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彩斌 | 公开课,我成长中的关键事件!

文化   2024-10-24 14:00   北京  

如何成长为一名具有教育家精神和水平的好老师呢?


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是教育家成长的重要根基。

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是教育家成长的言行规范。

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是教育家成长的核心利器。

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是教育家成长的修炼之道。

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是教育家成长的情感力量。

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是教育家成长的胸襟情怀。


——朱永新




唐彩斌:立足课堂,学生为本,能力为重

唐彩斌,杭州市钱学森学校、时代小学校长,浙江省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博士在读,国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修订组核心成员,教育部首届基础教育数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浙教版新思维小学数学教材副主编。

对于教师来说,远大的梦想,在日常微小的课堂里。从国际视野看,欧美国家的小学教师不太上公开课,甚至觉得课堂是一位老师的隐私,未经许可,“闲人”不可入内,甚至包括校长。而对于亚洲国家尤其是中国、日本等国来说,公开课是广大教师教学经验交流、教师研训的重要方式。对于我本人来说,先后在学校和教研部门工作,不完全统计,在参加工作的25年中,听过上千节公开课,上过上百节公开课,可以说公开课就是我教学生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一节节的公开课记录着成长的一个个足迹,其中的若干节公开课甚至就是我成长的关键事件。

01

第一次上的公开课

记忆中的第一节课,应该是在1998年春天。记得那是一个学期开学的第一天,时任金华师范学校附属小学校长的滕春友作了一个重要的决定,工作例会后,所有的老师一起听我上一节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数学课“图形的面积”。对于刚参加工作不久的我来说,也是一个大场面。


这一节课,主要是改变了教学手段,算是比较早地“让计算机走进课堂”,通过直观的图示,引导学生认识面积。现在回过头看,这节课的设计有待商榷,计算机辅助得也还可以更贴切,但对于当时能够实现计算机辅助教学,已经是一种新的尝试了。


课堂引起了大家的较大反响,带动了一个区域计算机辅助教学的进展,也促动了一个学校多学科开展计算机辅助教学的良好局面。因为当时在全国开展计算机辅助教学也刚刚开始,所以这节课的教学案例也被《小学数学教师》录用。这也是我第一次在该刊上发表文章,备受鼓舞。还记得那时条件艰苦,没有现在常用的便携式投影机,为了展示,我们常常携带着沉重的29寸大彩电,搬来搬去,至今印象深刻。


随着研究的深入,后来我加入了浙江省教研室的计算机辅助教学课题大组,还去宁波慈溪上了省级的公开课,慢慢地在工作中就确定了自己的研究主题和方向,每设计一节课都能及时整理出教学案例,先后在《中国电化教育》《小学数学教师》上发表相关专题的文章。正因为有“计算机辅助教学”这一点特色,我也多了一些机会,如获全市论文一等奖,获评浙江省教坛新秀……直到现在,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也成了我一直以来的研究关注点。


我还有幸主持了一项国家教育部重点课题“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整合的新方式”,和一线教师一起积累了数十个教学软件以及十多个经典课例,结集成书《技术改变课堂》,从辅助教到辅助学,从公开课展示到日常课使用,从辅助教学到辅助评价,积极探索,勇于实践,为促进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作用提供可选择的资源。


经过多年努力,“大数据背景下小学数学精准教学评的整体优化方案”荣获浙江省基础教育教学一等奖。一个大课题源自一节课,一节课决定了一个研究方向,成了我小学数学教学实践和研究的一大特色。

02

引发争议的公开课

这节值得一提的公开课,是在2012年中国第三届小学数学教育峰会上。这是我们和《人民教育》编辑部联合举办的学术研讨会。这一次,我一边策划活动,做好会务工作,一边自己上了一节课“好玩的圆周长”。


这是一节圆周长的练习课,主要是引导学生进行圆周长的变式练习,并从中发现规律。上完这节课后,听课教师反响不错,在场的很多专家也给予好评,认为选材比较新颖,教学设计得当。这节课的内容是源自2012年暑假在第11届国际数学教育会议上日本的一位小学数学教师上的内容,结合中国数学教学的背景,基于六年级学生的学习情况,做了相应的加工改造,“听”起来效果不错。


但是,有一位我多年熟识的师长、来自美国特拉华大学的美籍华人蔡金法教授对这一节的教学效果保留他不同的看法。据他的课堂观察,“课堂的精彩,总是体现在几位表现好的同学在与教师的对话中,而对于全体学生来说,收获到底怎样?学生解决问题的精彩,很多时候是因为老师之前精彩的预设和铺垫,学生自己是否能独立解答?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太短,以至于不能确定孩子们是否思考过……”


课后,他与我的一番悉心交谈,让我还没来得及感受“顺利上完公开课”的轻松而又陷入了深思,立即重新站在“学生发展”的角度来设计这节课,“让学生自主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让学生直面问题,让学生静静地、慢慢地解决问题”。


在之后的一次公开教学展示中,还记得那是在台州临海的一所学校,我努力按照蔡教授指导的思想来调整组织教学,新的尝试给我带来了新的教学收获,也给了孩子们机会和时间,他们真的没有让我们失望。一上完课,我也难掩兴奋,立即把两个教学实录案例整理好,第一时间发送给在美国的蔡金法教授。


在国际视野下,在实践和理论的双重视域下,我开始权衡“小步子”与“大问题”教学的不同,探索“教”与“学”的内在关系。在这一次课堂教学的比较研究后,我更加懂得:数学教学设计的流畅和实效,都应该以学生的获得作为依据。


这一节公开课也促使我从关注严谨的“课程的逻辑”过渡到关注“学生真实的发展”。一节公开课,就是一次教学观念的争辩,是一次教学思想的升华,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豁朗与惊喜,是教学水平长期量变演化后的一次质变。

03

心中理想的公开课

我虽然上过很多公开课,但到底什么是理想的公开课,却一时难以表述,有时选择自己临时想到的几点加以表述便误以为就是全部。


记得华东师范大学的叶澜教授曾经提到,一堂好课没有绝对的标准,但有一些基本要求,大致表现在五个方面:有意义,即扎实;有效率,即充实;生成性,即丰实;常态性,即平实;有待完善,即真实。我深感认同,联系自己听过、上过、想过的公开课有切身体会和独到感受,“实”字当头,应坚持五个意识。


其一,要有质量意识,关注数学,关注儿童,不要浪费课堂宝贵时间做无关数学学习、无关儿童成长的无意义的事情;其二,要有目标意识,内容科学精准,过程高效精练,不能把教师个体对内容的片面理解误以为对数学内容的改造,不能把“笑果”夸大误以为效果,目标可测,效果可见;其三,要有主体意识,教师主导,学生主体,不要把课堂演变成教师个人魅力的展示台,或是教师和优秀学生的“对话秀”,而更要关注每一个学生认知的进步、经验的积累和情感的体验;其四,要有整体意识,放扶有度,节奏得当,不要追求师生对答的精致度和流畅性,而要看每一个学生的参与度和增长性;其五,要有普适意识,经验可复制,教学可借鉴,要让公开课中的学习材料、组织方法和教学思想融入日常的课堂里。


2018年9月起,教育部官方多次在高等学校本科教育的工作指导意见中提到“淘汰水课、打造金课,合理提升学业挑战度、增加课程难度、拓展课程深度,切实提高课程教学质量”,也明确了金课的“两性一度”标准:高阶性,知识能力素质有机融合,培养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综合能力和高级思维;创新性,课程内容反映前沿性和时代性,教学形式体现先进性和互动性,学习结果具有探究性和个性化;挑战度,课程有一定难度,需要跳一跳才能够得着,老师备课和学生学习有较高要求。而这些标准与我设计的数学课的价值取向和立意诉求完全一致,因此就将高等教育的新词“金课”借用到基础教育中来。


我心中理想的课就是“金课”。如果要用比较符合小学生年龄特征的话语来描述,“金课”也是让学生在课堂上能像金子一样发光的课,让知识萌芽,让思维展现,让能力滋养,让儿童成长。


本文来源 | 《课堂的高度决定学生的高度——中国著名特级教师教学思想录(三)》节选


跟随冯卫东、李怀源、李镇西等特级教师

一起寻求突破与建构的教学智慧


《课堂的高度决定学生的高度——中国著名特级教师教学思想录(三)》

朱永新 主编

新教育研究院 编著


本书由朱永新教授主编,汇集了冯卫东、李怀源、李镇西、连中国、唐彩斌等特级教师的精彩文章,涉及语文、数学、生物、思政等方面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每一篇文章既有深度也有温度,诠释着他们对学科教育乃至整个教育的深切思考,浸透着这些当代“教育风云人物”的教学功底和思想境界。



主编简介


朱永新

中国陶行知研究会会长,苏州大学新教育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著有《朱永新教育作品》(20卷)等,著作被译为英、法、日、韩、俄、蒙、阿拉伯语等28种文字。主编有《当代日本教育丛书》《新世纪文库》《新教育文库》等30余种。先后多次主持承担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委托研究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等。


曾被评为“中国十大教育英才”、“中国教育十大风云人物”、新闻出版总署“全民阅读形象代言人”、《南风窗》“为了公共利益”年度人物等,先后获得国家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国际儿童读物联盟首届“IBBY-iRead爱阅人物奖”、全球最大教育单项奖“一丹教育发展奖”等奖项。

《课堂的高度决定学生的高度——中国著名特级教师教学思想录(三)》

《守住教育的底线和良心——中国著名班主任德育思想录(二)》

《平生就想办一所好学校——中国著名校长办学思想录(二)》




扫码购买

编辑 | 陈凯


阅读原文 购买此书

大夏书系
从2003年成立至今,大夏书系已经出版了700多种图书,书脊上方的那一枚红色小印章陪伴多少教师从青涩走向成熟,愿教育路上,你我携手,追梦同行……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