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你来了,记得先点后朴教育®关注我哦~
· 周念丽 ·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学前教育系教授
上海市教委信息中心特邀专家
《后朴幼教人专业学习笔记》专栏 · 第2108篇
3431字|阅读时间约8分钟
传统节日是中华优秀文化的重要内容,过节是幼儿体验民族文化并产生积极情感的有效途径。
在我们的传统节日时刻,全家人聚在一起,一起做饭、吃饭聊天,晚上明月如约而至,桂花香气怡人。
爷爷说的古诗,奶奶做的饭菜,爸爸妈妈忙里忙外给长辈们准备礼物,这些都会成为孩子记忆里温暖的片段,这就是一种文化传承。
孩子身处其中,看到的,听到的,吃到的,甚至是闻到的味道都化为一抹温情。这就是传统文化教育。
事实上,传统文化蕴含着伦理、故事、识字、常识、诗歌等丰富的教育资源,这些需要我们有眼光、有素养去挖掘,去创建。
如何寻找到适合当代儿童,又符合公民人格培养的内容,基于儿童视角进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我们需要不断探索的问题。
一、令人深思的
学前教育现象
❖
现象一|幼儿双语热
课程游戏化项目的推进,首先需要观念的转变。
要有目标意识,项目的目标不只是环境改造,更核心的是《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落实和儿童的发展。
站在这个高度上,我们才能去检验和衡量自己的课程改革是否到位,环境创设是否到位,活动组织是否到位。
❖
现象二|很多幼儿园彰显着欧美色彩
现在很多幼儿园彰显着欧美色彩。这些花样繁多的欧美色彩幼儿园反映了一个问题:我们现在正在自觉成为ABC (American-Born Chinese)。此外,现在的学前教育课程里,海外课程占主流。
我在思考这个问题,若干年之后当我女儿有了孩子,孩子若问我:“姥姥,你是研究中国学前教育的,那你研究什么课程呢?”“我研究了一大堆外国课程。”“那你研究中国吗?”“宝宝,对不起,没有。”
如果有这一天的话,我会成为历史的罪人。泱泱大国,难道就没有一点继承自己文化的意识吗?
自从我假想这个情境后,我每天都觉得有一种迫切感,有一种时代的使命感在召唤。
在全球化快速发展的今天,我们的孩子有多少本土文化认同?
几年前,我去大阪一个幼儿园。当时是三月份,所有的孩子都穿着小短裤,而我穿着厚厚的棉服还在发抖。
园长告诉我,这里有个来自中国的小男孩,才来半年,问我要不要跟他说话?我说要啊。
这个小男孩过来了,一百个不睬我。园长说他不愿意跟我说普通话,让我用日语跟他说。随后,他跟我说话了。
那个时候,我的心猛地抽了一下。这个孩子才3岁多就知道在这里说中文没有自信,很自卑。
另外一件事是此前我在日本一家律师事务所做注册会计师。有一天我对老板说我接了两个电话。
老板立刻说你怎么可以接电话?我说我为什么不能接电话?他说如果他的客户知道中国人在这里打工,会全走光的。
我当时非常生气,老板平时以我是东京大学毕业生为傲,但现实却是如此。这两件事使我明白:如果我们国家没有足够强大的话,我们在国际上都会受到被人歧视的待遇。
三年之后,我又经历了一件痛心的事情。
当时,香港教育行政署请我去香港指导一个幼儿园做研究。园里老师告诉我这个孩子就是我们要研究的对象。我进去跟他说:“小朋友,你好。”这个孩子见我说话,第一反应是惊恐地一跳,往后退了几步。看他这个反应,我跟园长说请孩子妈妈过来。
他妈妈一见面就跟我说广东话。但我从她的口音判定她不是广东人。我问她能不能用家乡话跟我说话。她听了就流泪了,她说她到香港半年,从来没有敢在家里跟儿子说过家乡话。
后来,我们见到了孩子奶奶。奶奶是香港人。那就意味着,如果说普通话就比别人低一等。
这个事情在我心里烙下很深的印记。
如果在我们的学前教育课程中还一味地以西方为风向标,或许以后这些孩子提起自己是中国人的时候都会感到难为情。
学术应该有学术的含量,但是更应该有社会责任感。我们要警惕我们自愿成为学前教育的文化殖民。
二、确立中国文化教育自信
迫在眉睫
文化的“文”,甲骨文里是“鱼纹”的意思。“化”是渗透。
文化是软实力,是一个民族的名片。
国务院法制办公室强调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以及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并对其文化的生命力持有坚定信心。
一是从服装偏好看幼儿的文化意识。
第二个研究是从建筑偏好看幼儿的文化意识。
三、要做“有根”“有魂”的
中国学前教育
我有一个梦想:我们要做“有根”“有魂”的中国学前教育已时不我待。我们要做陆生植物,而不是水生植物。如何做有根有魂?根在哪里?
在今天这个时代,我们要确立中国学前教育自信,绝不是井底之蛙。但同时也不是一切外来的都是好的。
所以,一个是我们的传统文化,一个是要有效地汲取国外文化的精髓。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共同构建文化自尊和自信。
❖
空间的思考上:
基于文化生态学的角度,生于斯,长于斯,我们陆生植物的发散是属于这块土地的。
纵观全国的幼儿游戏差不多都分为生活类、服务类、财商类这三类。
一碗汤,深圳广州是餐前喝,上海江浙是边吃边喝,黑吉辽则是饭后喝。一碗汤能喝出这么多文化特色,为什么我们的课程、游戏要全国大一统呢?
❖
时间上的思考:
我们是不是应该在自己的土地上考量课程建构?
一方面要从近代教育思想中汲取营养,如陈鹤琴先生的“活”教育思想。另方面要寻源文化传承,汲取传统文化中蕴含的精神精髓和价值判断,让世界认可蕴含中国文化的学前教育。
同时,我们中国的学前教育要蕴含文化的世界性。我们有责任把0-6岁孩子在我们手中培养成有社会责任感、社会道义的公民。我们吹响了学前教育的集结号,就是基于活教育理论的学前教育课程建构探索。
实施“有根”“有魂”的中国学前教育的最大目的在哪里?这正是陈鹤琴先生所说的培养现代中国人。
这里,我征得陈鹤琴先生后人同意,把“人”改成“娃”,倡导培养现代中国娃:要有健全的身心、要有建设和创造的能力、要有合作的态度、要有服务的精神、要有世界的眼光。
快点亮这颗爱幼的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