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早在年前,好朋友常金光就在朋友圈里发出了感慨:
“有没有发现,过年真正的意义,是在年前一星期左右。
在抢票的过程中,在回家的路上,在置办年货的讨价还价里……
一旦过了除夕,初一初二就索然无味,没有意思了……
所以,小年原比大年快乐。
人总是在无限接近幸福的时候,最能感受到幸福。
就像周五的下午,永远比周末更让人快乐,因为期待比拥有更让人开心。”
2. 这样让我想到了,朋友圈里选择“逃离”的律师朋友,他们让我无比羡慕,比如:
L律,他正带着女儿在阿勒泰的雪山中,白雪动人,汗水肆意,亲子相伴,天地温情,连续四年采用这样的方式过年,似乎已经成为他们对“年”的诠释。
X律,提前3天买了到国外的航班,为一家三口准备了“欧洲之旅”。他告诉我,这两年辞旧迎新的时刻,他都会这样度过。一方面,忙碌了一整年,很少去国外走走,换个环境才会换种体味。另一方面,他希望假期中有更多可支配的时间,让自己和家人有更开阔的视野。
Z律,今年下定决心不回老家,而是独自在自己奋斗的城市与这个世界短暂“抽离”。他在节前发了一个朋友圈后,就将手机调为勿扰模式,每天清晨才会看。有时与书籍相伴,有时静下心来深入思考一些事情,彻底放空自己,过一个远离喧嚣的假期。
3. 当然,对于普罗大众而言,难以“逃离”,更多的是“融入”喧嚣之中,在热闹的氛围里感受生活百态。
小的时候,每年贴春联,浆糊都是奶奶熬的,拿刷子刷在纸上、墙上,弄得满手都是。我个子低,但每年都要主动请缨来贴,大人抱着我时,我还会指挥其他小伙伴帮着看是否贴正了。
我与我最好的一帮朋友,有一个已经坚持了10多年的例行活动,就是:春晚敲钟后,我们集中相聚在老家的一个城楼下,彼此送祝福、放烟花。之后,还会找一个酒店的房间,彻夜畅聊,直至天明。
大年初一,母亲都会准备一大桌子菜,与以往最大的不同是,她会在年前提前写好菜单和我们讨论。这一天她会兴致勃勃地撸着袖子把活干,菜还没出品前,家里的小朋友都会提前拿个菜、吃口香肠或是尝尝饺子熟了没。
4. 这让我联想到了年底最大的两个触动点,与“逃离”、“融入”非常契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