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你来了,记得先点后朴教育®关注我哦~
· 张文慧 ·
《后朴幼教人专业学习笔记》专栏 · 第2106篇
4371字|阅读时间约6分钟
文学是一个民族历史的浪漫展示,对于学前儿童来说通过文学的形式了解自己民族的文化历史是比较好的形式。
另一方面,民间文学又是比较贴近人们日常生活的,那些诙谐幽默的故事,那些机智风趣的谜语,那些神秘美妙的字画都对幼儿有着极大的吸引力。
我们的孩子是在听故事的过程中了解自己的先人们是如何的勇敢聪慧,也是在听故事过程中体验到人们的那些朴实美好的情感,比如善良,比如诚实;
同时幼儿也可以通过讲故事给别人听,塑造着自己的心灵世界,“我们听着别人的诉说,也在诉说自己”,这就是文学的魅力所在。
正文
民族认同感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内容,如何依据幼儿年龄特点,选择合适的内容增强幼儿对于本民族的认同感呢?
学前阶段的幼儿有丰富的想象力,爱听故事,因此我们可以借助民间文学启蒙教育来增强幼儿的民族认同感。
民间文学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像物质文化方面的衣、食、住、行,精神文化方面的宗教信仰、节庆、风俗习俗。
民间文学启蒙教育,以民间文学作品为载体,通过各种各样的活动,让优秀传统文化典籍走进幼儿园,让民族英雄、优秀历史人物成为孩子的偶像。
引导幼儿了解、熟悉民族知识与文化,感受中华民族人民的智慧和才华,热爱民族传统文化,感受中国人特有的生活方式,让民族精神自然地融进他们的意识,使幼儿在逐渐的体验中升华为对中华民族文化的喜爱,发展民族认同,同时打下国民素质的最初基础。
一、民间文学教育
与民族认同感
民间文学是人民的集体文学创作,是人民大众智慧的结晶。
民间文学的内容是包罗万象的,天文、地理、人情世故、民俗习惯……只要是关于社会生活的、人民大众的内容,都有可能出现在民间文学作品中。可以说,民间文学不仅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也传承了我国的民族精神。
民间文学启蒙教育,是以民间文学为载体,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选取幼儿感兴趣的、适合幼儿的民间文学作品,通过文学作品的熏陶,掌握基本浅显的民族文化知识,接受中华文化的情感教育、审美教育和认知教育;通过民间文学作品对幼儿潜移默化的影响,使他们感受民间文学作品的丰富和优美,初步了解中华民族的个性特征和独特精神,发展民族认同的萌芽,增强民族自尊心。
民族认同感实际上是一个包括许多成分的复杂心理结构系统,具体可分为认知成分系统和情感成分系统。
认知成分系统是指对有关民族文化的知识的了解和熟悉,通过熟悉和了解民族的文化、价值观、历史等方面,发展对民族的认识与理解。
情感成分系统是指对民族的情感偏爱与依恋。
因此简言之,幼儿的民族认同感是指幼儿对中华民族的认知观念和情感评价。
二、民间文学启蒙教育有助于幼儿
对民族知识观念的认知
民族知识观念主要是指有关于民族的基本内容、知识和观念,包括民族的文字、地域、风俗习惯、历史、价值观念等等。
民族认同的前提首先就是了解认识与民族相关的事物,在理解的基础上,形成民族认同。在这个阶段对幼儿进行民族文化的基本教育,有助于发展幼儿的民族知识萌芽。
由于民间文学来源于民间,民间文学作品的内容体现的是人民的生产生活,贴近百姓,贴近群众,这也是它与作家文学的一个主要区别,即民间文学内容的直接性与生活化。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普遍存在于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种种人际关系,它逐渐内化为我们的日常心理和潜在意识,形成我们特有的风俗习惯和信仰追求。
作为传统文化的载体,民间文学作品所涵盖的内容都是与人们的生活相关联的。
著名教育家杜威认为,儿童的社会生活是儿童一切训练或生长的基础。幼儿需要从感性世界中吸纳一切知识和感觉,进而感悟生活。
民间故事中的生活故事反映的是一些社会现象以及人们日常生活的事实和经历,故事里的主人公多半是人们非常熟悉的劳动者,比如贫苦的农民、妇女、学徒等。
这些故事歌颂和赞扬的是那些正直、勤劳、善良、聪明的人,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文化基因都渗透在他们的骨子里、语言里、行动上。
民间文学中的童谣,具有传统性和广纳性的特点,反映的是过去儿童的生活或习俗,虽为过去的,但在如今仍被传唱,原因就是吟唱童谣会让幼儿在接受文化熏陶的同时能够产生愉快的体验。
可以看出,利用民间文学作品,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传承民族传统文化,让幼儿知道,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并不是高不可攀的,而是从一个一个小小的民间故事里就能了解传统文化的精髓。
三、民间文学启蒙教育有助于培养
幼儿对民族的情感偏爱与依恋
幼儿期是情绪情感萌发的重要时期。
相关幼儿民族认同感的研究表明,5岁之前的幼儿不能意识到自己的民族身份,但是4岁之后能够知觉到自己和自己所属群体成员之间的相似,6岁之后开始理解和具备民族认同,或者说,幼儿对民族没有任何概念,是由于受自身能力和经验的限制,无法把自己主观地分类。
但是,在幼儿期,幼儿虽不能从认知上自我分类,但在情感方面已经出现了认同的萌芽,因为也有研究表明4岁儿童开始表现出对自己民族的喜爱。这也是为什么幼儿教育要多关注对幼儿情绪情感培养的原因。
在幼儿期,情感与认知的发展并不同步,他们是“依情做事”,幼儿的情绪情感会激发他们认知与行为的动机。
因此,保护好幼儿民族认同的萌芽,从幼儿的情感入手,增强他们对民族的节日、民族的生活等与日常所接触的事物相关的各个方面的依赖程度,萌发对自己所属的中华民族的依恋之情,使他们以后无论做什么、走到哪里,都能清楚的记得自己的民族身份,知道自己永远都是中华民族的儿女,是龙的传人。
根据幼儿情感发展的特点,其对民族的偏爱与依恋主要体现在幼儿的恋土情结、幼儿的民族节日情怀以及幼儿的民族归属感。
1.民间文学作品的地域特色有助于幼儿恋土情结的培养
中华民族具有广阔的地域以及浓厚的地域特色。我们依恋与爱恋着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这片土地。
以地域进行划分,中华文化可以大致分为齐鲁文化、吴越文化、岭南文化、巴蜀文化、河洛文化和湖湘文化等,一种地域造就了一种文化。
民间文学来自民间,来自各个地域,因此具有浓厚的地域特色,即每一个民间文学作品都涵盖了该民间文学作品所代表的地域特点。
2.民间文学作品的民俗元素有助于幼儿民族节日情怀的培养
中国的民俗节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是我们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节日,比如正月初一春节、正月十五元宵节、四月五日清明节、五月五日端午节、八月十五中秋节、九月九日重阳节等,都是人们重视且必须庆贺的节日。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蕴含着丰富的节庆文化,含有丰富的民俗元素,展现了丰富的文化信息。
民间文学,是继承、发扬传统节日的文学载体,一些记录节日起源、节日发展的民间文学作品,在传承民族的理想追求、伦理道德、民间信仰、审美观念等精神文化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
节庆传承的是文化,传递的是感情。
现在,幼儿园越来越关注对幼儿进行传统节日的教育,就是希望通过这样一种方式来培养幼儿对民族文化的喜爱,对民族节日的热爱。
因此,在利用传统节日影响幼儿的过程中,民间文学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对他们来说,关于节日的一些神奇的故事总是很吸引人的。
春节时,家家户户都有贴福字的习惯,处于愿意主动帮忙做事情的年龄的幼儿,总喜欢和长辈一起贴贴福字,这时他们也会问,为什么过年要贴“福”字?“福”字为什么要倒着贴?
关于这一点,有一个民间传说正好可以解答幼儿的问题。
据说明太祖朱元璋当年因为听说别人把“福”字贴倒了,于是大怒,命令要把那家满门抄斩。
马皇后一看大事不好,就跟朱元璋解释了“福”字倒贴的特殊含义。皇帝一听有道理,就立即释放了这家人,一场大祸消除了。
从此,人们便将“福”字倒着贴,一为图个吉利,二为纪念善良的马皇后。
这个传说给幼儿讲述后,既能够回答他们的疑问,丰富幼儿对与春节相关的民俗活动的认知,同时又能培养幼儿善良的品性,最后在逐渐了解的过程中加深对民族节日的喜爱之情,培养民族节日情怀。
3.民间文学作品的相似情节有助于幼儿民族归属感的培养
我国是多民族国家,共有56个民族,民间文学来源于民间,来源于56个民族,每个民族有每个民族的民间文学作品,有每个民族自己的文化特点。
不过,从对各民族神话传说的研究来看,其故事的情节十分相似,甚至连其中的人、神名称都很相近。
快点亮这颗爱幼的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