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遥(1949年12月2日—1992年11月17日),本名王卫国,陕北榆林清涧人,中国当代作家,代表作有中篇小说《人生》、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等。
“一九七五年二三月间,一个平平常常的日子,细蒙蒙的雨丝夹杂着一星半点的雪花,正纷纷淋淋地向大地飘洒着。时令已快到惊蛰,雪当然再不会存留,往往还没等落地,就已经消失得无踪无影了。黄土高原严寒而漫长的冬天看来就要过去,但那真正温暖的春天还远远没有到来……”
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全景式地描写了1975年初到1985年这十年间中国城乡社会生活和人们思想情感的巨大变迁,是一部具有史诗般意义的优秀作品。
为创作《平凡的世界》,路遥做了整整三年准备工作,不仅阅读近百部长篇小说、前后近十年的报纸以及相关书籍,还奔波于社会各阶层体验生活。《平凡的世界》第一部初稿写于一个偏僻的煤矿医院,第二部初稿写于黄土高原腹地的一个小县城。因为生活没有规律,路遥身体严重透支,结果病倒。路遥没有停下手中的笔,一边吃着汤药,一边顽强创作。1988年5月25日,终于完成《平凡的世界》第三部。这部长达百万字的《平凡的世界》,准备三年,创作三年,整整消耗了路遥六年的时间与心血。
从路遥创作随笔《早晨从中午开始》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对文学事业执着的信念和付出的代价:“写作整个地进入狂热状态,身体几乎不存在;生命似乎就是一种纯粹的精神形式,日常生活变为机器人性质。”
路遥生于1949年,是共和国同龄人。七岁那年,因为家中困难,路遥被过继给延川农村的伯父。小学毕业后,伯父不想让路遥继续读书。路遥不想做农民,更不愿像父辈一样挨饿受穷,通过努力,他考上了延川中学。经过几次与家人谈判,伯父终于答应每月给他25斤粮票,让他去县城读书。在县城读书的三年里,路遥因为吃不饱饭,常常去野地寻找食物,也得过到许多善良同学的接济。这段人生经历,对路遥的人格和文学创作产生深远影响。后来,他将这段人生经历通过主人公孙少平写进了《平凡的世界》。
《平凡的世界》的出版,并非一帆风顺,似乎与路遥的命运一样坎坷。《平凡的世界》第一部投给《当代》杂志时,曾被退稿。后来,那位退稿编辑回忆说:“还没来得及感动,就读不下去了。不奇怪,我感觉就是慢,就是啰嗦,那故事一点悬念也没有,一点意外也没有。”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各种文学新思潮风起云涌,现代派、意识流等文学观念风靡一时。《平凡的世界》没有紧跟时代,遭遇退稿,理所当然。
被《当代》退稿后,路遥没有气馁,随后又将书稿投给了广东的《花城》杂志。开放且包容的《花城》,没有随波逐流,而是独具慧眼地将多万字的《平凡的世界》第一卷以头条刊发于1986年第6期。当《花城》和《小说评论》编辑部共同在北京为《平凡的世界》第一卷举办座谈会时,与会评论家却对它表示失望,有些意见还相当尖刻。结果,《平凡的世界》第二部没能在《花城》发表,也没有在其他刊物发表。《平凡的世界》第三部,后来只发表于《黄河》杂志。
1987年春天,路遥与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文艺部“长篇连播”节目编辑叶咏梅相遇。慧眼识珠的叶咏梅在阅读完《平凡的世界》第一部之后,决定将其录制成广播节目。于是从1988年3月起,《平凡的世界》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长篇连续广播”节目中开始播出,时间长达一年半。广播引起意想不到的轰动,节目组收到了上万封来信,听众多达三亿,成为历年来同类节目之最。
1991年3月,《平凡的世界》荣获茅盾文学奖。然而,《平凡的世界》的创作已经严重损伤路遥的身体健康。
1992年11月17日,路遥因病去世,年仅43岁。
往期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