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云:3点坚守,用全链打造“非传统”的公司制律所
创业
其他
2024-11-29 17:31
四川
点击哲响↑陪你共同成长
在筹备访谈直播时,我们按例询问了徐云律师的“身份标签”,他给我们的回复是:婚姻家事领域博主、四川法也律师事务所创始人。说起婚姻家事领域博主这个身份,相信很多人都不陌生,带着“婚姻大保镖”“渣男照妖镜”的IP标签,徐律早在不少客户、同行的心中留下了印象。对此,他也笑称自己是法律赛道的“臀部博主”。但从四川法也律师事务所创始人这个身份来看,不同于他个人IP的知名度,四川法也律师事务所(以下简称“法也”)仿佛相对“名声不显”。但事实上,这家公司制律所也有不少故事可聊,这也是我们邀请徐律来到哲响直播间的原因。核心团队成立于2014年,正式创办于2017年的法也,在过去的10年时光里,始终坚持在公司制模式的基础上求新求变,近两年来,律所不仅业绩实现了逆势增长,也找到了自身的破局之路——创新打造了一家“全链律所”。如何保证一家全链律所顺畅运转?如何实现公司制律所的持续盈利?在哲响直播间里,徐云律师聊了聊这些年来他的坚守与反思,从“组织、人才、客户”这3个维度分享了他的所思所想,今天结合他的讲述,整理成文,分享给大家。紧密组织,是持续发展的基底
律师行业,对于公司制律所的关注由来已久,近些年来,越来越多的律所开始尝试公司制这种模式,当然,有的是因为看见了紧密组织对于未来律所发展的关键影响,也有的只是“跟风”试探。法也之所以会坚定选择公司制模式,其实和我自己一路走来的经历有很大关系,可以说是经历让我们认定了这种模式。比如,执业初期的“扫楼”经历,让我知道,只有团队作战,才能分摊压力,提升承载力。2011年,那个移动互联网才刚刚起步的时代,律师获客渠道并不像如今这般多元,所以在市场开拓上,我选择了最传统的地推,以“扫楼”的形式到医院,挨个病房寻找交通事故类客户。连续敲了3、4个月的病房门后,我在医院内部建立了“渠道”,每每有交通事故的伤者入院,就会有医生、护工短信联系我,获客效率得到了大幅提升,但我的销转压力也日渐增加。众所周知,过去的律师大多是“产供销一肩挑”,潜客基数越大,后续的销转、交付、渠道维护等工作也越来越吃力。要知道,一个人的精力永远是有限的。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我开始找人“分摊压力”,寻找合伙人,招聘助理。还记得,2012年5月,我招到了第一个助理,2012年底,我就已经有10个助理了,2014年,整个律师团队的规模已经达到30多人。而后,我与当时的合伙人顺势开了第一家律所,一家只做交通事故的律所。
也正是这样的经历,让我意识到了团队作战的重要性,尽管当初对公司制的认知还相对模糊,但现在回过头来看,这一次的经历为后续我们选择公司制模式埋下了种子。比如,互联网企业担任高管的经历,让我知道,只有紧密协作,各展所长,才有可能全面开花。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2016年,网络推广成为律师行业获客的热门,当时的我也一头扎进了互联网浪潮之中。但遗憾的是,在众人掘金网络推广、收益可观的时代,我却亏了100多万,就因为我不懂组织的建设,不懂运营的逻辑,不懂客资的管理,不懂效率化工具。不过就是这次亏损的经历,让我有了前往互联网企业“进修”的勇气。在互联网企业做高管的那3年,我领略了互联网的流量玩法,也深度参与了公司的运营,进一步迭代了我对于团队协作、紧密组织的认知。比如,曾经我们可能认为团队的成员选择越强越好,但事实上,关于团队搭档的选择,适合比强更重要,毕竟每个人都不可能面面俱到,要想提升团队的综合战斗力,关键就在于团队伙伴之间的互补。以法也为例,结合法律服务流程,我们将整个律所的运作脉络梳理成【内容生产-流量运营-销售转化-咨询交付-成案服务-口碑裂变】6大环节。这6大环节,环环相扣但又拥有彼此的专业壁垒,每个环节都有专业的合伙人统筹、负责。
整个法也,就像是一张拼图,每一位各有所长的成员都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通过高效分工、多元协同,紧密联动,这一整张拼图才得以成型。
提到公司制,一定绕不开“紧密组织”这个关键词,这是我们选择这一模式的核心原因,不论是面对持续攀升的业务量,还是面对日渐复杂的案件本身,任何个体都很难面面俱到,这是单兵作战注定存在的短板,也是团队作战无法替代的优势。以好律师为本,是良性生长的关键
虽然,紧密组织是公司制律所的核心特征,但公司制律所一定要“以组织为重”吗?我并不这么认为,在法也“好律师”才是律所良性生长的关键,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好律师是客户作出选择的核心原因,是律所持续发展的驱动力。这一点,是法律服务的特性。大部分能够签约合作的客户,大多是冲着律师来的,而非冲着律所来的,因此,律所的发展与好律师的成长其实是深度捆绑的。所以,在法也我们会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人”身上。当然,一家律所的律师动辄几十、上百人,而律所可利用的资源一定是有限的,很难“雨露均沾”平等赋能每一个人。因此,我们更倾向于通过一定的合作机制,将资源倾斜到相对更加优秀的律师身上,通过这样的加持,让这一部分人先得到成长与分润,再通过案例共振,裂变扶持、激励更多好律师成长。比如,在品牌方面,我们很少以律所的形式亮相,反而更加注重律师个人IP的孵化,这一点,可能和许多律所有所不同。针对拥有硬性专业实力,具备IP形象天赋,更能获得客户信任,能够匹配客户,获得溢价的律师,我们的品宣部门会将更多的流量和资源向其倾斜。商海熙律师的百万粉丝账号@你的商律就是典型案例。
商律是我通过“人才引进”招进来的“60分IP”,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在加入法也前,商律自己的账号已经小有起色。但独木难支,一边要做IP,一边要做业务,时间久了他也明显感受到了吃力。
在加入法也后,通过“全链律所模式”的赋能:一方面,我们在IP运营方面为商律提供了更加全面、专业的技术支持,进一步提升了账号的影响力。 另一方面,在销转、交付、成案等部门的共同协作下,进一步提升了商律对客服务的品质,通过口碑的提升,进一步实现了服务溢价。
2024年10月26日,经过1年的共同努力,@你的商律账号在抖音平台突破百万粉丝,跻身婚家领域的头部梯队。
不过,有很多律师好友也会担心:“律师有了自己的IP,人跑了,怎么办”?不得不承认,有关律所人员流失的问题是行业内的老生常谈,毕竟,律师这个职业的自由程度很高,人才的流动率也很高,几乎没有律所能够“控制”律师,这就是这个行业的特殊所在。但在法也这样的“全链律所”,律师与律所之间的关系往往是彼此成就的,并不是单纯、单向的律所赋能、服务律师,很多时候,律师的生存与发展也需要依托于律所这个平台。可以说,律师的IP只是整个法律服务流程中的一环,获得了流量,并不代表就能成功签约,背后更是涉及了专业销售团队的转化,承办团队的服务,客户团队的维护等一系列工作。所以,我们从未担心“人员流失”的问题,就算有这样的情况出现,那也一定是律所平台与律师个人的发展、合作出现了不匹配的情况,这就是机制层面的问题了。客户至上,是服务溢价的秘诀
律所作为专业服务提供方,“服务”是获得溢价的关键。要知道,法律专业服务,就是要求我们面对客户,有法律、有专业、有服务,但要想满足这三者,难度也是层层递进的。法律,指的是我们解决问题所使用的法律相关知识,这是律师、律所存在的基础。
专业,指的是专业的服务态度和专业的分工协作,这是律所之间拉开差距的关键。
服务,指的是服务的感知和服务的满意度,这是客户最直接的体验,也是影响客户支付的核心。
正因如此,在法也发展的过程中,我们也在不断探索客户需求,将客户利益放在首位,期待通过品质服务,为律所带来服务体验的溢价。比如,律所获客模式的调整。从我执业初期的地推扫楼,到后续的大众点评、投流,再到如今的IP自然流,我们的获客方式一直在随着客户的存在场景改变。目前,法也很多客户,都是线上签约,甚至都省去了线下面谈这一环节。拥抱互联网这件事,在律师行业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了,但身边依然有同行在踌躇纠结。要知道,客户的生活场景早已互联网化,我们自己也早已习惯通过网络社交、购物、出行甚至工作。如果律所还没能做出互联网获客的转变,势必会与客户脱节,所以获客模式的调整更需要顺势而为。比如,律所运作流程的完善。在上文中,我们提到了全链律所的【内容生产-流量运营-销售转化-咨询交付-成案服务-口碑裂变】6大环节,这条服务链,是我们结合当下法律服务做出的精炼总结。之所以做出这样的划分,并安排专人专管,就是为了避免律师的精力分散,减少律师多线作战造成的精力摊薄、服务打折。当然,随着法律服务的调整,我们的服务链条也会不断升级优化。正如我们过去所做的——客户需要在新媒体上看到我们,我们就建立新媒体部;客户需要在微信上能联络我们,我们就建立私域销转部,提供线上谈案服务;客户需要办案记录,我们就会为其提供全流程的办案记录。
客户至上,可以说是服务行业的普遍共识。随着入局律师行业的人越来越多,客户的选择也越来越多,谁能立足,不被淘汰,就要看谁能真正吸引客户,抓住客户。
任何组织的核心都是“人”,律所也不例外,所以,在法也的发展过程中,在徐云律师的职业成长中,始终将“人”看得格外重要。对内,他希望能够成就律师的“快乐成长”。只有保有良好的心态和情绪,律师才能更好面对职业成长过程中的坎坷与收获;只有保持良性的律所环境和氛围,才能共振吸引更多快乐的伙伴、快乐的能量和快乐的业务,实现律所的正向发展。对外,他希望能够满足客户的“深层需求”。客户是律所得以生存,持续发展的关键,如果心思不在客户身上,无法为其提供匹配、适宜的法律需求,再好的律所也终将失去存在价值,成为空壳。也正因为有这样的思考与坚守,才造就了法也这样一个“非传统”的公司制律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