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校长与未来学校:陆云泉和北京一零一中教育集团

文化   2024-11-07 10:01   北京  

在快速变化的数字时代,教育领域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


《现代校长与未来学校——8位名校长的办学智慧》一书,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为我们揭示了教育领导者在探索未来学校建设方面的深远影响和宝贵经验。




陆云泉和北京一零一中教育集团

校长语录

好学校的定义如下:

(1)让人民满意。在好的学校里,教师可以幸福发展,学生可以快乐学习,教师和学生可以在平等中建立爱和理解。他们的心里写满了“好”字,学校才是真的好。

(2)适应未来教育的理想学校。要从“三个转向”开始,即关注对象由“抽象”转向“具体”,培养目标由“显性”转向“隐性”,关注目标由“成绩”转向“成长”。学生需要的不再只是课本中的知识,德育、美育、体育等都是学校需要重视的方面。

(3)学生喜欢的课堂。未来教育需要的课堂不仅仅是知识的课堂,更应该是素质的课堂,是生命成长的课堂。学生应该在课堂中树立自己的理想与抱负,收获阳光与自信,学会如何做人做事……这些核心素养才是他们的宝贵财富。

(4)一个开放的组织系统。可以建立与真实世界的联系,可以充分利用外部社会资源开展教育。未来学校将会重新构建学习路径,让学习从书本走向世界,把整个社会变成学生成长的大课堂。

(5)百花齐放的花园。自然生态的美源于物种差异,而良好的教育生态也应该包容构成这一生态的每一个不同的孩子。尊重、接纳、因材施教,才能让教育良性、可持续地发展下去。

  • 终身学习永远是优秀校长的生命状态。

  • 做教育就如放风筝。放风筝,眼中要有目标、要有理想、要有远方,手中要有分寸、要有路径、要有办法,脚下要有土地、要有定力、要有坚持。

  • 教师是学校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只有教师发展,学生才能发展,学校才能发展。

  • 教育要扎扎实实、本本分分、安安静静、不浮不躁。

  • 作为一个K12集团,学校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学科核心素养、创新素养等必备素养;同时注重培养他们的关键能力,包括批判性思考和解决问题能力、沟通与协作能力、创造与革新能力等,此外还注重培养学生包括物联网、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等在内的数字与AI能力以及职业与生活能力。

  • 教育,是为了人一生的生活,能使人更加完善,从而有高尚的行动。教育,是培养健康善良的生命、活泼智慧的头脑,以及丰富高贵的灵魂。

  • 人是教育的根本目的,生活是教育的唯一主题。

  • 未来学校到底什么样?可能有不同的理解,但是未来学校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特征,就是为每一个孩子的成长和发展提供精准的教育支持,也就是说,要考虑到不同群体的孩子所需要的课程。

  • 教育的本质是成全与唤醒,是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潜能,唤醒学生的自觉,是发展学生已有的东西。如果我们不倾听学生的声音,我们的教育将难以进步。了解学生的心声,满足学生的需求,与学生共创个性化的学习,是教育应该努力的方向。

管理原声

北京一零一中教育集团分别从身份认同、制度认同、价值认同、发展认同以及细节管理这五个方面探索学校文化认同的具体策略。

各美其美、美美与共,构建身份认同

身份认同建构分内外两个层面,解决的是整个集团关于“我是谁”的心理归属问题。北京一零一中教育集团的成立只是集团成员身份认同外在层面的开始,集团要真正实现融合,不仅是组织上的融合,更重要的是文化上的融合,也就是集团身份认同的真正建构。

集团在文化身份建构过程中,一方面广泛宣传整个集团的主流文化,同时遵循文化认同发展规律,不是以集团校中优质校的文化取代其他集团校的文化,而是在尊重各个校区文化传统与办学特色的基础上,实现“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理想,各个集团校既保留自己原有的特色文化,也认同集团校的共同文化。

集团坚持在把北京一零一中原有的文化理念中“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守正出新”“卓越担当”“勤学善思,明理求新”“国际视野,家国情怀”等精神文化元素扩展到整个集团的同时,各集团校仍要保留原有的特色文化,并将之融入到集团文化中。例如,矿大分校原有的特色文化“铁人王进喜精神”在得到保留的同时,也被接纳并融入整个集团文化。

搭建“扁平化矩阵型”行政架构,构建制度认同

集团化办学的成功需要我们建立完善的制度保障体系,认真解决好制度认同问题。为此,北京一零一中教育集团制定了集团总章程来规范集团的运行,成立了学校发展中心、教师发展中心、学生发展中心、课程教学中心、国际教育中心和后勤保障中心共六大中心,采用典型的“扁平化矩阵型”行政架构模式,同时成立学术委员会来促进集团学术建设和引领教师专业发展。这样的制度设置使集团的行政管理层级减少至两层。

减少层级的同时我们还增加了管理幅度,按照“淡化职位轻身份、强化岗位重实绩”的要求,纵向建成一个自上而下的垂直管理系统,横向建成一个为完成专门任务而出现的横向系统。这个纵横交织的行政架构系统就组成了一个矩阵,形成了一种交叉、双向的管理模式。这种行政架构设计使整个集团组织变得灵活、敏捷,富有柔性和创造性,有利于发挥下级的自主性和创造性,提升集团运行效率。这一过程有力地促进了集团成员的制度认同。

提炼精神内核,确立共同愿景,构建价值认同

先进的文化引领是建构价值认同的灵魂,能够保证北京一零一中在集团化办学过程中守正出新,与时俱进,建构整个集团的共同愿景和价值目标,在实践中不断丰富整个集团的精神文化内涵,从而引领整个集团的发展方向。

北京一零一中在集团化办学实践中不断提炼其精神核心,建构集团价值认同,在红色基因、国事担当和社会责任基础上,赋予一零一师生不同的气质、高远的格局和宏大的视野,要求每个人要有世界眼光与家国情怀,奔向卓越,努力成为最好的自己。北京一零一中教育集团把“中国特色国际一流的基础教育名校”确定为共同愿景和目标,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贯彻生态智慧教育理念。学校认为,课堂的生态属性是尊重、唤醒、激励和发展生命,课堂是一个有利于生命投入的学习生态环境;课堂的智慧属性要求课堂唤醒生命智慧,提升思维品质,丰富情感体验,培养健全人格。生态智慧课堂的目标追求,是建构生命成长和智慧生成的场域,即生活场、思维场、情感场、生命场。在此基础上,北京一零一中构建了各个学科的生态智慧课堂模型,把立德树人渗透到各个学科的课堂当中。

推进“六个一体化”,构建发展认同

没有集团成员校的共同发展,就不会形成整个教育集团的发展认同。教育集团作为一个教育共同体,其运行逻辑和现实竞争力取决于其整体发展水平和治理水平,也就是说,学校在集团化办学的同时还承担了发展和教育治理的双重任务。而这双重任务的完成既需要制度的支撑,也需要政策的支持,这不仅关系到整个集团的发展目标能否实现,也关系到治理的绩效。制度供给主要解决集团行动的手段和方式,而政策供给主要解决集团行动的具体方案。

学校在集团化办学过程中提出了“六个一体化”的策略,即管理机制一体化、教师培训一体化、学生培养一体化、师资调配一体化、教学评价一体化、资源配置一体化。例如,在推进管理机制一体化过程中,北京一零一中采用以数据为核心的OMO(线上融合线下)管理模式,进行集团内统一的课程和教师资源配置。线上系统智能化使得无论教学练测评,还是课前、课中、课后学习,都能为学生提供及时且个性化的学习服务。北京一零一中通过线上系统赋能线下管理模式,提高教育集团的运行效率,降低管理成本。在推进资源配置一体化的过程中,集团校在课程教学中心的统一管理和组织下,集团内各校区、各学科组借助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手段,开展远程同步视频协同备课活动,实现教师资源和智慧共享,推进集团大教研模式的探索。

强化细节管理,融学校文化认同于校园日常生活

从教师层面,北京一零一中教育集团教师发展中心每年都会对新入职的教师进行培训,其中通识培训中一项很重要的内容就是校史培训。学校党委书记王涛为新入职教职员工进行校史培训,让他们了解一零一中学光辉的历史,从而增强对学校的文化认同。

从学生层面,每年春季学期,学校团委组织学生会优秀学生干部、学生红十字服务队、新任教师代表和离退休教师代表等赴革命圣地西柏坡开展为期两天的寻根之旅活动,旨在增强学生对党史、国史、校史的了解,培养学生艰苦朴素和顽强拼搏的精神,提升学生核心素养,推动学生自由、全面地发展,促进他们对学校的文化认同。

北京一零一中圆明园校区坐落于圆明园内,校园里有五个湖。每年初一、高一新生入学时,德育处都会让新生带一瓶水到学校,一起将带来的水注入学校的青年湖里,寓意“集八方之水,育天下英才”。这样的活动也培养了新生对学校文化的认同感。

在北京一零一中校园,每个被绿植覆盖的角落都会放一些文化宣传的小牌子,牌子上的标语是学生自己写的,如“我不是一个专情的人,因为你的一年四季我都爱你”“也许有一天,当我离开校园时,我会哭得像个孩子”等。这些学生自己写的文化牌在日常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增强了他们对美好校园的文化认同,起到了润物无声的效果。

北京一零一中教育集团的发展采用“名校+新校”的集团化办学模式,通过集团内名校向各个分校输出优质教育资源的方式,促使集团内各个分校在短期内实现快速发展,其目的并不是以品牌优质校的文化认同来取代各个学校原有的文化认同,而是以集团学校的文化认同为基础,建构一种“和而不同”的共生文化,这也与集团提出的生态智慧教育理念一致。

(红袖子整理)


探索个性化、创新性与社会责任感并重的未来教育之路


《现代校长与未来学校——8位名校长的办学智慧》

雷玲 主编


本书从校长印象、学校印象、管理智慧解读、管理实践对话等多方面提供案例与策略指导,能够成为教育工作者、政策制定者及家长的宝贵资源,帮助思考如何在有限的资源下探索出适合学校和个人的教育路径,共同塑造更加公平、高质量且充满活力的教育未来。


从个性化教学、创新能力培养到全球视野的拓展,从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到社会责任感的强调,每一位校长的理念和实践都充满了启发性和实用性,帮助您思考如何在变化莫测的世界中,培养出能够适应未来挑战的新一代。

左右滑动查看目录



主编简介


雷玲

北京教育融媒体中心高级编辑,历任《现代教育报》副总编辑、北京教育音像报刊总社新媒体中心主任、《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杂志社长主编等职,创建由红仓书院视频号,老师吧、研修苑、听名师讲课等微信公众号组成的成长智库教育传媒矩阵,百余次获教育部、北京市新闻奖等奖项。编著、主编、策划70余本中小学教师专业用书。



扫码购买

编辑 | 陈凯


阅读原文 购买此书

大夏书系
从2003年成立至今,大夏书系已经出版了700多种图书,书脊上方的那一枚红色小印章陪伴多少教师从青涩走向成熟,愿教育路上,你我携手,追梦同行……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