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园园等:幼儿关爱品格及其培养建议

文摘   2024-09-25 22:35   上海  

朋友你来了,记得先点后朴教育®关注我哦~

· 李园园 ·

四川师范大学四川省家庭建设研究院 安康学院教育学院

· 鄢超云 ·

四川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

《后朴幼教人专业学习笔记》专栏 · 第 2100 

6830字丨阅读时间约14分钟

关爱最初是源于本能驱动,但是这种关爱有很大的随机性和零散性,它所关涉的对象是与个体有亲密关系、利益关系的。


借由教育的力量,关爱逐渐延展到基于社会伦理的、基于理想和信念的。


关爱教育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关爱发展是逐渐从情感到行动再到品格。


       



正文



























例如,虽然从逻辑上讲,关爱自我是起点,但是关爱他人所获得的积极情绪体验和自我评价能够进一步促进幼儿关爱自我。


对不同对象的关爱不仅仅是有无的问题,更是程度的问题,彼此之间在程度上是相互促进的。


2.动机深化发展阶梯


诺丁斯认为,“只有内圈的关爱,即对家人、好友的关爱才是出于爱,外圈关爱则主要出于责任感和道德理想”。


可见,个体的关爱出于多种不同的动机。根据主体内心的驱动机制,可将关爱划分为基于情感和本能的关爱、基于规范和理性的关爱、基于理想和信念的关爱三个层次 (见图4)。




关爱的第一境界是基于个体的本能和情感的关爱。


在这个阶段,幼儿做出关爱行为更多是出于本能的驱动,是一种自然而然的生理反应。


例如,一些研究发现,婴儿12-18个月大时就开始出现安慰受害者、向需要帮助的陌生人提供帮助、对处于受伤境地的成年陌生人表现出关心的行为。


这些早期自然出现的行为被认为是由移情或对他人幸福的关心所激发的。




关爱的第二境界是基于社会伦理道德观念而产生的关爱。


相较于第一阶段“自然而然”的关爱,在第二阶段,个体是基于“我应该这样做”的理性判断而产生的关爱,或者说,随着对“我们应该关爱他人”以及“我们应该如何关爱他人”规范的习得,个体是出于对规范的尊重而产生的关爱。


如果出现道德规范和个人感情的冲突,那么处于第二境界的个体会倾向于从道德规范的角度思考问题。



关爱的第三境界是基于理想和信念而产生的关爱。


这是最高层次的关爱,具有强烈、坚定的特征。在这一阶段,关爱不再是外在规范的内化,而是成了个体发自内心的向往和追求。


这一层次的关爱一旦形成,就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持久性。


基于理想和信念的关爱不仅能让个体在日常生活中迅速定向,毫不犹豫地付出关爱,而且能让个体在复杂变化的、充满道德冲突的情境中做出合理的行为抉择,也会让个体因为付出关爱而感到心安理得,否则会感到不安或内疚。



四、幼儿关爱品格的

培养建议


关爱品格不会在某一个阶段自然形成。幼儿园及教师应当通过有意识的教育活动,为幼儿关爱品格的形成奠定良好基础。


1.营造关爱环境,激发幼儿基于情感和本能的关爱


充满关爱的环境是培育幼儿关爱品格的基石。


首先:

幼儿园应当努力创造一个充满关爱的物质环境,包括安全、温馨、稳定的生活环境,丰富、有趣的游戏环境等,让幼儿在生活中感到安全、舒适。


其次:

幼儿园应当着重营造一个尊重幼儿的自主权、人际关系友好、充满关爱的心理环境。


教师应当支持和鼓励幼儿的自我探索和表达,关注每个幼儿的个性和需要,鼓励幼儿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为幼儿提供充分的互动和交流机会,鼓励幼儿之间的互助和分享,并以亲和、温暖、关心的态度对待每一个幼儿,与幼儿建立起信任、尊重、理解、关爱和支持的关系。


教师还可以通过一些肢体语言和行为来传递关爱信息,包括亲切的微笑、温暖的拥抱等。



最后:

幼儿园应当为家长提供指导,引导家长为幼儿提供安全稳定、温馨和谐的家庭环境。


幼儿在充满关爱的环境中感受到的温馨,感受到的他人的关怀和爱护,能够为幼儿与他人建立充满爱的人际关系以及以同样的充满关爱的方式回应世界提供良好的情感基础。


幼儿园教师应当注意为幼儿提供一个良好的交流平台,如开展关爱主题的小组讨论等活动,引导幼儿交流自己对于关爱环境的情感体验,以提高幼儿对于关爱环境的感受力,激发幼儿的关爱情感。



2.渗透关爱知识,培养幼儿基于规范和理性的关爱


做出关爱行为的前提是个体对他者需要的识别、对该如何行动的判断以及愿意这样做的信念。


教师可以抓住日常生活中的教育契机,引导幼儿知晓在一日生活中哪些行为是关爱的行为,例如分享、安慰、捐赠、帮助他人等,帮助幼儿了解关爱对个体、对集体的意义,并逐渐形成“关爱是我们应该做的事”的班级公约。



教师可以组织幼儿开展关于关爱故事案例的讨论,帮助幼儿分析特定情境可能需要的关爱以及不适宜的关爱,帮助幼儿提升关爱行动的适宜性。


在幼儿做出关爱行为时,教师可以通过对幼儿行为的观察和评价,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在幼儿未给予需要的人关爱或关爱不恰当时,教师应当耐心地进行引导,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关爱行为习惯。


同时,教师还应当注重自身的榜样示范作用,通过自己的言行举止,潜移默化地引导幼儿增强关爱意识,提高关爱能力。


3.将关爱实践常态化,促使幼儿初步萌发基于理想和信念的关爱


对于道德行为的获得,亚里士多德指出,“我们先运用它们而后才获得它们”。“我们通过做公正的事成为公正的人,通过节制成为节制的人,通过做事勇敢成为勇敢的人。”


幼儿需要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反复实践,才能将外在的行为规范内化为内在的理想和信念,自然而然地做出关爱行为,即“通过做关爱的事成为有关爱品格的人”。


教师应当将关爱实践常态化,创设有利于引发幼儿关爱行为的情境。


例如,在晨间环节鼓励幼儿互相问好,并关心因身体不适缺勤的同伴;


安排分享时间,让幼儿分享如何照顾宠物、如何帮助父母等与关爱有关的话题;


开展关爱小游戏,如“爱心传递“”分享果子”等,让幼儿在游戏中感受到关爱;


有意识地安排一些与关爱有关的活动,如帮助其他幼儿整理玩具、与其他班级进行友好互动等;


积极组织幼儿为他人提供力所能及的志愿服务,让幼儿在真实的活动中感受到关爱的意义以及自己关爱他人的力量。



开展这类活动应当注意:


第一:

避免只是基于某一节日的一次性活动,要注意活动的延续性、常态化;

第二:

了解被关爱者的需求,指导幼儿为其提供有针对性的关爱;

第三:

激发幼儿的主动性,在相关讨论和活动中尊重幼儿的主体性,避免幼儿只是“为了完成任务”去提供关爱服务。


在时间之维:

关爱品格教育是一个长期而深远的过程,不是“做了就有了”,也不是“做了几次就好了”,而是要坚持从儿童成长规律出发,在不同阶段循序渐进地开展相关教育活动。


在空间之维:

关爱品格教育要打破幼儿园围墙的限制,在幼儿家庭、社会等不同场域中一以贯之。


教师可以邀请家长到幼儿园参加一些关爱主题的活动,向家长介绍近期的教育重点以及幼儿在幼儿园中表现出的关爱行为,并鼓励家长在家和社区开展关爱品格教育活动,引导幼儿为家人和邻居提供一些力所能及的帮助。


这些活动不仅可以促进家庭关系的和谐,而且可以让幼儿在日常生活中亲身感受到关爱的力量,从而增强关爱意识和责任感。


有品质的专业内容分享,尊重原创。

本文作者李园园、鄢超云老师,文章来自“幼儿教育杂志”,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在此仅为幼教人学习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文章排版设计及“后老师®说”笔记解读版权为“后朴教育®”所有,如需转载,请明确备注出处。


向上滑动阅览

//参考文献

[1][10][12] 江畅,斯洛特.关于仁爱与关爱的对话[J].哲学动态,2019(9):121-128.

[2] 苏静,檀传宝.学会关怀与被关怀:论信息时代未成年人关怀品质的培养[J].中国教育学刊,2006(3):23-27.

[3][15] 朱韬.当代西方关爱伦理思想研究[D].武汉:湖北大学,2021.

[4] 邹冰璇.大班幼儿同伴关心品质研究[D].芜湖:安徽师范大学,2020.

[5][17] 内尔·诺丁斯.学会关心:教育的另一种模式[M].于天龙,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4.

[6][8] 内尔·诺丁斯.伦理和道德教育的女性路径[M].武云斐,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

[7] 内尔·诺丁斯.始于家庭:关怀与社会政策[M].候晶晶,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26.

[9][13] 周加仙.学会关心:从生物倾向到伦理关怀[J].教育发展研究,2017,37(8):10-17.

[11] 王启忱,刘赞,苏彦捷.共情的毕生发展及其神经基础[J].中国科学:生命科学,2021,51(6):717-729.

[14] 崔德华.爱育论[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7.

[16] 弗洛姆.爱的艺术[M].李健鸣,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1:73.

[18] 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M].廖申白,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36.




快点亮这颗爱幼的心吧!

后朴教育
后朴教育让教育更专业:成专业教师,润智慧家长,育幸福儿童。后朴教育是以学前教育领域课程文化软实力质量内涵式发展为核心定制化的园所文化建设、园本课程建设、教科研指导咨询、教师专业发展系统培训及产品为一体, 为学前教育专业赋能的社会型教育企业。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