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说的一切都可能是错的!
即使你赞同我的观点,
你的生活也不会因此有任何改变!
除非——你采取了相应的行动。
(这是书先生的第366篇原创分享。2024年4月25日,于新加坡)
大家好,我是一直在读书书先生。
今天的推文内容,纯属开脑洞。如果你读完之后感到受了冒犯,烦请独自生闷气,不要告诉我——这也冒犯、那也冒犯,听着烦。
而不那么容易被冒犯的,读完一定会开怀大笑,顺便还会涨点知识。
人们经常说女儿是爸爸的前世情人,但如果我们对这句话较点儿真,立马会发现有些不对劲儿。
这句话成立的前提就是人有前世今生,现在的女儿爸爸就是前世的一对小情人转世而来。
那么问题来了,前世的一对情人,为什么投胎转世差了二三十年呢?
可能有三种解释:
第一,前世两人就是老夫少妻,男的先去世,先投胎,女的后去世,后投胎。投胎和去世之间,都没有什么耽搁。
第二,前世两人年纪差不多,去世的时间间隔也不长。但是,不知道为什么,女的投胎被耽搁了几十年。
第三,前世两人年纪差不多,但男的英年早逝了。
无论是哪种情况,听起来,这对儿前世情人命运多少有点坎坷。第一个情况看起来没那么坎坷,但老夫少妻的组合,到底是爱情的元素还是其它元素多,就说不太清楚了。
“女儿是爸爸前世的情人”,多么温馨的一句话,被我这么一分析,怎么还有点儿悲惨了!
我这当然是开个玩笑,熟悉我的人都知道,我脑洞比较大,经常冒出些奇怪的念头。
但这玩笑背后,还是有些值得思考的地方。在我看来,至少有两个地方值得回味。
第一,我在开脑洞时,其实默认“前世”指的就是前一世。而实际上,这个词在汉语里是有歧义的,它也可以指前面的任一世或所有世。只不过,这样一来,“浪漫”的感觉就淡很多了。
第二,很多事情,其实经不起数字的推敲。一旦落实到具体数字上,往往出现反直觉的情况,甚至故事都立刻变得不可信。
我们人类其实对数字不太敏感,尤其是对大数字,绝大部分人都没有概念。
举个例子,当你读到下面的句子时,脑中是什么景象:
右路军被伏兵拦腰截断,首尾不能相顾。
我想大多数人都应该和我一样,脑子里呈现出这样一副战场图景:伏兵从两侧杀出,中伏的部队前后军想来相救,但乱作一团。
有这种意像,完全是因为我们大大低估了首尾之间的距离。还是让我们落实到数字上来吧。
假设一支十万人的大军正在行军,士兵四人一排,前后相隔半米。那这样的半米间隔会有多少个呢?答案是24999个,因为十万人四人一排,就是25000排。
24999个半米,就是12499.5米,也就是12.5公里。新加坡南北26公里,10万大军的首尾在南北向上,有半个新加坡长。
这种距离,别说相顾了,在通讯不发达的古代,“首尾”知道“腰部”中埋伏了, 恐怕都得花点时间。
我用这个例子就是想说明,日常生活中,我们往往是通过感性认识来做出判断。有时候,这些感性的判断会给事情蒙上浪漫的色彩,但一旦落实到冰冷的数字,冰冷的现实也就是露出来了。
数字虽然冰冷,但更多的细节,确实也能让故事更加有趣,信息量也更大。这也是为什么马伯庸的小说很好看,因为他就是把我们脑海中模糊的历史场景,非常细致地描述出来,佐以详实的数据。
数据虽冰冷,但自有其美。
我是一直在读书的书先生,感谢您的阅读。
今天的推文开了一个脑洞,推测了一下女儿如果真的是爸爸的前世情人,那前世两人可能过得不太好。这个脑洞背后,也有语言的歧义和人类普遍对数字不敏感的因素。
温馨提示:开完了脑洞,我们谈学术。今天晚上9点,我们一起来读一篇Goldberg 教授的老文章,但主题很有意思:为什么人们不用 explain sb something ,而只能用 explain something to sb?
关于作者
推荐阅读
《对普通人来说,chatGPT 到底改变了什么?》
《普通人能够从“谷爱凌现象”中获益的三种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