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级教师华应龙:我这样教书与读书

文化   2024-10-28 17:01   北京  

这是一本“特别”的书。


它汇聚了华应龙、钱守旺、储冬生、李培芳、衡菊芳、毕波、位惠女、吴嫦云、冯玉新、夏永立、谢玉娓、宋君、杨薪意、张维国、蒋秀华、汤其鸣、卓杨晶、叶建云等18位小学数学名师,他们分享各自的读书之悟,分享从书中汲取思想与力量的美妙之旅。他们在读书中思考,在思考中尝试,在尝试中不断生成新的课堂教学智慧,彰显丰富而又独特的教学个性。




牵手差错思且行

——华应龙老师阅读之悟与教学智慧

华应龙  特级教师,首批正高级教师,“化错教育”创始人。现任北京第二实验小学副校长,北京师范大学、教育部小学校长培训中心兼职教授,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荣誉研究员,“中国教育报数学阅读导师团”总导师,中国陶行知研究会、中国教育学会学术委员会委员。获首批“首都基础技育名家”、首届全国教育改革创新奖、首届“明远教育奖”、首届“新时代中国杰出教育家”等荣誉。从教40年来,致力于探索“化错教育”,荣获北京市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出版专著《我就是数学》《华应龙和化错教学》《我这样教数学》等。被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人民教育》等20多家媒体多次报道。


名师阅读之悟

以人化人——读《匠人精神》之悟

有一年六一儿童节,我到西单图书大厦买了一些书打算送给学生,顺便也选了几本自己想读的书,其中一本就是秋山利辉的《匠人精神》。回到家后,我一口气读完了这本书。

书中提到的“秋山木工”是一家专业订制家具的日本公司,他们要求自己为客户制作的家具能够使用100年甚至200年以上。日本宫内厅、迎宾馆、国会议事堂、知名大饭店等都在使用他们制作的家具。在制作百年家具的过程中,“秋山木工”更造就了充满活力的“达人”,并且把世代相传但失传已久的“师徒制”修复了。

全书介绍了一流人才育成的30条法则。礼仪、感谢、尊敬、关怀、谦虚……这些做人最重要的事,全都浓缩在“匠人须知30条”中。

例如,“匠人须知3:进入作业场所前,必须先是一个开朗的人”。读完这一条,我想起北京市第四中学刘长铭校长在首届北京名师名校长论坛上说的一句话:“一个半死不活的人,不会是好老师。”应该说,现实生活中不乏这样的人。怎么办呢?秋山先生建议:“保持头脑简单点,不要瞻前顾后地考虑太多……只要我们懂得‘变傻’,保持开朗、乐观是很简单的。”秋山先生的建议切中肯綮,于我心有戚戚焉。

“匠人须知9:进入作业场所前,必须成为能为他人着想的人。”这与我说的“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走得更好”不谋而合。

“匠人须知13:进入作业场所前,必须成为随时准备好工具的人。”把工具“收拾整齐是对它们表达感谢的方式”,秋山先生说得真妙!这一条也让我明白了有一次一个徒弟上课,他把撕下的纸带着急地扔在地上,我为什么会不舒服。

……

秋山先生在书的结语中写道:“踏实、勤奋不懈、苦练基本功的人,会在不经意间散发出气场,爆发出令人惊讶的力量——这就是所谓的‘超级一流’。”哦,原来是这样!我明白了我的徒弟上课,为什么听课老师会夸他们“气场很大”。因为,我要求他们:“竭泽而渔。研究完这节课,你就是权威!”

掩卷深思:秋山先生心存一念,立身行道,实在感人。把简单的事情做到极致,功到自然成,最终止于至善,正所谓“成大人成小人全看发心,成大事成小事都在愿力”。

晚餐时,儿媳说到一位教学能力很一般的老师如何荒唐地搬弄是非。回想那位老师的往事,我悟到一句话:“教得不好,是因为他人做得不好,他没有把心思放在怎样做人上。”我认为,所谓“事在人为”,就是要想把事做好,先要把人做好。无论是师父带徒弟,还是老师教学生,都要正己化人,以人育人。真正做到“以人化人”,也就成为“人师”了。

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工匠精神”,应该也是呼唤从“做事”到“做人”的提升。

感谢秋山先生,感谢《匠人精神》……感谢我自己的思考,让我读有所得!写到这里,我突然发现,这也是“匠人须知17:进入作业场所前,必须成为懂得感恩的人”“匠人须知16:进入作业场所前,必须成为能够积极思考的人”和“匠人须知22:进入作业场所前,必须成为能够拥有‘自豪’的人”的体现。


名师教学智慧

牵手差错思且行,前方自有新风景

——以《圆的面积练习课》为例

一、我是怎么想起上这节课的

2019年3月的某一天,刘坚主编在北师大版教材编写组的群里分享了一则数学笑话:

我以前就看到过这个笑话。不过,经刘坚主编一转发,这则笑话的意义就不一样了。我想:“我应该继续思考,用好这个笑话。”于是,就截屏保存了下来。

2019年4月10日晚餐后,一家人边聊美食,边说教学。记不清是家人的哪句话启发了我,我躺到床上后,开始浮想联翩。第二天早晨5点醒来,继续完善。就这样,一节课基本上就有了。

当时设计的环节有:(1)讲故事;(2)算面积;(3)改编故事;(4)算体积;(5)算周长;(6)总结:对小学生来说,数学不是工具,而是玩具。

二、这节课值得上吗

这节练习课主要让学生练习什么?学生练习后,实际获得的是什么?练习课无疑要巩固知识、增强技能,那么在发展思维、滋润生命上,我们可以做些什么?

4月19日夜里,我想到:其实这节课上的故事,就是告诉学生“多走一步,别有洞天”。4月21日早晨,又来了灵感:如何更好地用图来表达背后的算理。

至于要不要用字母表达式(a+b)2=a2+b2+2ab,我也有了比较明确的思考。“抢跑”,不见得高明,大家也都不喜欢。怎样既不“抢跑”,又能有意思呢?教师不主动地“抢跑”,可是学生“抢跑”,怎么处理呢?能不能既保护学生的积极性,又不被“抢跑”的学生“带跑”?这是个问题。

5月12日晚上11点,我对板书有了比较满意的设计(如下图),“差错向前一步,就是新的正确”便是我对这节课的化错感悟。

“买比萨的故事”该不该一次性播放完?可不可以让学生边听边算?这样带着悬念的算更好,也才有算的必要。这是试讲后,伙伴们给我的提示。是的,动画设计中,有随时暂停的按钮。但现在,我不想用了。我认为:看完、听完后的质疑意识,更需要培养,也更值得培养。

我讲《圆的认识》是借着圆的认识,来讲认识任何一个新的事物都应该追问“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为何这样做”“一定这样做吗”等五个问题,这样的想法获得大家一片赞赏。那么,这节《圆的面积练习课》是不是可以借着“买比萨的故事”,让学生体会一个质疑模式——“这是真的吗?”“都是这样的吗?”“为什么会是这样呢?”“这还可能是什么问题?”在一遍遍地追问中,一次次地练习圆面积计算方法。

这,就是我说的“两课”(即联系课和复习课)成败在“新旧”,新旧之间有差错,“遇错巧化激智趣,乐学长宜放眼量”的意蕴所在。“两课”中的练习课,成在以“旧知识”解决“新问题”,或“旧问题”有“新解法”;败在“旧问题”中装“旧知识”,或“新问题”有赖于“新知识”。

……

本文节选自《他们这样读书与教书——18位小学数学名师阅读之悟与教学智慧》,有删减


18位小学数学名师

读书感悟和课堂教学智慧的集成


《他们这样读书与教书——18位小学数学名师阅读之悟与教学智慧》

叶建云 主编


小学数学名师读思写教一体化的成长路径,助力一线教育者走向卓越!


18位小学数学名师读书、思考,并将思考用于课堂,生成新的课堂教学智慧的集成之作!


通过分享华应龙、钱守旺、储冬生、叶建云等18位小学数学名师的读书之悟和教学智慧,助力广大一线数学教师在读书中思考,在思考中尝试,在尝试中生成并丰富自己的教学风格、教学主张和教学思想。

左右滑动查看目录



主编简介


叶建云

正高级教师,深圳市宝安区实验学校(集团)官田学校小学数学教师,岭南师范学院广东省中小学教师发展中心客座教授,教育部福建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江西省“国培计划”指导专家,常州大学尝试教育科学研究院兼职研究员,深圳城市学院教师继续教育授课专家,宝安区高层次教育类人才,深圳市名教师,深圳市叶建云名教师工作室主持人,广东省首届骨干教师培养人选,南粤优秀教师。



扫码购买


话唠老师


本期话题

本书汇集了华应龙、钱守旺、储冬生、李培芳、衡菊芳、毕波、位惠女、吴嫦云、冯玉新、夏永立、谢玉娓、宋君、杨薪意、张维国、蒋秀华、汤其鸣、卓杨晶、叶建云等18位小学数学名师的读书之悟,并分享了他们从书中汲取思想与力量的美妙之旅。


各位数学教师,您又是如何读书与教书的呢?下文留言分享您的思考,我们从留言中抽三位教师送出这本《他们这样读书与教书——18位小学数学名师阅读之悟与教学智慧》哦~~


编辑 | 陈凯


阅读原文 购买此书

大夏书系
从2003年成立至今,大夏书系已经出版了700多种图书,书脊上方的那一枚红色小印章陪伴多少教师从青涩走向成熟,愿教育路上,你我携手,追梦同行……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