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游记,less is more

文摘   生活   2023-06-29 21:02   马来西亚  




5 月有机会去了日本韩国逛了两周,本来想要拿一些对着自己事业的新灵感,无论是创作上还是生意模式,没想到不去还好,一去就真的让自己有一种迷失的感觉,回来后脑子停顿了很久缓不过来。混着球鞋圈子好多年,多年仰望着日本蓬勃的球鞋文化,近来又看到韩国有着后浪推前浪的感觉,没想到去到了当地各个球鞋店朝圣,竟然会有一种失落感,这是我意想不到的。


首先,球鞋和街头潮流接轨,再加上全球资讯同步化,导致了球鞋选品上有着非常严重的同质化,两个国家的球鞋店根本买不到任何一双自己想要的球鞋 ,而且坦白说,任何球鞋发售方的商家,都是卖着一样的商品。

球鞋店...已经不再是个让人心跳加速的地方了。

有溢价的鞋款肯定被鞋贩子扫完了,留在架上的球鞋已经不再吸引,甚至需要和其他的商家平台博弈,看谁最快速度售罄。

如果要让人感觉到新鲜感,已经不能纯粹地靠着球鞋,需要从多方面下手,增加其他的品类,装潢设计独特一些,在店里增添一些能和消费者交流的小玩意,或者是开个咖啡厅来提供球鞋爱好者完整的消费体验。

说到这里,我感觉我的思维,已经变成如何做一家成熟的多品店铺,而不再是球鞋店。



我在日本看到有很多做到极致极致的店铺,比如说好像涉谷 Parco 百货里面的 The North Face Lab,原宿区的 Humanmade,原宿里 Supreme 楼下刚装修后的 NBHD, 涉谷的 KITH Tokyo,这些店铺不仅把商品线做得越来越高端,在店铺摆设的呈现上也越来越奢华。

球鞋店仿佛已经是属于时尚潮流一份子了,需要加速升级来继续存活下去。拿 KITH Tokyo 来说,它已经不是一家球鞋店,毕竟像是一家带有自家品牌的时尚店铺了。确实是脱离了传统球鞋店的模式,开始向时尚多品店靠拢了。我感觉到传统的球鞋店开始失去了魅力,KITH Tokyo 的营业模式仿佛才是未来,可是要在装潢和选品都要投入那么大的资金,在全球范围内有多少个城市可以容得下这一类店铺?

还有,Less is more

在日本,这一个做法也是让我感受最深的,我看到很多球鞋店铺都开始减少商品的数量,而往深度发展。球鞋店铺也开始寻找自己的定位,不再纯粹地提供大量的球鞋鞋款,而是针对性的地为着自己的受众群体提供更多的选择。


我在 Billy's 里面看到超多配色的 Salomon 鞋款,在 atmos 看到全灰系列的 New Balance,KITH 店铺内的阿迪达斯只有 4 个鞋款,这些操作都让我觉得商家开始坚持自己的喜好,不再盲目地与运动品牌方配合,让自己的店铺内有着最优质的鞋款。

贵精不求多,不需要为着消费群体提供太多的选择。思维从服务大众,提供大量的选择变成了带有主观品牌意识的提供符合品牌形象的商品,球鞋店变成了球鞋精品店,用这种方式来与本身的顾客群体产生更深层的连接。

比如说你是 Salomon 的粉丝,在店铺里面你也会找到 Hoka,也会有些户外品牌和功能性的品牌商品给你选择和你搭配,甚至也有和这类型品牌的独家联名,这样喜欢户外风的粉丝们就会一直持续在这店铺消费,也会期待近未来的发售活动。

所以日本各个商家都是自己做自己擅长的那一套,绝不会“贪做”而变得失去了独特性(这是很多商家都会不小心误入的圈套),趋势不在掌控之中的时候,就佛系一些,趋势到了就积极扩展,所以商家店铺的分类很专业而且非常明确,非常容易“锁住”他们的受众群体,需要用 Less is more 的做法来得到更好的消费者体验。

要知道日本的各个潮流趋势已经成熟发展了几十年,领先了很多国家,商品店铺都已经非常成熟,几代人思考后产出来的商品,用过了才知道里面原来有着很多细节和想法。可是我个人认为,在这个快消资讯的时代,在这个时间点,日本...还是输给了韩国。


因为日本,真的太成熟了,街头时尚经过了几十年的沉淀,已经非常成熟。其实这和全世界的主力消费群体还是不一样的,现在的主力消费群体已经接近 00 后,是被社交媒体培养长大的一代,他们购买的决定,并不在于品牌产品的质量,或者背后有着什么品牌故事,能够吸引他们消费的,还是品牌呈现在社交媒体上的曝光度,所以而精的 Nanamica 注定是小众,而曝光率非常高的 Humanmade 却人潮汹涌

去了韩国之后,更确定这个想法,下期再说吧...





阿Nel带你浪
潮流球鞋店铺主理人,常混知乎,球鞋文化爱好者。如果你带了好问题和好酒来,我愿意和你聊聊。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