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丽琴:在文化典籍里找寻更多元的“儿童”意蕴

文化   2024-10-10 17:00   北京  

继续“接力”  聚焦“儿童”

2024年,大夏书系继续实施“接力写作计划”。

它意在聚焦“儿童”,以回望童年、阅读儿童的方式,倾听儿童,理解儿童,对话儿童,书写儿童……

8月主题

文化典籍里的儿童

///

 

# 王丽琴

8月点评人

教育学博士,上海市浦东教育发展研究院副教授,长期从事基础教育科研指导和中小幼教师培训,倡导教师基于教育生活开展生命化写作,著有《教学秩序初探》,主编《让教师不再害怕写作:八种常见教育文体撰写“地图”》《被遗忘的烛光:“城中村”教师生存实录》等。


在文化典籍里找寻更多元的“儿童”意蕴


八月,各地老师就“文化典籍里的儿童”这个主题进行接力写作,确实如同主办方的预测,“选择参与这次接力的教师团队,就是选择了一次自我挑战”。他们不仅要努力爬梳自己日常阅读领域内外的“古今典籍、儿童文学、教育专著”,去找寻那些活泼泼的童影、童言、童趣,还要努力在立意、取材上避开已经被其他先行者写得很深入的“儿童文学”“哲学社会科学里的儿童”等主题。

读完来自4个团队19位老师的短文,我的第一感受就是,他们都坚定地选择站在儿童这一侧,以“童心”为圆心,以“童画”“童诗”“童梦”为主轴,在中外文化典籍里寻找那些照亮过儿童世界的光,并努力为当下教育提供启迪。

可能是得益于主办方的写作提示,也可能是更容易获取和接近、更方便沉浸和应用,更多老师在“文化典籍”中选择了白居易、杨万里等为代表的唐诗,辛弃疾笔下的词;丰子恺的画、吴冠中的作品等。我非常期待的《诗经》《山海经》《红楼梦》等暂时无人触及。也有部分老师选择了中外当代儿童文学,如郑渊洁的《驯兔记》、爱斯米•科德尔的《特别的女生萨哈拉》,说明“典籍”二字不意味着必须“古早”,当代文化作品经过岁月淘洗,完全可能成为未来的“文化典籍”。

我很欣赏温州操琴老师选择和儿子谈“文化典籍里的儿童”,然后被刚小学毕业的他推荐去读《世说新语》,由此写出《“世说”神童,“新语”学霸》这篇短文。确实,教师、成人眼中的典籍,和真正的孩子的眼光会有不同。那些通过《世说新语》流传下来的古代儿童形象,得到当今孩子的喜爱,江西乐平王晓英老师、徐建武老师也关注到了,并由此联想到该如何“复制王戎的优秀”,如何让“那一股清流”和“孔融让梨”的故事一样深入人心。不得不说,上述典籍之所以能被孩子们认知和喜爱,跟入选中小学语文教材有很大关系。我更想说,如果我们的老师也主要通过教材来接触文化典籍、来引导儿童,就多少有点局限;由此认知到的“儿童”形象就难免比较单向度,易走向将童年“诗化”、将儿童“浪漫化”的方向。

主办方定义的“本活动之所谓文化典籍”,是指那些经过历史淘洗而流传下来的著述、文献、图鉴、画册等,并别出心裁地点到了“晚清留美幼童”这个群体。八月的接力写作者中就真的出现了有心人,山东滨州的赵志超老师特意阅读了这个群体的史料、故事,以《弃子,还是娇儿?》作出属于自己的深刻反思。这是一群唯一到死都被称为“幼童”的中国人,作为近代化历程中的儿童“化石”,仿佛反衬了五千年中国文化史中“儿童”的长期缺位之事实,读来确实令人喟叹。

作为《红楼梦》的深度爱好者,我不得不承认,就连曹雪芹的笔下,“儿童”的形象也都充满了压抑和悲情(如宝玉挨打、英莲被拐);就连孙温绘制的《全本红楼梦》,洋洋230幅惊艳传世画作中真正的“儿童”形象,只有抱在甄士隐怀里的小英莲和《嗔顽童茗烟闹书房》里的一众顽童。

陈映芳教授在《图像中的孩子——社会学的分析》一书中援引大量中外摄影、绘画作品,来解析图像与孩子的关系,批判简单的“孩子崇拜”,分析作为角色模型的“孩子” 、广告中的孩子图像等问题。其中第九章专门探讨“中国的”孩子,发现礼教、父与子、穷孩子等现象贯穿古今。翻阅那些黑白或彩色的插图,从革命年代的“红小鬼”到当下的读书压力,从大家都很熟悉的希望工程之“大眼睛女孩”,到带着浓厚时代痕迹、和鲁迅的儿童观有点反差的宣传画《接过战笔,战斗到底》,都可以提示作为教师的我们,可从更宽广的“文化典籍”中找寻多层面的“儿童”身影,体会和解读更多元的“儿童与世界”之关系。

图1.孙温绘制-《嗔顽童茗烟闹书房》

图2.代表“希望工程”的《我要上学》之一(谢海龙作品)

图3.接过战笔 战斗到底(肖振亚、刘恩斌作品)

当然,对于中小学教师而言,我们的主要使命和真正优势在于行动,而这也是我从19篇短文中最受鼓舞之处。老师们一方面深度解读唐诗宋词里的“童梦”“童韵”,以带领学生更好地体会“偷来”的童乐,另一方面在日常教育教学中带领孩子研读国学经典、展示自我,丰富多彩的活动确实无法在千字文中充分展开。这让我对接力写作、团队协作等创新方式更加充满敬意,让我们期待接下来有更多元解读“儿童”的可能,尤其是更多为儿童而真实地持久行动的可能。


八月接力写作优秀团队


“问渠读写社”团队

刘美老师团队

文案 | 林茶居 程晓云   编辑 | 陈凯


阅读原文 查看书单

大夏书系
从2003年成立至今,大夏书系已经出版了700多种图书,书脊上方的那一枚红色小印章陪伴多少教师从青涩走向成熟,愿教育路上,你我携手,追梦同行……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