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昭瑜:幼儿数学活动中有效提问之“四性”

文摘   2024-09-14 21:08   浙江  

朋友你来了,记得先点后朴教育®关注我哦~

· 苏昭瑜 ·

福建省永安市燕南中心幼儿园

《后朴幼教人专业学习笔记》专栏 · 第2091

1895字丨阅读时间约4分钟


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教育的契机在于发现了一个问题,有了疑惑便会有探究其理的学习动力。


教师的有效提问是推进其教学活动的重要手段,也是梳理幼儿经验,引发更深度思考的方式。


       



正文


巴尔扎克说:“打开一切科学大门的钥匙都毫无疑问是问号。”“善教者,必善问。”



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试行) 》中也指出:“幼儿教师要善于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物、游戏和偶发事件中所蕴含的教育价值,把握时机,积极引导。



一、提问的针对性


数学活动具有抽象性和严谨性。提问就是一种化难为易、化繁为简的教师到幼儿的传达方式。


因此设计的问题要把握重难点,要具体、明确,有针对性,清楚自己为什么提问?通过提问要达到什么目的?尽量避免很宽泛的提问。


例如:在大班数学《认识正方体》探究活动中,教师一开始设计了问题:“正方体长得什么样?”


结果,幼儿的回答令人忍俊不禁:“像个盒子!”“长得很漂亮。”等等。


这是为什么呢?原来,是教师的提问太为广泛,令幼儿无从回答。


于是,在改进后,教师将问题调整为:“正方体有什么特点?”


并且设计了一个辅助问题:“你们看一看、数一数正方体有几个面、比一比正方体的每个面有什么秘密?”



这样的提问针对幼儿已有的知识水平,找准了问题的切入点,能给幼儿的思考指以明确的方向,并且建立在幼儿的最近发展区内,从而引发积极有效的思考。



二、提问的启发性


幼儿科学教育是教师指导,通过幼儿自身活动去发现知识、构建概念、主动探索的过程。


教师在设计提问时要注意具有启发性,设计的问题能激发幼儿的思维,避免幼儿答非所问。


例如:大班数学活动“5的组成”,教师设置情境,请幼儿扮演青蛙抓5只害虫。


之后教师问幼儿都捉了几只害虫呢?幼儿异口同声回答“5只”。


接下来,教师又问“这5只害虫小青蛙准备怎么吃呢?”


有的幼儿说要烧烤,有的说要水煮,还有的要红烧⋯⋯面对幼儿的多种吃法,教师不知所措。



显而易见,教师设计的问题“这5只害虫准备怎么吃”没有扣紧目标“5的分解和组成”,问题指向数学经验的学习成分不明显,导致幼儿的回答出现偏差。


适宜的提问应该是:“这5只害虫分成两次吃,可以有几种吃法呢?”


调整后的问题与创设的情境保持一致的同时又扣紧了活动目标,既调动了幼儿原有的经验,又为幼儿提出了新的探究问题和目标。



三、提问的层次性


幼儿的逻辑思维能力比较差,思考的问题很简单、直观。


教师在设计提问时要有逻辑性,涉及的问题要有层次性,由浅入深,层层铺垫,通过一步一步阶梯式的提问,引导幼儿进一步地思考和理解,帮助幼儿梳理、归纳出自己要表达的想法,让答案慢慢地浮出水面。


例如:在“感知左右的相对性和可变性”中,教师背对幼儿举起右手,与幼儿一起确认后戴上手环,再将玩具熊放到右手边,先问:“玩具熊在哪边?”


在幼儿确认“玩具熊在老师的右边”的基础上,教师慢慢、神秘地转向幼儿,举起右手,再请幼儿看看玩具熊在哪边,并提问“玩具熊没有动,为什么现在是在老师的左边?”



通过教师层层的设疑提问,使幼儿的每次的活动都有不同层次的目标,引发幼儿体验左右的相对性和可变性:左右的位置不是固定的,你自己的位置变了,左边和右边的位置也变了。


这样不但满足了不同层次的幼儿需求,而且使幼儿在原有的程度上有所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得到充分体现。



四、提问的开放性


记得一位名师打过这样一个比方:如果把孩子的大脑比作一潭平静的池水,那么教师好的提问就像投入其中的一个石子,能激起幼儿思维的涟漪。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设计的问题要有开放性,有利于给不同层次、不同能力、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以更多的思维空间。能让幼儿大胆表达,使幼儿的答案多元化,不致使投入的石子“石沉大海”。


例如:“认识大小”,活动开始时,教师伸出自己的手,问孩子们:


“我们每个人都有一双手,它们一样大吗?”


孩子们有的大声嚷嚷:“一样大!”


有的小声嘀咕:“不一样大。”


教师接着问:“用什么方法知道手的大小呢?”


面对教师的追问,教室出现了暂时的安静,紧接着,孩子们便纷纷发表个人意见。


  • “可以将两只手对着比一比。”

  • “可以用尺子量一量。”

  • “可以看看谁抓的东西多。”

  • “还可以将手画在纸上看看谁的大。”


面对孩子们不同的设想和见解,教师又问:“哪种办法能使我们更精确地知道手的大小呢?”


于是,孩子们又以小组为单位展开了激烈的讨论。最后35名儿童中的大多数孩子认为:“画手印”和“抓珠子的”方法好。



在这个活动中,教师的探索性提问“用什么方法知道手的大小呢?”


孩子们的答案不是固定、唯一的,而是发散、开放的。它极大调动了不同层次幼儿的积极思维,让他们自由表达自己的想法、发现和经验,为幼儿个性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教育家陶行知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


教师的提问是技术,更是一门艺术。


教师应巧妙地运用提问,提问中蕴含着悬念,悬念中隐伏着答案,并根据幼儿的回答合理追问,让对话持续下去,激发幼儿对数学活动的兴趣,让幼儿在快乐中构建知识经验,获得成长。


有品质的专业内容分享,尊重原创。

本文作者系苏昭瑜老师,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在此仅为幼教人学习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文章排版设计及“后老师®说”笔记解读版权为“后朴教育®”所有,如需转载,请明确备注出处。




快点亮这颗爱幼的心吧!


后朴教育
后朴教育让教育更专业:成专业教师,润智慧家长,育幸福儿童。后朴教育是以学前教育领域课程文化软实力质量内涵式发展为核心定制化的园所文化建设、园本课程建设、教科研指导咨询、教师专业发展系统培训及产品为一体, 为学前教育专业赋能的社会型教育企业。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