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发展的速度已超出人们的预期。从超级电脑深蓝击败国际象棋棋王卡斯帕罗夫,到阿尔法狗毫不留情地打败当时人类围棋的极限李世石,不过短短几年,以ChatGPT为代表的大型语言人工智能横空出世,快速迭代,重塑人类的生存世界看起来已经势不可挡。
莫国夫
—
浙江省绍兴市教育教学研究院师训干训科主任、小学语文教研员,正高级教师,浙江省特级教师,长三角学科专家,浙江省莫国夫名师网络工作室主持人,课堂深度学习倡导者。获聘人教社统编教科书培训专家、多所高校和师训机构国培计划培训专家,浙教版小学语文统编教科书“快乐读书吧”总主编。出版专著《优秀教师的成长逻辑》,在各类专业杂志发表文章200余篇,在全国各地讲学数百场。
教育需直面所有社会变迁的未来。ChatGPT的横空出世,让全世界的教育系统受到了从未有过的冲击。原来的搜索引擎有效解决了记忆、理解等分布式认知问题,而以ChatGPT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已经实现了高阶认知目标的创造。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可能都不得不思考一个问题:教育有哪一些是区别于机器的,有哪一些是机器完全没办法相比的?
在我看来,其主要的分水岭就是自我的意义感,换句话说,意义感是人与机器在学习进阶中最重要的区分标志。
在生产力相对低下的社会阶段,教育的使命首先关注的是人的生存,这是大规模培养“工具人”的时代。在物质逐渐丰裕,技术大规模解放生产力时,教育必然会转向人的自身,全面关注人对美好生活的更高追求和可能性。可以说,培育人的意义感是教育“以人为本”的全部精髓。
即使是在工业革命初期,雅斯贝尔斯也在《什么是教育》中反复谈及:“教育的过程首先是一个精神成长过程,然后才成为科学获知的一部分”;“创建学校的目的,是将历史上人类的精神内涵转化为当下生气勃勃的精神,并通过这一精神引导所有学生掌握知识和技术”。
重视精神的培育,其实就是在培育学生的意义世界,激发学习者的能动性。
但在今天,大量的学生在被成人世界当作“白板”,以此来复制或打印出自己想要的模样,堆积自己所谓的“荣耀”和“政绩”。
特别是在有升学压力的中学阶段,文化学科考试成绩就是王道,甚至可以“一俊遮百丑”。各类奖学金、先进都会落在成绩优秀的同学身上,极端的甚至是以年终的考试排名来依次评定各类学生的大小荣誉和奖项。
考试成绩很重要,但是考试成绩难以覆盖育人的丰富性。这应当是最基本的教育常识和最基本的社会常识。
在当下的语境里,没有好的升学考试成绩,对于一所学校来说,可能就意味着失去社会地位和职业成就感。但如果只有考试成绩,不仅是学校没有未来,社会也难以有未来。
精英引领科技、社会的发展,但社会是普罗大众组成的。民众的文明和心智的启蒙与提升从来都是教育的第一要义。“水涨船高”,历史上精英辈出、科学突破层出不穷的时代,都发生在民众思想跨越性觉醒之时。
人永远是社会发展最宝贵的因素。不仅是学习优秀的孩子重要,学习有困难的孩子一样重要,他们都是未来社会的公民。一个都不能少,每一个学生都重要。这不仅应成为我们教育工作者的工作准则,还应当成为全社会的共识。
我有一次和一位高校教授聊天,他和我说当年他在学业上一路开挂,春风得意,但走出校门短短一年,他就陷入了抑郁。他最难受的是再也没有确定性的考试,再也没有确定性考试带来的升级、高分、名次给他带来成功感了。
分数和升学总有一天会消失,但人生的考试却伴随一生。生而为人的意义感才是不可预测的人生的最坚实的依靠。
苏联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教师是克服人类无知和恶习的大机构中的一个活跃而积极的成员,是过去历史所有高尚而伟大的人物跟一代人之间的中介人,是那些争取真理和幸福的人的神圣遗训的保存者,……是过去和未来之间一个活的环节。
我们曾经经历过大规模上网课的日子。课好像是上了,知识好像也学了,但是,这还不是完整的学校。
学校是什么?是由活生生的人、活泼泼的精神构成的地方。
有专家说现代教育应当是一种“全过程深度浸润”。全过程,就是一个也不能少,一刻也不能停;深度浸润,就是要用人和人之间的真实关系,多角度地润物无声、春风化雨。我非常认同这样的说法。
事实上,随着社会和技术的发展,学校和课堂已经开始了各种自我进化。以追求深度学习为代表的课堂价值观已经越来越得到基础教育从业者的认同。
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学会寻找和确立更丰富的意义感,是课堂深度学习设计要遵循的原则。
这样的课堂意义感来自获得知识与能力的意义,来自与人交往沟通的意义,最终作用是每一个学生不断完善自我的意义,在课堂中感觉到存在感、体面感、尊严感的意义。这三位一体的完整意义感,需要认知的实践、交往的实践、自我内在的实践这三种对话性实践来促成。这三个阶段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相互生成。
学科的知识是客观、静态存在的,但唯有经过对话、互动,学科知识才能为学生所理解、运用,重构为学生个人化的、鲜活的主观知识。
同时我们还要意识到,人类的历史就是一部知识的成长史,它从来都不是静止的。认识到这一点,能够让我们有底气去引领学生用平视的眼光看待学科知识,而不是伏地仰望。
学校和课堂是最应该产生想法的地方,也是最应该容忍试错的地方。
课堂是一个微型的社会,教育教学的发生,依赖于良好的人际关系。从这个意义上说,与学生面对面的对话交往,是老师最重要的价值。
在人工智能迭代加速的时代,我们迫切需要建立这样的认知:“机器态”的人永远难以胜过“人形”的机器。
但唯有意义感,才能驾驭人工智能这辆战车,帮我们开辟更好的未来。
而所有这一切,都需要从课堂开始。因为课堂是连接过去、现在和未来的真实所在。
培养自主的、可持续的终身学习者
《深度学习课堂的构建逻辑》
—
莫国夫 著
特级教师莫国夫倾心力作,《优秀教师的成长逻辑》姊妹篇。
作为国内课堂深度学习的倡导者和资深教研员,作者20年来专注于课堂观察和研究,拥有丰富的课堂深度学习实战经验和独到心得体会,所分享的教育理念、操作方法,看得懂、用得上。
这是一本写给想努力上好课的老师的伴手书。
从五大维度描绘深度学习课堂的构建逻辑,系统描绘行动路线图,方便教师在课堂实践中全流程、全方位地落实深度学习,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给学生带得走的能力。
左右滑动查看目录
扫码购买
编辑 | 陈凯
阅读原文 购买此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