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学:端午安康可以接受,但更应警惕

文摘   2024-06-10 10:10   新加坡  

我所说的一切都可能是错的!
即使你赞同我的观点,
你的生活也不会因此有任何改变!
除非——你采取了相应的行动。

(这是书先生的第370篇原创分享。2024年6月10日,于新加坡)

引子

大家好,我是一直在读书的书先生。


又到端午节了,朋友圈和各个群里,一片“端午安康”的祝福。


这个祝福语从无到有、再到完全“垄断”端午祝福的过程,必将成为语言学、尤其是认知语言学研究的经典案例。


实际上,端午安康的出现和排它是道德绑架在网络效应放大后改变全民用语习惯的一个极端案例


单日祝福安康违背了语义的“辖域”(scope)互配原则。状态有默认长期和短期的区别。语言使用上,默认长期的状态就搭配长期的时间,默认短期的状态就搭配短期的时间,否则听起来就很奇怪。


比如健康、幸福就是默认长期状态,所以我们几乎不会祝人“某天健康”“某天幸福”。如果我们非要祝福别人某天幸福,就会加个“也”字,比如“XX今天也要幸福哦”,以此来临时改变幸福的辖域。


反过来,快乐是短期状态,所以你祝一个人明年快乐也很奇怪。“岁岁平安,天天快乐”听起来就自然,而“天天平安,岁岁快乐”听起来就别扭。


因为默认辖域的存在,我们才不会说肩膀上长着五根手指,虽然五根手指的确是通过手臂连在肩膀上的。也因为默认辖域的存在,当你听到有人说解放前时,你不会认为他说的是汉朝。


如果辖域互配可以任意打破,语言理解将会出现混乱。


但端午安康就打破了这个规律。端午是短期时间,安康是长期状态,二者辖域是不互配的。这就是为什么几千年来,汉语里都没有这个说法,直到近20年。


作为一个认知语言学家,我接受基于使用的 (usage-based) 任何语言使用变化,但同时因为具备相应的语言学知识,对这种变化背后力量的强大也感到不寒而栗。


当这种力量强大到足以改变一个民族的语言使用习惯,难道它的影响会仅仅止于语言吗?


关于作者

推荐阅读

马斯克叫停 GPT 开发,普通人应该支持还是反对?》

《对普通人来说,chatGPT 到底改变了什么?》
《普通人能够从“谷爱凌现象”中获益的三种思路》

书先生和路夫人
80后大学教师一对儿。在浮躁的世界,陪您沉静地努力。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