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大的“瞎批评”,让律师团队痛失了多少人才?

创业   其他   2024-12-04 21:10   四川  

  12月5日晚20:30 哲响直播间  
对话蓝鹏(成都)律师事务所管委会主任 王振寰
 聊聊公司制律所的难与机会 
作 者|亚 哲 (微信ID:ask12340) 
来 源|哲 响 (微信公众号)


大家好,我是亚哲。

说起律师团队的人才流失,应该是每个团队老大心头的痛,“被职场整顿了”,成为了我从团队老大口中听到最多的话。

其实,我也十分好奇,究竟是什么原因让这些律师选择离开,最近,身边有3位律师准备离职,我也就此问了问他们的想法。

每个人的回答都有不同,但其中,有一个共性原因:「对“上级”不满」,引起了我的兴趣。

最夸张的一位律师,因为「领导在群里骂了他,感到不爽」,直接离职走人了。

我没有深问,对方究竟是骂了什么?可以使我这位律师朋友,一改常态,选择离开。但不得不承认的是,很多团队发展遇到阻碍,人员更替频繁,除了工作本身外,与团队负责人的行事风格也有莫大关联。

从小到大,我们受父母的批评,老师的批评,单位领导的批评,再到后来,我们成为父母、师长、领导,也批评别人。但是,从来没有人教过我们,如何用正确的方式来批评人。

本质上,批评是为了「用自己的认知和行为,来干预被批评者的行为,使其改变,达到预期结果的过程」。可是,出发点明明是好的,为什么经常出现事与愿违的结果呢?



01. 

今天,我们就说说“批评人”这件事。

上面提到的三位律师朋友中,有一位律师的团队管理者,刚好我也认识。为了写这篇文章,我专门打电话问了他对这位律师的看法。

对方表达的意思大致如下:

现在的年轻人,一个个都特别有个性,受不了一点委屈。不像我们那辈人,都是被骂大的。现在倒好,事情做得不好暂且不说,我们还打不得,也骂不得,真不知道怎么处理好。

理性地想,好不容易尽心尽力培养出来的成员伙伴,离开对于团队而言,一定是损失,团队负责人是哪里做错了呢?

(点击图片放大仔细品读)


从行为上,还真是很难看出问题所在,但从结果上,做错的损失将全由老大自己来承担,比如说,面临突如其来的“要离职”。

批评是一门艺术,往往场景、状态、对象、关系亲疏不同等,就会产生不一样的结果。我们到底应该怎么避免“瞎批评”?

第一,不是为了得罪,而是为了帮助

拿上图的朋友团队微信群来看,就十分可怕。每次批评,都会引来大伙儿的极大不满。我看着确实着急,因为老大很明显没有恶意,但在方法上,把得罪人的事儿全做了——

① 不尊重下属的业余生活

经常半夜想起来,就在群里丢意见,滔滔不绝,把下属过往做过的错事,不管有无关联,一股脑全搬出来说。

② 不控制批评的影响范围

经常拿一个团队内部成员做得好的例子,去批评另外一个人的错误,这是在故意制造内部矛盾。

③ 不尊重就事论事的原则

动不动就直接定性,比如,你没理解我的意思,你对这个职业了解不够,你根本没做过,你根本不懂,你的态度有问题......

这已经要上升到人格攻击了,如此批评的结果往往是,下属不再在乎做错的事情本身,反倒增加了对人的意见。

第二,不是所有错事,都需要当众批评

在批评之前,更需要判断行为产生的坏结果,有没有波及到他人?

如果没有,一次警示性谈话即可,不至于批评;如果有,最佳的方式是一对一批评,通过谈话、辅导等方式,进行行为纠正,即使是波及到他人,只要不是主观故意,我认为,都值得个别解决。

这是保持团队内部和谐氛围的基本原则。

我深有体会的是,想把事情做好的人,因为方式、方法等的不当,没有产生好结果,影响了其他伙伴的工作进度,往往会有自责。

这时,采用当众批评,并不是好办法。

反倒是,私下来帮对方梳理问题和改进方案,会更有效。因为,这不是态度问题,而是能力和方法的偏差,这也是施展领导力的好机会。

第三,态度问题和规则违反,一定要当众批评

如果,做事的态度出了问题,或是严重违反了组织内部规则,该怎样批评就怎样批评,都不过分。不过,在决定批评之前,一定充分了解情况,掌握确凿证据,选准时机,杀一儆百。

如果,不是态度问题,也没有违反规则,纯粹技术性操作错误,且具有普遍性,就要就事论事,批评前,先肯定一把下属的努力吧!然后,把这件事情作为案例来分析,以积极解决问题的态度,来处理被批评人。




02. 

日本作家加藤和昭在《魄力领导》这本书里,讲述过他的批评之道——加藤坐标,X轴表示上下级的亲密度,Y轴表示个体成熟度。


我们看到左下角,下属成熟度不高,双方亲密度较低,大多是入职不久的实习律师、助理律师等角色,建议采用“三明治法”表扬—批评—鼓励,先用鼓励,使其内心不设防,再适度批评,最后加以鼓励。

我们看到右上角,下属成熟度高,双方亲密度也较高,大多是团队的亲信和骨干,建议采用“严父式”简单直接,不用铺垫,干净利落。

我们看到中间部分,下属成熟度适中,双方亲密度一般,大多是团队中的业务熟手,建议采用“先抑后扬法”直接指出对方错误,先批评再打气。

加藤说过,切忌把顺序搞错,如果处理不好,很可能会不欢而散。

如果你看过《没理清『四个共同体』,律所很难长久发展》(点击可查阅),对应过来,「职业共同体」适用于三明治法,「利益共同体」适用于先抑后扬法,「事业共同体」适用严父式。

回头再看文章开头的问题——为什么明明出发点是好的,却出现事与愿违的结果?

有时候,你事后心里都知道,批评过重了,但结果很有效,很可能是因为它的情境符合“严父法”的前提条件;有时候,你明明下手那么轻,却出事儿了,很可能是在具体环境里,没有达到“三明治”的效果,最后,对方反而想着离开了。




03. 

总之,批评人是个技术活,但很多看似感性的东西,掌握一个理性化的技能,就能达到我们的管理目的。当然,这无疑是对律师团队leader又提出了一个“小要求”。


以上内容首发于2020年8月5日, 


今略有调整更新,再次分享给大家。



今天是12/4,很高兴在「哲响」遇见你,
以上纯属个人观点,仅供交流,
欢迎扫码,与我成为朋友。
▼▼▼


- 哲响帮推 -

好朋友道可特律师事务所

将在12月8日举办

创新与信心:律所管理的未来

——道可特2024行业论坛

欢迎有意向的律师伙伴

扫描海报二维码,参加活动

↓ ↓ ↓

哲响
哲响专注为“律师团队”提供增长规划、品牌建设、获客转化、薪酬设计等咨询辅导服务,案例包括:重庆平行线刑民融合、江苏蚂蚁刑辩、湖南有盼商事、四川静观劳动法、云南闻声法税、贵州燕筑刑辩、深圳点金重大商事、河北新答案执行、安徽祥羽商事等。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