,我使用“应用语言学家”这个称呼,纯粹是当作一种职业名称。你看,《生活大爆炸》里面,Leonard,Sheldon,还有他们的那个印度朋友,当他们对外去介绍自己的时候,都是自称 “scientist”,我们翻译过来就是“科学家”。
如果按照批评我的网友的说法,那他们也不应该这么自称,对吧?他们也应该等到别人介绍他们是科学家,然后他们才能说自己是科学家。
问题是这个标准就很模糊,火候也很难把握。他们是谁?要多少个他们才满足可以自称的条件?他们称呼你时的场合有要求吗?频率有要求吗?总之,这个真要较真起来,操作性很差。
你看,我们总是用这些模糊的标准来把人框住,搞得人人都活得很累。这也不敢做,那也没资格,结果个个过得憋屈。这让我想起王小波《沉默的大多数》里的一句话:
“这个不宜提倡,那个不宜提倡。仿佛人活着就是为了被提倡。要真是这样,就不如不活。”
(王小波这种流畅自然的流水短句,真是好中文典范。)
我那些在高校任职的博士同学们,他们学校官网上的介绍大都是 XX is an applied linguist by training (XX是受过严格训练的应用语言学家)。我和他们唯一的区别就是没有在高校任职,但不能因为这样,他们可以自称语言学家,我就不能。
实际上,在英文里面,这些“-ist”结尾的词,比如说 physicist(物理学家), chemist (化学家), biologist (生物学家) 等,包括我说自己是“applied linguist”,它只是一种职业的称呼。只要达到了一些业内有共识的标准,就完全可以这样介绍自己。
这个标准也不是高得离谱。如果你有某个领域的博士学位,在行业高质量的期刊发表过论文,你就完全可以自称自己是“XX家”,因为你的研究能力和学术成果已经得到同行认可。
但是我们的文化里面,把这个“家”看成一种荣誉,而不仅仅是一种职业。荣誉怎么能自己给自己呢?于是对我这种敢于自称语言学家的人,就自然有一些觉得“不宜提倡”的人颇有微词。
因为某些职业头衔被看作了荣誉,人们就会对从事这种职业的人有一些较高的要求,甚至有些不太切实的要求。
比如说,你是一个科学家,那你就应该甘于清贫、甘于奉献。就好像科学家不是人,科学家不需要吃饭似的。
你看,我们对一个称呼的使用和用怎样的态度去对待被这样称呼的人,这之间是有微妙的联系的。这种联系,我把它看作一种很有意思的语言现象,觉得很值得研究。
这种不同文化在词语上的对比,是我比较感兴趣的东西,大家有兴趣的话,也可以看一下我昨天发的文章,就是讲在英语里的“read”和汉语里的“读”的区别。
我是一直在读书的书先生,感谢你的阅读。
今天的推文和昨天一样,我又从文化差异角度解释了中英词汇使用上的一些差异。其实,在文章的开头有个词,也很有文化特色,那就是“有资格”。不知道你有没有发现,我们特别喜欢说有没有资格(qualification)做说什么做什么,而英语国家的人更喜欢说有没有权利(right)做什么。
你还知道哪些类似的用词差异,欢迎在留言区和大家分享。
最后,给自己的课程打一个广告。靠谱的课程,你值得拥有:
关于书先生和路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