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莉等:3-6岁幼儿社会性发展观察评价的园本探索

文摘   2024-09-26 17:20   上海  

朋友你来了,记得先点后朴教育®关注我哦~

· 王莉 张珊珊 何蓉娜 ·

西北工业大学幼儿园

《后朴幼教人专业学习笔记》专栏 · 第 2101 

3234字丨阅读时间约6分钟


幼儿社会性发展是非常重要的内容,但是对于幼儿园来说,社会性教育的实施面临诸多挑战。


深刻理解幼儿社会性发展目标是开展社会性教育实践的第一步,第二步才能挖掘幼儿生活资源,开展生活浸润式的社会领域教育。


       



正文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 指出:“良好的社会性发展对幼儿身心健康和其他各方面的发展都具有重要影响。”


社会性是儿童学习与发展不可或缺的领域,而幼儿期正是个人社会性发展的关键阶段。


这个阶段,幼儿开始认识到自我,感受到自己和他人的情绪,开始向周围世界表达和展示自己,逐渐从自然人成为能适应生活环境、与周围人交往、展示自我个性的社会人。



一、“3~6岁幼儿社会性发展

观察评价指引”建立的意义


教师是影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重要因素。


除家庭以外,学前儿童在幼儿园的时间最长,幼儿与幼儿、幼儿与教师每天都在生活、学习、游戏等多样化的活动中适应身边环境,学习与人交往的技巧,不断感知和认识自己与他人,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等,这些都是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具体表现。教师则需要在观察的基础上,有效支持幼儿的社会性发展。


观为看,察为思。观察是幼儿教师走近幼儿、了解幼儿的重要途径。


2022年,教育部印发了《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评估指南》,明晰了引领幼儿园高质量发展的评估指标体系,不仅将“教育过程”作为评估的重要方面,而且将连续性班级自然观察作为了解师幼互动的基本评估方法。



观察评价作为学前教育评价体系中的重要一环,对于提升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更好地了解幼儿现有发展水平、支持和引导幼儿向更高水平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而教师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观察指导,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幼儿社会性发展的水平与方向。


但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关于幼儿社会性发展的观察评价仍存在着观察意识淡薄、缺乏可操作性的评价方案支持等问题,对保育教育过程中应该观察什么、如何观察、如何记录等也存在较大的困惑。


因此,我园依托课题开展了幼儿社会性发展观察评价的实践研究,编制了“3~6岁幼儿社会性发展观察评价指引” (以下简称“指引”),为教师开展观察评价提供了有效抓手,增强观察指导的针对性、积极性、有效性,从而更好地促进幼儿的社会性发展。



二、“3~6岁幼儿社会性发展

观察评价指引”的构建路径


依据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国内外理论研究,结合《指南》社会领域内容,遵循由概括到具体的逻辑认知顺序,推进观察内容的逐级细化,我们尝试构建了“核心要素-观察要点-观察内容-典型行为表现”四级观察架构,以此形成“指引”的基本结构。


1.核心要素的确立


幼儿的社会性究竟包含了哪些方面?不同学者从不同学科领域给出了解释。


我国学者陈会昌先生提出:4~7岁儿童社会性发展内容应包括儿童的自我意识、气质、同伴关系、社会认知、社会性情绪、社会行为、社会技能、道德体验与道德行为、自我控制能力、独立性等;


学者张文新从心理学角度提出了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最主要内容包括自我意识、情绪情感、个性、社会性行为和道德。



综合以上观点,我们从学前教育实践角度结合幼儿教师最为熟悉的情感、知识、能力三维目标,以及幼儿在社会性发展过程中从“自我”走向“他人”的发展规律,最终将核心要素划分为“自我发展”“社会情感”“社会行为”“社会认知”四个方面。


首先:

将“自我发展”列为首位,意味着幼儿只有在对自我不断的认识和发展中,才能更好地向外探索和适应;


其次:

将“社会情感”列为第二位,缘于我国儿童社会性发展及教育研究内容中对情绪情感社会化的忽视,而社会情感正是幼儿建立自我、自我与他人、自我与社会情感联结的关键纽带,也和幼儿园课程目标的价值取向相一致;


最后:

行为和认知则是幼儿在日常生活和游戏活动中通过观察和模仿,在与成人和同伴交往过程中获得的适应能力和知识经验。


2.观察要点和观察内容


依据对核心要素的基本描述--


首先:

我们参考张明红主编的《学前儿童社会学习与发展核心经验》一书,对社会领域核心经验做了初步梳理,并形成了简要的观察要点与观察内容框架;


其次:

通过访谈调查,围绕核心要素“自我发展”“社会情感”“社会行为”“社会认知”四个方面,邀请一线幼儿教师进行描述性分析,通过提取描述中的共性内容,逐渐聚焦明晰,形成更加丰富充实的观察要点与观察内容;


最后:

通过课题组成员的集中研讨和归纳提炼,进行修正和完善,确立了每个核心要素下对应的观察要点及观察内容,具体见表1。



3.典型行为表现


典型行为表现是对观察要点及观察内容的具体描述,我们围绕小班、中班、大班三个特定年龄段,描述了在幼儿社会性发展方面容易被幼儿教师观察到的一般性表现,这些一般性表现既是观察了解幼儿的良好参照,又是辅助教师建立对幼儿社会性发展观察评价具体内容的清晰认知。


以“自我发展”板块内容为例,具体见表2。




三、“3~6岁幼儿社会性发展

观察评价指引”的使用价值

及建议


(一) “指引”的使用价值


1.触发教师主动观察评价的敏感性


“指引”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理解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具体内容,成为教师的“参照物”,为教师指明应努力促使儿童获得的学习与发展方向和经验,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触发教师观察评价的敏感性,引导教师运用一定的方式收集全面、可靠、真实的观察信息,对3~6岁儿童的行为表现和发展水平进行分析、判断,并在此基础上有效运用观察评价结果,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发展。对幼儿观察评价的过程,又能转化为其专业发展的支撑,达成师幼共同成长的目的。


2.实现园本课程的优化与完善


社会领域是幼儿园课程中相对较为薄弱的领域,往往存在目标单一、内容匮乏、实施局限等问题,并且从幼儿园一线出发的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实践研究相对较少,更缺少操作性强、适宜度匹配的幼儿社会性发展观察评价工具等。


“指引”既是对《指南》中幼儿社会领域学习与发展内容的延伸,又是对幼儿社会性相关园本课程的再次梳理,即不断通过观察评价的方式补充和拓展课程内容,不断满足和实现尊重个性化差异的幼儿社会性发展需要的相关活动。


3.引导家长参与观察评价过程


作为幼儿成长道路上不可或缺的伙伴和支持者,教师和家长只有形成合力才能更好地促进幼儿全面和谐发展。


“指引”中观察指标的具体化--


一方面:

可以帮助家长了解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具体内容和要素,引导家长主动观察幼儿的社会性发展状况;


另一方面:

教师可以定期和家长沟通交流彼此的观察内容与结果,共同分析儿童的发展现状,从而给予幼儿更为适宜的支持与回馈。


(二) “指引”的使用建议


1.全面关注,明确观察方向


在幼儿园的集体环境中,教师对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关注更多聚焦于是否遵守班级规则、是否能友好地与同伴游戏、是否对一些基本的社会职业或安全标识有清晰的认知等,而对于幼儿的自我发展和社会情感等方面关注较少,这些核心的问题也常常在观察中被忽视。


因此,观察者 (教师) 可以在观察活动之前,借助“指引”全面了解儿童社会性领域的发展内容和特点,在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有意识地提前确定观察目的、制定观察计划、记录观察内容、分析使用数据、改善提升效果。


2.客观分析,找准分析切入点


观察后的分析评价往往是教师们较为棘手的问题。


观察者可以使用“指引”结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并参照相应年龄段幼儿的典型行为表现描述要点,即将观察到的幼儿行为融入到具体的情境中辅以识别、分析、解释,从而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解读更加细致、全面、客观。观察者也可以依据“指引”选择一个主要的观察角度作为分析切入点,使评价更加聚焦和深入。


3.持续观察,支持幼儿发展


个性是每个儿童所特有的特征,教师在幼儿社会性领域的学习过程中应该充分考虑到幼儿的不同个性。


面向全体,关注个体,为每位幼儿建立“观察档案”,能够使每位儿童在社会性领域中获得优化教育,从而有效促进社会性发展。


教师可以借助“指引”进行长期、持续的观察,将幼儿的行为和语言进行客观记录,收集照片、音频、视频、幼儿作品等过程性资料,并且不能忽视当时引发幼儿行为的环境、条件等因素。


需通过持续时间的观察、记录和评价,收集相对全面的信息,而不是仅仅依据一次性的记录对幼儿作出分析判断。



幼儿的社会性发展是个复杂的过程,它所包含的内容非常多元,受到的影响因素以及出现的场景也非常丰富。


因此,教师需要留心观察,运用较为科学的观察框架支持自己的观察、分析与评价,从而更好地支持儿童的全面发展,帮助他们逐渐形成良好的社会性与个性品质。


有品质的专业内容分享,尊重原创。

本文作者王莉、张珊珊、何蓉娜老师,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在此仅为幼教人学习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文章排版设计及“后老师®说”笔记解读版权为“后朴教育®”所有,如需转载,请明确备注出处。




快点亮这颗爱幼的心吧!

后朴教育
后朴教育让教育更专业:成专业教师,润智慧家长,育幸福儿童。后朴教育是以学前教育领域课程文化软实力质量内涵式发展为核心定制化的园所文化建设、园本课程建设、教科研指导咨询、教师专业发展系统培训及产品为一体, 为学前教育专业赋能的社会型教育企业。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