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考过关人数年增15万,律所为什么总是招不到人?

创业   2024-11-22 21:09   四川  

作 者|米 粒 (微信ID:Will-mml)

来 源|哲 响 (微信公众号)



每每与合伙人聊天时,总能听到他们焦头烂额地说:“招不到人啊”;有些主任甚至表示,90后这波年轻人能力上不来,新写字楼合同我们都不敢签太长,怕未来造成负担。

 

但据司法部数据显示,近三年来,每年新通过法考人数都超过15万。那为什么过法考的人越来越多,律所招人却越来越难了呢?



01.  选择多元,“行业”竞争加剧


在可知的2022年官方数据中,我国新增律师总数为7.68万,以一年拿证周期倒推去看,2021年通过法考的人数为16.2万,也就是说,这批人进入律师行业的比例不足50%。

 

这一年,我国30岁以下的律师人数为10.79万人,占行业总人数的16.56%,2021年这个比例还是23.46%,同比降低了近7%。

 

通过数据不难看出,过法考的人虽多,但律师早已不是个热门选择,对年轻人尤其如此。企业法务岗凭借稳定工作节奏、优厚福利保障,成为热门之选;公检法等司法机关自带权威性、社会地位高与职业路径明晰优势,吸引大量人才投身其中。


相较之下,律所工作强度大、前期回报低,竞争力略显逊色。并且,人才流向呈明显地域偏好,经济发达地区,像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等地律所扎堆,求职者蜂拥而至,竞争白热化,部分律所挑花眼还难觅契合之才;反观经济欠发达、偏远区域律所,即便求贤若渴,发布招聘启事却应者寥寥,只能望 “才” 兴叹。

 

毕竟职业选择如生孩子,安全感和好预期是被重点考虑的,这两个要素目前在成熟律师身上尚且日渐稀缺,更何况是年轻人呢?


02.  初入律所, “薪情” 颇为严峻

成为律师的第一课,就是要学会吃苦,且要长期低薪。

一线城市里,普通律所给实习律师、初级律师开出的月薪,常徘徊在 5000 至 6000 元区间,而住房、交通、餐饮等生活开销一路水涨船高。微薄的起步薪资,让怀揣法律职业梦想的新人在现实的经济压力前踌躇,转而将目光投向那些起薪更优渥的岗位。


并且,律师成长之路荆棘丛生,案源恰似律师执业生涯的 “生命线”,初出茅庐者人脉稀缺、口碑待建,在漫长的积累阶段,收入极不稳定,未来职业发展似一团迷雾,充满不确定性,不少人因此怯于踏入律所大门。


显然不是当代年轻人热衷的赛道,有些资深律师喜欢跟实习律师说“熬过去就好了”,但在很多90-00后眼里,这属于「没苦硬吃」的表现,是50-60一代的习惯,应该归类为前辈的「光荣传统」了,后继不说无人,也是乏力。

 

实习律师经历的,是精神与肉体的双重考验。


我们连续一周加班到晚上十点,快下班还被客户打电话过来骂了半个小时,一边哭一边跟客户解释,电话挂断后,想想这个月到手才3000,就决定不干了…… 

 

这样的实习律师,看看同龄人在体制内的福利、在大厂里的收入,再看看自己的前景,出道即被劝退,也是不难理解的。



03.  法考之后,“鸿沟”难以跨越


法考侧重考察理论知识,是入行敲门砖,而律所实战所需远超于此。专业素养自是根基,可诸如撰写严谨缜密、丝丝入扣的法律文书,唇枪舌剑的庭审现场,与客户、法官、对方当事人有效的周旋沟通等,无一不对从业者的综合能力提出严苛要求。就导致了,律所的招聘总是热闹,就像大龄青年的相亲市场。细看招聘需求,「能独立承办案件,有独立对客能力」又浇灭了大半热情。


符合这个标准的青年律师,就像相亲市场上「气质好,形象佳,工作不差」的男青年一样,其数量有限且很少参与流动。


 

 


2022年,北京律协对3048名青年律师的调研显示,在个人执业能力方面,有940名青年律师(30.8%)认为自己有独立执业能力,有1488名青年律师(48.8%)认为自己的案源不独立,有175名青年律师(5.7%)虽有案源但不能独立或与团队合作办案。

 

而律所若吸纳他们,便要投入可观人力、时间成本用于 “传帮带”,用人风险与成本双高,使得律所招聘时慎之又慎。以此匹配律所的要求,符合者寥寥无几,「长期主义」在这个下行周期里显得虚无起来。


律所等不及,年轻人熬不住,牵手失败成了必然,双方站在峡谷两岸,鸿沟之上,只能望洋兴叹。



04.  小微律所,“困局”亟待突围


在全国4万多家律所中,少于“10人”的小微律所占比60%左右,宛如繁星散落,深陷多重困局难以自拔,在人才招揽及业务拓展上,更是举步维艰。


规模与资源短板首当其冲。相较于大型律所,小微律所专业领域覆盖受限,遇复杂跨领域大案,常因内部缺乏对应专长律师,难以组建完备服务团队,只能望案兴叹。同时,办公设施、法务数据库等资源亦捉襟见肘,在检索案例法规、出具精细法律意见时,效率与质量不敌大所,业务拓展碰壁。

品牌建设乏力。缺乏大规模市场投入、高端论坛亮相机会,在行业评级、媒体曝光上近乎 “隐形”,知名度与美誉度难积。企业客户筛选律所时,目光多被头部大所吸引;个人客户遇纠纷,亦倾向托付有背书的个别律师,小微律所即便身怀专业绝技,也常无人问津。

内部管理与培养机制欠完善。管理制度粗放,职责分工不明,工作流程随意,易酿协作 “内耗”,影响办案效率。新人入职后,既无系统培训课程夯实基础、拓宽视野,又无资深律师一对一指导点拨迷津,成长速度堪比 “蜗牛爬行”,职业获得感匮乏。

半壁江山的小微律所,如何品质化发展,筑巢引凤,摆脱人才荒带来的恶性循环,仍然是行业及律所的头等大事。


综上来说,法考人数增长本是法律行业蓬勃发展的表征,律所要打破用人僵局,需从改善薪资待遇、优化职业发展路径着手,强化内部培训、青年成长机制,同时深耕品牌建设、拓展业务版图,方能在这场人才博弈中扭转乾坤。



在律师职业的道路上,
总有那么一些时刻,
我们需要一个可以停靠的港湾。

哲响律师圈3.0更新升级,
一个新生代律师的
问答交流与知识共享社区升级上线。

这里不只是分享知识,
更是律师共同成长的地方。
↓ ↓ ↓


今天是11/22,很高兴在「哲响」遇见你,
以上纯属个人观点,仅供交流,
欢迎扫码,与我成为朋友。
▼▼▼

哲响
哲响专注为“律师团队”提供增长规划、品牌建设、获客转化、薪酬设计等咨询辅导服务,案例包括:重庆平行线刑民融合、江苏蚂蚁刑辩、湖南有盼商事、四川静观劳动法、云南闻声法税、贵州燕筑刑辩、深圳点金重大商事、河北新答案执行、安徽祥羽商事等。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