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曾祺轶事:鸭蛋第二,我第三

文摘   文化   2024-01-11 00:26   江苏  

“鸭蛋第二,我第三”

  某次回乡,汪曾祺与几位友人游览文游台。盍簪堂脚下,汪曾祺仰望秦观塑像,感叹道:“风流不见秦淮海,寂寞人间五百年。”身后有人说:“昔有少游,今有汪老。”又有人说:“论名气,秦少游第一,汪老第二。”

  汪曾祺听后,笑道:“论名气,还是鸭蛋第二,我第三吧。”

“我的本行,是戏剧嘛”

  1991年的秋天,汪曾祺第三次,也是最后一次回到故乡高邮。回乡的第二天,汪曾祺出席了家乡文联的一次征文活动的颁奖会。晚间,几位获奖者去酒店拜访汪老。开始大家很拘谨,都不敢开口说话,汪老便主动打破僵局,问他们都写些什么。于是有说写小说的、有说写散文的,还有说写诗歌的。

  听完大家的陈述,汪老出人意外地说道:“哦,没人与我同行。”大家听后,有些摸不着头脑,疑惑地看着汪老。汪老这才笑着解释道:“我的本行,是戏剧嘛。”大家闻言,不由得为汪老的幽默而会心地笑了。

“我从小皮肤黑,小名就叫‘黑子’”

  作家徐城北,是研究京剧艺术的专家,著有《梅兰芳与20世纪》、《京剧与中国文化》等专著40余册。汪曾祺本是徐城北父母的朋友,后因戏剧结缘,两人经常一起参加活动,久而久之,成了忘年交。

  有一回,徐城北与汪曾祺参加活动。活动单位招待他们吃饭,趁着酒劲,徐城北打趣汪曾祺,说他“面如重枣”。汪曾祺听后,笑道:“你别捧我,什么‘面如重枣’,分明是‘面如锅底’。我从小皮肤黑,小名就叫‘黑子’。”

“黄曾祺”

  一次,汪曾祺去旅顺参加活动。活动组织者是大连人,非常热情地向参加活动的宾客介绍说:“这位是北京来的著名作家黄曾祺先生。”原来,大连人“汪”与“黄”一个音,“汪曾祺”自然成了“黄曾祺”。结果,一群人都跟“黄”老长、“黄”老短地乱叫。

  汪曾祺居然一点不恼,依旧与他们点头应酬、交谈。

“白桦、茹志娟,都是好人” 

  汪曾祺在家乡逗留期间,有家企业文化搞得不错的单位特地组织一些文艺骨干去拜访他。期间,有人取出一本满是文化名人笔墨的留言簿,请汪曾祺留言。汪曾祺接过留言簿,认真地翻看起来。当他看到一位女作家的留言时,竟脱口说道:“什么鸟人!她也配留言,有她留言,我不留言。”尽管这位女作家在文革中表现欠佳,文艺界对她也颇有微词,却没想到汪曾祺会有如此反应。

  汪曾祺察觉失态后,便不再说话,继续翻看留言簿。直到看见白桦和茹志娟的留言后,才点头说道:“白桦、茹志娟,都是好人。他们都留言了,我也凑个热闹吧。”

冬天的萝卜

  立冬之后,天气渐寒,萝卜便上市了。

  俗话说:冬吃萝卜夏吃姜,不要医生开药方。南朝陶弘景在他的《名医别录》中,如此论述萝卜的药用价值:“其性凉味辛甘,入肺、胃二经,可消积滞、化痰热、下气贯中、解毒,用于食积胀满、痰咳失音、吐血、衄血、消渴、痢疾、头痛、小便不利等症”。可见,萝卜是个好东西。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水土,亦养一方风物。家乡高邮,虽不是萝卜盛产地,萝卜品种却远较周边地区多,除白萝卜外,还有红萝卜、青萝卜和紫萝卜。

  白萝卜是最常见的蔬菜,一年四季几乎都能看到它们。当然,还是冬日的滋味最甘美。白萝卜除与肉类烧煮或煲汤外,还可以做面点的馅心,比如萝卜丝包子、萝卜丝烧饼等等。有一种用面浆包裹萝卜丝在油锅中炸制的小吃物,我们称做“油端子”。过去,在学校、浴室、电影院门前,都有卖油端子的摊点。油端子要趁热吃,刚出油锅,焦黄油亮,轻咬一口,热气渲腾,香气扑鼻,诱煞人!

  红萝卜,红皮白肉。红萝卜性辣,皮厚肉脆,是腌制萝卜条的首选。昔日,每到小雪时节,几乎家家都腌制萝卜条。萝卜条腌制并不繁琐,选择那些大小差不多的萝卜,清洗、切条(按萝卜大小,切成四瓣或六瓣)。切好的萝卜,用麻线串好,挂在屋檐下晾干。远远看去,就如一串串喜庆的炮竹。晾干后的萝卜条,再经过烫卤、晾干,便可装坛腌制。红萝卜腌制的萝卜条,口感脆韧,非其它品种可比。

  青萝卜,青皮青肉,辣中带甜,皮薄肉脆,生食最可口。也可切丝作凉菜,若拌海蛰丝,则色味俱佳。

  紫萝卜,紫皮紫肉,或辣或甜,也宜生食。紫色果汁,鲜艳明亮,作食品调色,绝对安全。紫萝卜产量不高,很少在菜场见到,一般只出现在街头巷尾的萝卜摊点,被摊贩们像水果一样出售。

  扬州有一种青皮红心萝卜,人们叫它“西瓜红”,也有人叫它“心里美”。西瓜红萝卜,肉质脆嫩、甘美,最宜生食,基本没人用它做菜。将它归类为水果,应该没人反对。

往期文章
————————————————
温暖的雪
汪曾祺笔下的画家
学而优则“士”
彩云之南纪行
一树梨花压海棠

渔父乱弹
此平台仅发布广陵渔父本人及朋友的文学作品,欢迎交流,欢迎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