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我一生的牵挂

文摘   2024-12-04 23:11   江苏  

  天宝三年(744年)的初夏,李白在洛阳结识了杜甫,这是两位唐代大诗人的第一次会面。


  杜甫,或许只是李白生命中的匆匆过客。李白,却注定成为杜甫一生的牵挂。



  天宝三年(744年)三月,做了近两年翰林供奉的李白,因得罪朝中权贵被玄宗皇帝“赐金放还”。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

 

  离开长安的李白,也没急着回任城(今山东济宁)家中与妻儿团聚,而是信马由缰地纵情于山水之间。先至商州(今陕西商洛),游石鹅湖、登商山,寻访“商山四皓”遗迹。


  “商山四皓”是秦朝末年四位信奉黄老之学的博士,即东园公唐秉、夏黄公崔广、绮里季吴实、甪里先生周术,他们因不满秦始皇的焚书抗儒暴行而隐居于商山。后来,人们也用“商山四皓”代指有名望的隐士。


  四月底或五月初,李白来到东都洛阳。在洛阳,李白结识了客居此地的杜甫,这是两位唐代大诗人的第一次会面。


  现代著名诗人、作家闻一多(1899-1946)先生曾如此赞颂两位诗人的这次会面“四千年的历史里,除了孔子见老子,没有比这两人的会面,更重大,更神圣,更可纪念的。我们再逼紧我们的想象,譬如说,青天里太阳和月亮碰了头,那么,尘世上不知要焚起多少香案,不知有多少人要望天遥拜,说是皇天的祥瑞。”

  闻一多先生将两位诗人的相遇比作“太阳和月亮碰了头”,是一种充满浪漫情怀的景仰。


  李白自然是太阳。如果说李白做翰林供奉时的声名,犹如初升太阳般眩目,离开长安后的气势,则是如日中天般灿烂。至于杜甫,此时大约还不能称作月亮,充其量是一颗星星,甚至还是一颗不太明亮的小星星。


  杜甫(712-770),字子美,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其诗被称为“诗史”,与李白并称“李杜”,被后世尊为“诗圣”。

  杜甫出身于京兆士族杜氏,其远祖为汉武帝时期有名的酷吏杜周,祖父是修文馆直学士杜审言,父亲杜闲曾任奉天令、兖州司马等职。

  青少年时代的杜甫,家庭条件优越,生活较为富足,还不似中晚年时期那么的逼仄与潦倒。二十岁时,他曾游历吴、越数年。开元二十四年(736年),二十五岁的杜甫回到洛阳,参加进士科考试,未能中榜。因父亲杜闲时任兖州司马,遂去兖州省亲,漫游齐、赵之地,诗作名篇《望岳》便创作于这一时期。

  李白与杜甫,一个狂放张扬,一个嫉恶刚肠,同是胸怀坦荡、志向高远之人。洛阳会面,二人虽是初见,却一见如故。尤其杜甫,久慕李白大名,终于得见其人,敬仰之心由衷而生。杜甫兴趣盎然地聆听李白讲述自己与贺知章、李琎(汝阳王)、李适之(左丞相)、崔宗之、苏晋、张旭、焦遂等京中名流因酒结友的故事,一首酒香冲天的《饮中八仙歌》也因此诞生:


  “知章骑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

  汝阳三斗始朝天,道逢麹车口流涎,恨不移封向酒泉。

  左相日兴费万钱,饮如长鲸吸百川,衔杯乐圣称世(一作避)贤。

  宗之潇洒美少年,举觞白眼望青天,皎如玉树临风前。

  苏晋长斋绣佛前,醉中往往爱逃禅。

  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张旭三杯草圣传,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

  焦遂五斗方卓然,高谈雄辨惊四筵。”


  《饮中八仙歌》的主角,自然还是李白,其“酒仙”之名亦由此而得。


  分别之时,二人相约,秋天再会洛阳,同游梁、宋。



  天宝三年(744年)秋天,李白如约来到洛阳,与杜甫第二次会面。他们沿洛水北上黄河,游览了广武山(今属河南荥阳),而后便东向汴州(今河南开封)。


  在汴州,他们遇见了诗人高适。


  高适(704-765),字达夫,沧州渤海(今河北景县)人,唐初名将、安东都护高侃之孙,与岑参、王昌龄、王之涣合称“边塞四诗人”。


  这一年,李白四十四岁、高适四十一岁、杜甫三十三岁,一样的踌躇满志,一样的怀才不遇。


  三人结伴,同游大梁(今开封西北)。大梁原是战国时魏国都城,也是当时中国最大都市之一。秦始皇二十二年(前225年),秦将王贲攻魏,用黄河和大沟水灌大梁,城毁,魏降。


  在大梁,他们凭吊信陵(魏国公子无忌即信陵君封地)、登临吹台(相传春秋时期音乐家师旷于此吹奏古乐)。李白那首脍炙人口的《侠客行》,便作于此时:


  赵客缦胡缨,吴钩霜雪明。银鞍照白马,飒沓如流星。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闲过信陵饮,脱剑膝前横。将炙啖朱亥,持觞劝侯嬴。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眼花耳热后,意气素霓生。救赵挥金槌,邯郸先震惊。千秋二壮士,烜赫大梁城。纵死侠骨香,不惭世上英。谁能书阁下,白首太玄经。


  离开大梁,三人又赴宋州(今河南商丘),访游梁园平台、清冷池故址。


  梁园,乃西汉文帝之子、梁孝王刘武所筑。汉代著名辞赋家枚乘、司马相如,都曾做过刘武的宾客,梁园因此被誉为汉梁文化和汉赋发源地。平台,东周春秋时宋国君主宋平公所建,西汉时成为梁园景点之一。《太平寰宇记》载:梁孝王故宫内有钓台,谓之清冷台,下有池,号清冷池。李白经典名作《梁园吟》,当作于此时。


  最后,三人又来到单父(今山东单县),游孟诸泽、登单父台(传说为孔子弟子宓子贱的琴台)。在单父台上,三人一边饮酒赋诗,一边观赏艺妓歌舞,欢娱至夜。李白《秋猎孟诸夜归置酒单父东楼观妓》诗,说的就是这事。杜甫后来回忆此事,也写了一首《昔游》:


  昔者与高李,晚登单父台。寒芜际碣石,万里风云来。桑柘叶如雨,飞藿去裴回。清霜大泽冻,禽兽有馀哀。是时仓廪实,洞达寰区开。猛士思灭胡,将帅望三台。君王无所惜,驾驭英雄材。幽燕盛用武,供给亦劳哉。吴门转粟帛,泛海陵蓬莱。肉食三十万,猎射起黄埃。隔河忆长眺,青岁已摧颓。不及少年日,无复故人杯。赋诗独流涕,乱世想贤才。有能市骏骨,莫恨少龙媒。商山议得失,蜀主脱嫌猜。吕尚封国邑,傅说已盐梅。景晏楚山深,水鹤去低回。庞公任本性,携子卧苍苔。


  宋州游毕,杜甫先行离去,东去洛阳。数日后,高适亦与李白分手,南下楚地。


  送走杜高二人,李白赴安陵(今山东陵县),请道士盖寰为他造真籙(道教的符箓,以标明身份)。


  唐代道教盛行,李白一直就有学道成仙的梦想。后来,李白请益都(今山东青州)高如贵天师在齐州(今山东济南)紫极宫为自己授道箓,正式成为一名道士。



  天宝四年(745年)秋天,杜甫再赴东鲁(今山东兖州),与李白第三次会面。


  这次会面,二人同醉共眠,相处甚欢。他们不仅在鲁郡寻访著名隐士范十居士,还去北海拜访著名书法家李邕。


  寻访范居士时,因为迷路,还被带刺的苍耳菜沾满衣衫。李白将这件趣事,写进了《寻鲁城北范居士失道落苍耳中见范置酒摘苍耳作》诗中。杜甫亦有《与李十二白同寻范十隐居》(李白在家族兄弟中排行十二)一诗:


  “李侯有佳句,往往似阴铿。余亦东蒙客,怜君如弟兄。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更想幽期处,还寻北郭生。入门高兴发,侍立小童清。落景闻寒杵,屯云对古城。向来吟橘颂,谁与讨莼羹?不愿论簪笏,悠悠沧海情。”



  直到冬天来临,二人才依依分手。李白准备重游江东,杜甫则去长安谋求前程。在鲁郡石门山下的路边,李白为杜甫送行,并作《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杜甫在家族兄弟中排行二)一诗相赠:“醉别复几日,登临遍池台。何时石门路,重有金樽开。秋波落泗水,海色明徂徕。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


  杜甫也写了一首《赠李白》:“二年客东都,所历厌机巧。野人对腥膻,蔬食常不抱。岂无青精饭,使我颜色好?苦乏大药资,山林迹如扫。李侯金闺彦,脱身事幽讨。亦有梁宋游,方期拾瑶草。”


  分手之后,杜甫就开始思念李白:“寂寞书斋里,终朝独尔思。更寻嘉树传,不忘角弓诗。短褐风霜入,还丹日月迟。未因乘兴去,空有鹿门期。”(《冬日有怀李白》)


  冬天想着李白,春天还是念着李白:“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清新庚开府,俊逸鲍参军。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何时一尊酒,重与细论文?”(《春日忆李白》)


  夏天有没有想李白不知道,秋天肯定想了:“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应共冤魂语,投诗赠汨罗。”(《天末怀李白》)


  至于李白,好像没杜甫这么痴情,似乎很快就将他遗忘。


  翻开李白诗集,查找他为杜甫写的诗作,可信的与存疑的,不过三首而已。除第三次见面分手时,李白曾作《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外,还写过一首《沙丘城下寄杜甫》:“我来竟何事?高卧沙丘城。城边有古树,日夕连秋声。鲁酒不可醉,齐歌空复情。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


  另一首是《戏赠杜甫》:“饭颗山头逢杜甫,头戴笠子日卓午。借问别来太瘦生,总为从前作诗苦。”


  《戏赠杜甫》原载《唐诗纪事》,有人说是伪作,理由是鲁郡(兖州)没有叫饭颗山的地名,饭颗山相传在长安一带。而且,李白自“赐金放还”后,再未去过长安,故不可能在长安附近的饭颗山遇见杜甫。此诗若非伪作,李杜二人当见面四次,而非三次。


  也怪不得李白将杜甫遗忘,自二人最后一次分手到他离世这十多年间,他们就再没见过面。更况,李白生性浪漫、狂放不羁,忘记一两个曾经的朋友,也是正常不过的事。


  杜甫:老白,约吗?

  李白:兄弟,有饭局呢!

  李白:兄弟,约呀?

  杜甫:哥啊,茅屋又漏了!

  ……

  唉,大家都很忙,生活不容易!

 


  天宝四年(745年)冬天,三十四岁的杜甫,来到长安,开启了他长达十年的宦游生活。

  与李白从不参加科举考试的自负与狂傲不同,杜甫不反感科举考试,也至少参加过两次科举考试。开元二十四年(736年)那次在东都洛阳参加进士科考试,应该是他人生的第一次“高考”。

  天宝六年(747年),玄宗皇帝诏示天下“通一艺者”到长安应试(唐代的科举考试分常科和制科两类,每年定期举行的称常科,由皇帝下诏临时举行的称制科),已“京漂”长安两年的杜甫,踌躇满志地参加了这次考试。没想到,权相李林甫编导了一场“野无遗贤”的闹剧,让杜甫和参加考试的士子全部落选。

  唐代读书人欲投身仕途,不一定非要参加科举考试不可。除科举考试外,至少还有两种途径,可以让他们入仕:一是干谒,就是谒见高官权贵,让他们向朝廷或皇帝推荐自己为官。李白当年被玄宗诏为翰林供奉,就是通过干谒这种方式获得的。

  二是献赋,就是向朝廷或皇帝进献歌功颂德的辞赋,以文章才华感动皇帝,从而达到做官目的。献赋这事,李白也做过。开元二十三年(735年),李白西游秦地,恰逢玄宗狩猎,于是献上自己精心创作的《大猎赋》:“海晏天空,万方来同。虽秦皇与汉武兮,复何足以争雄……”《大猎赋》洋洋洒洒两千一百多言,既夸耀天子大猎的宏大气势与唐朝的强盛,又于赋中宣讲道教玄理,以契合玄宗崇尚道教的喜好。不知是没看到,还是这类马屁文章太多,玄宗理都没理李白。

  献赋,大约也要瞅准时机。

  天宝九年(750年)冬天,杜甫听说玄宗将于明年一月举行祭祀太清宫、太庙和天地三大盛典,觉得这是一个好时机,便向朝廷进献了他的三大礼赋(即《朝献太清宫赋》《朝享太庙赋》《有事于南郊赋》)。

  玄宗看罢杜甫的三大礼赋,大为赞赏,随即命他在集贤院待制(等待诏书)。玄宗皇帝的赞赏,以致让杜甫有了“一日声烜赫”的幸福感。然而,杜甫最终得到的只是一个“参列选序”(等候分配)资格。

  天宝十三年(754年),杜甫将家小由洛阳迁至长安南城。不想秋后,因雨旱灾害相继,关中粮食欠收,物价暴涨,生计艰难,只得将家小移至奉先(今陕西蒲城)。

  天宝十四年(755年)十月,已“参列选序”五年的杜甫,终于被授予一个末品的县级小官河西尉(与县丞、主薄同为县令副手,负责地方司法捕盗、审理案件、判决文书以及征收赋税等杂事)。因杜甫“不作河西尉,凄凉为折腰”,朝廷便改任他为宿卫东宫(太子府)的右卫率府兵曹参军,也就是一个负责看守兵甲器杖、管理门禁锁钥的闲职小官。这年,杜甫四十四岁,困守长安整整十年。

  十一月间,杜甫回奉先探亲。没想到,一进家门便听见妻子的哭声,原来是自己的小儿子饿死了。



  天宝十四年(755年)十一月,也就是杜甫回家探亲的时候,身兼范阳、平卢、河东三地节度使的安禄山,召集属下以及契丹、室韦、突厥、同罗、奚等民族共计十五万之众,号称二十万,以“忧国之危”、奉密诏讨伐杨国忠为借口,在范阳起兵叛乱。这场长达八年让大唐帝国由盛而衰的内战,因叛乱将领以安禄山、史思明二人为主,故称为“安史之乱”。

  叛乱发生之初,由于朝廷没有防备,安禄山叛军势如破竹,十二月十二日便攻陷东都洛阳。 

  天宝十五年(756年)正月初一,安禄山在洛阳自称雄武皇帝,国号大燕。六月,叛军攻陷潼关,进入长安。玄宗在六军护卫下,携杨贵妃姐妹及公主、皇子、妃子等人逃往蜀地。途经马嵬坡(今陕西兴平西)时,军队哗变,杀死宰相杨国忠,并逼玄宗赐死杨贵妃。太子李亨因当地百姓请留抗击叛军,遂与玄宗分道,北上灵州(今宁夏灵武)。七月,李亨在灵州自立为帝(即唐肃宗),改年号至德,遥尊玄宗为太上皇。

  玄宗心尤不甘,于是广封诸子分领天下节度使,名义上抗击叛军,实欲消弱肃宗权力。其中,第十六子永王李璘被任命为山南、江西、岭南、黔中四道节度使,江陵郡大都督,成为拥兵数十万、疆土数千里的大军阀,也助长了他与兄长争夺天下的野心。

  安史之乱初期的政治纷争,对文人的政治判断力而言,无疑是一种检验。


  李白,追随了永王。

  本来,早在天宝十五年(756年)初,李白和妻子宗氏(第四任妻子)就已南下吴越避难。秋天,李白听说玄宗去了成都,亦欲入蜀追随玄宗,便沿长江西上。行至庐山脚下时,李白突然改变念头,决定上山隐居。这年十二月,野心勃勃的永王李璘以东巡为名,率大军东进,欲效仿东晋割据江东。李璘得知李白隐居庐山,遂下召书,招其入幕。李璘很大方,出手就是五百两金子的见面礼。

  李白心动了。当然,让李白心动的,不是金子,而是可以实现自己“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的远大抱负的机遇。当年,李白被玄宗“赐金放还”,虽然给足他面子,其实也判了他仕途的死刑。至少玄宗一朝,不会再用他为官。而今,老皇帝的儿子、新皇帝的弟弟,权重兵广的永王李璘,或许就是他心中期盼的“明主”。于是,他毫不犹豫地上了永王的“贼船”。

  追随永王李璘,对李白而言,是一次政治投机,更是一次政治赌博。结果,李白赌输了。

  至德二年(757年)二月,在忠于肃宗的朝廷大军围剿下,李璘兵败身亡。李白因为附逆,被关进浔阳(今江西九江)大狱。


  李白下狱后,有一个叫张孟熊的读书人来狱中看望他,还跟他说将去拜见参与围剿永王李璘的淮南节使高适。这个高适,正是昔日与李杜二人同游梁、宋之地的诗人高适。张孟熊离开时,李白为他写了一首《送张秀才谒高中丞》:


  秦帝沦玉镜,留侯降氛氲。感激黄石老,经过沧海君。壮士挥金槌,报仇六国闻。智勇冠终古,萧陈难与群。两龙争斗时,天地动风云。酒酣舞长剑,仓卒解汉纷。宇宙初倒悬,鸿沟势将分。英谋信奇绝,夫子扬清芬。胡月入紫微,三光乱天文。高公镇淮海,谈笑却妖氛。采尔幕中画,戡难光殊勋。我无燕霜感,玉石俱烧焚。但洒一行泪,临歧竟何云。


  这首《送张秀才谒高中丞》,其实是一封委婉的求助信。李白先叙述智勇双全的张良辅佐刘邦建立汉朝的丰功伟绩,再谴责安禄山是乱唐的妖逆,而镇守淮海的高适谈笑之间便扫荡了妖气。最后,李白还清高地表示自己没觉得冤枉,因为安史之乱让许多人都成了牺牲品。当然,这是正话反说。

  李白很聪明,既没有跟高适叙旧(罪犯之身,也不宜叙旧),更没有低声下气地求他帮忙,而是巧妙地将他比作张良,虽然吹捧过度,但高适应该很受用。不知何故,高适没有帮忙。也许,高适觉得李白与自己的交情不够深,不值得帮忙;也许,高适觉得李白的问题太严重,搞不好会影响自己的前途,不能帮忙。后一种情况,可能性更大。政治这个东西,往往六亲不认。

  好在李白不缺人脉关系,在御史中丞宋若思、宰相崔涣等人营救下,不仅出狱,甚至还出任宋若思的军幕参谋,掌管军中文书事务。然而,毕竟追随永王叛乱罪行严重,李白最终还是在乾元元年(758年)春被流放夜郎(今贵州桐梓一带)。

  李白也够幸运。乾元二年(759年)春,李白行至白帝城(今重庆奉节东)时,朝廷因关中遭遇大旱,大赦天下。李白得此消息,惊喜交加,随即乘船东下江陵:“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早发白帝城》)这一年,李白五十九岁。

  李白重获自由后,仕心再次萌发,曾多次求人荐引。或许因为有政治污点,均以失败告终。


  杜甫,选择了肃宗。


  至德元年(756年)八月,杜甫将家眷安置在鄜州(今陕西富县)羌村后,只身北上,去灵武投奔肃宗。途中,遭遇叛军被俘,并被解送回长安。当时,许多未及逃出长安的官员都成为叛军的俘虏。一些官员被逼无奈(应是贪生怕死),还做了安禄山的伪官,其中就有著名诗人、画家王维(701-761)。至德二年(757)九月,朔方节度使郭子仪率军收复长安,王维与其他附贼之官被收狱,按律当斩。所幸王维在被俘时,写过一首抒发亡国之痛和思念朝廷之情的《凝碧池》诗,又因其弟刑部侍郎王缙平乱有功,甘愿削籍为兄赎罪,因而被肃宗宽宥,仅降职为太子中允。

  杜甫官小,名气没有王维大,被解送回长安后,叛军也没有囚禁他。至德二年(757年)四月,杜甫寻得机会,冒险逃出长安,去凤翔(今陕西宝鸡)投奔肃宗,被授为左拾遗。左拾遗,只是一个从八品的小谏官。后世称杜甫杜拾遗,便由此而来。

  乾元元年(758年)六月,杜甫因为同情犯错的前宰相房琯,替他说了几句公道话,结果触怒肃宗,被贬为华州(今陕西渭南)司功参军。年底,杜甫暂离华州,去洛阳、偃师探亲。

  乾元二年(759年)三月,唐军与安史叛军在邺城(今河南安阳)爆发大战,结果唐军大败。其时,杜甫从洛阳返回华州,途经新安、石壕、潼关等地,不仅目睹战乱给百姓带来的无穷灾难,也看到百姓忍辱负重参军抗击叛军的爱国行为,激发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感,陆续创作了“三吏”(即《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即《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等一系列反映社会现实的诗篇。


  这年秋天,杜甫放弃华州司功参军职务,举家西去秦州(今甘肃天水),几经辗转,于年底抵达成都。第二年(760年)春天,在亲友的帮助下,杜甫于成都西郊浣花溪畔修建了一座草堂(亦名“浣花草堂”),总算有了安身之所。

  杜甫在“浣花草堂”前后生活近四年,创作诗歌两百四十余首,约占其一生诗作的六分之一,为我们留下了如《春夜喜雨》《蜀相》《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脍炙人口的千古名篇。

  远在成都的杜甫,只知李白因附逆流放夜郎,并不知他遇赦得还的消息。杜甫同情李白的遭遇,更爱惜他的才华,还特意为他写了一首诗:“不见李生久,佯狂真可哀!世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匡山读书处,头白好归来。”(《不见》)希望李白能平安归来,好继续在家乡读书。匡山,是李白少时读书之地。


  想到年近六十的李白,遭受流放夜郎之苦,杜甫放心不下,竟一连三天梦见李白:


  死别已吞声,生别常恻恻。江南瘴疠地,逐客无消息。故人入我梦,明我长相忆。恐非平生魂,路远不可测。魂来枫林青,魂返关塞黑。君今在罗网,何以有羽翼?落月满屋梁,犹疑照颜色。水深波浪阔,无使蛟龙得。(《梦李白》之一)


  浮云终日行,游子久不至。三夜频梦君,情亲见君意。告归常局促,苦道来不易。江湖多风波,舟楫恐失坠。出门搔白首,若负平生志。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孰云网恢恢,将老身反累。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梦李白》之二)


  情真意切,感人至深。

  杜甫对李白的这份情谊,让明末文学家王嗣奭感叹不已:“世俗之交,我胜则骄,胜我则妒,即对面无一衷论,有如公(指杜甫)之笃友谊者哉?”



  杜甫的思念与牵挂,李白一无所知。


  李白生命的最后两年,来往于宣城、金陵旧游之地,生活相当窘困,几乎都是依靠他人为生。

  上元二年(761年),病困交加的李白,不得已投奔在当涂做县令的族叔李阳冰。

  这年十二月,杜甫好友严武出任成都府尹兼剑南节度使。严武时常造访“浣花草堂”,与杜甫和诗欢饮,并不时给予他生活上的资助。本已放弃仕途的杜甫,在严武数度邀请下,入幕为参谋,被表荐为检校工部员外郎(从六品,检校表示该职位非实职)。于是,后世又称杜甫为杜工部。

  宝应元年(762年)七月,严武奉诏入朝。杜甫感其恩情,相送至绵州(今四川绵阳)。二人分手后,杜甫欲返成都时,适遇剑南兵马使徐知道叛乱,只得转避梓州(今四川三台)。也就是这时,杜甫得知李白正在当涂养病,便写下这首《寄李十二白二十韵》:

  昔年有狂客,号尔谪仙人。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声名从此大,汩没一朝伸。文彩承殊渥,流传必绝伦。龙舟移棹晚,兽锦夺袍新。白日来深殿,青云满后尘。乞归优诏许,遇我夙心亲。未负幽栖志,兼全宠辱身。剧谈怜野逸。嗜酒见天真,醉舞梁园夜,行歌泗水春。才高心不展,道屈善无邻。处士祢衡俊。诸生原宪贫。稻粱求未足,薏苡谤何频?五岭炎蒸地,三危放逐臣。几年遭鵩鸟,独泣向麒麟。苏武先还汉,黄公岂事秦。楚筵辞醴日,梁狱上书辰。已用当时法,谁将此义陈。老吟秋月下,病起暮江滨。莫怪恩波隔,乘槎与问津。


  杜甫在诗中追记李白早年因文采绝伦被玄宗皇帝优待的传奇经历,并为他晚年误入永王帐下遭人诽谤被流放鸣不平(杜甫始终认为李白是清白的,没有跟从永王造反),还劝慰李白不要抱怨没有得到皇帝的恩泽,表示自己会替他向朝廷问明情况。《唐诗别裁》评价此诗:太白一生,具见于此。



  杜甫没想到,数月之后(宝应元年十一月),六十二岁的李白——这个让他牵挂一生的人,便带着满怀的自负与不甘,与世长辞。

  安史之乱,终结了盛唐气象,也破灭了李白浪漫主义的梦想。

  李白之后,大唐再无浪漫主义诗人。

2020年3月初稿/2021年5月二稿/2021年11月三稿

往期文章
———————————————————————
斗野园访“牛”
汪曾祺轶事
唐代诗人与干谒
贵妃石榴
朱自清之死

渔父乱弹
此平台仅发布广陵渔父本人及朋友的文学作品,欢迎交流,欢迎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