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丰里·旌忠寺·文选楼

文摘   旅游   2024-05-19 19:58   江苏  


  仁丰里,连接扬州老城区三元路与甘泉路的一条街巷。仁丰里长七百多米,由南往北,曹李巷、头巷、旌忠寺巷、旧城二巷、旧巷三巷、大三巷、毓贤街、旧城七巷等十多条小巷整齐分布两侧,构成了一部鱼骨般的巷落群。



  旌忠寺,坐落于仁丰里中段。扬城寺庙众多,倘若追溯建寺历史悠久,旌忠寺应在其列。旌忠寺建于陈朝太建年间(569-582),原名寂照寺。隋朝大业年间(605-618),天台宗智顗大师弟子智藻在此宣扬天台教义,隋炀帝亲临听讲,遂使寂照院成为当时名刹。南宋隆兴年间(1163-1164),因祀忠武王岳飞,改名功德院。咸淳年间(1265-1274),被赐名旌忠寺,并延用至今。


  文革时期,旌忠寺遭受破坏,直至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方得以重修。建于宋代的大雄宝殿,是扬州最古老的楠木厅。1988年修缮该殿时,大殿连同台基整个上向提升五十厘米,这在扬州古建筑修建史上还是首次。



  寺内藏经楼,传为梁太子萧统文选楼旧址。在我国浩如烟海的古籍中,除儒家经典之外,以一部书为学者们所研究并能成为一门学问的,只有两种:一是红学,它的研究对象是《红楼梦》;一是文选学,它的研究对象就是《文选》。《大唐新语·著述》:“江淮间为《文选》学者,起自江都曹宪。”曹宪,生卒不详,隋唐时期文学家。有史料说曹宪生于梁武帝大同七年,卒于唐太宗贞观十九年,活了一百零五岁。曹宪曾做过隋朝秘书学士(掌管大臣奏章及起草皇帝诏书的官职),精通诸家文字之书,不仅复兴了自汉代以来不再流传的经学与小学,还复兴了几近失传的大篆古文。曹宪晚年在家乡教书授徒,其中主要科目就是《文选》。唐太宗时,召宪为弘文馆学士,宪以年老为由未至。据说,唐太宗读书遇奇文难字,遣使来问,宪皆能为之注音并作答。



  “文选学”虽起自曹宪,但真正使“文选学”成为一门显学,却是另一位扬州学者李善的功绩。李善(630-689),唐代知名学者,《旧唐书》称他“方雅清劲,有士君子之风”。李善先后任录事参军、秘书郎、崇贤馆直学士兼沛王侍读、泾城(今安徽泾县)县令等职,曾因事被流放姚州,遇赦后寓居河南开封、郑州一带,以讲授《文选》为业。显庆三年( 658年) ,李善将修改完善后的六十卷《文选注》上呈高宗李治。李治读后,大加赞赏,下诏将《文选注》藏于秘阁。《文选注》因此大行当时,至今仍有极高地位和巨大影响。


  仁丰里的曹李巷,便因曹宪和李善而得名。



  浙江临安天目山有一古楼,红墙青瓦,石柱石槛,楼上曾有“古文选楼”匾额。据说,这里才是梁昭明太子萧统读书、编选所在。萧统是否来过扬州?扬州的文选楼是真是假?前人亦有质疑。清江苏巡抚梁章钜在《归田琐记》里就说扬州文选楼“乃隋曹宪以文选楼开之,唐李善等以注选继之,非昭明太子读书处也”。清文学家洪亮吉《北江诗话》及著名学者阮元《文选楼记》都确认扬州文选楼应是曹宪和李善遗迹,与昭明太子无关。



  离仁丰里不远的毓贤街内的阮氏祠堂内,也有一座阮元为纪念曹宪的文选楼,此楼亦被称做隋文选楼。因此,扬州城便有了两座文选楼。


  仁丰里,不仅仅是扬州老城的一条街巷,还是一部厚重的历史与文化沉淀,值得我们穿行其间,细细地阅读与品味。



缺口虾蟆地,湾头壁虎桥


  近读民国史料笔记丛书陈邦贤先生的《自勉斋随笔》,其中一则短文为《巧对》,记录了一副由扬州地名组成的对联:缺口虾蟆地,湾头壁虎桥。文中称:缺口就在左卫街的下面,虾蟆地又叫虾蟆山,在府西街一直下去;湾头距离扬州十里,壁虎桥又在湾头的下面一个坝。


  这个扬州地名对联,还真是巧对、妙对。上联地名都在城内,下联地名都在城外;且“缺口”与“湾头”、“虾蟆(即青蛙)”与“壁虎桥”,对仗极工整。


  缺口这个地名,早已废弃,即今天广陵路东段及北河下靠近古运河这一带。昔日,此处有缺口街、缺口渡。座落于此的天主教堂,也被人们称做“缺口街天主堂”。


  虾蟆地(或虾蟆山)这个地名,今已无迹可考。扬州老城,曾有府前街、府东街、府西街三街,唯府东街(即今天通泗街)尚在,府前街与府西街都已不存。也有人说,虾蟆地大约在淮海路一带。


  下联的“湾头”和“壁虎桥”这两个地名,至今都在,且连名称都未变。湾头镇北,连接京杭运河与廖家沟的水道,便是壁虎河。壁虎河上的桥,即壁虎桥。当然,今日壁虎桥已非昔日壁虎桥。


今日壁虎大桥



往期文章

——————————————————

汪曾祺笔下的画家

“二十四桥”的文学嬗变

烧饼

桃花依旧笑春风

弥陀巷里的少年朱自清

渔父乱弹
此平台仅发布广陵渔父本人及朋友的文学作品,欢迎交流,欢迎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