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松超:看见孩子

文化   2024-10-29 17:02   北京  

继续“接力”  聚焦“儿童”

2024年,大夏书系继续实施“接力写作计划”。

它意在聚焦“儿童”,以回望童年、阅读儿童的方式,倾听儿童,理解儿童,对话儿童,书写儿童……

9月主题

新学年的孩子

///

 

# 吴松超

9月点评人

《教育时报》编辑、记者。在《人民教育》《中国教育报》《中国教师报》《现代教育报》《教师报》等报刊发表文章多篇。职务作品曾获得全国教育报刊优秀新闻作品一等奖、河南省优秀新闻作品一等奖等。出版专著《给教师的68条写作建议》《教师精进法则》,参编“中原教育崛起丛书”“河南省中小学班主任素养提升工程丛书”等。


看见孩子


《史记·孔子世家》中,太史公写道: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一一读完九月四个教师团队以“新学年的孩子”为主题的接力写作文章,我也产生了想结识这些优秀教师,与之好好聊聊之感。

“新学年的孩子”这个写作主题限定了教师要以“孩子”为中心记录新学年开启前后的所见所思、所做所想。从文章的内容来看,四个教师团队的写作完成度很高,“看见”了孩子,阐发了自己的教育观、学生观、成长观。

所谓看见,是细致入微的观察,是前后对比的研究;是敏锐的发现,是热情的期待;是毫不吝啬的表扬鼓励,是机智幽默的批评点化……

“严肃”的记录:看见落差,看见长处,看见动机

吕新辉名班主任工作室团队五位老师的文章,可概括为“严肃”的记录。“严肃”,不是指行文的晦涩或“作者正襟危坐”之感,而是班主任的责任感、育人使命感及自省精神跃然纸上,他们对学生成长的关注与思考,严肃且专业,让我肃然起敬。

吕新辉老师看见了学生的成长空间、文明落差;陈佳莹老师看见了孩子们的长处、闪光点;陈瑶老师以更具体的家访案例支撑起他们的观察;胡燕老师通过与学生谈话了解孩子们的心声,看见儿童向善的动机;邱银锋老师以学生可能很喜欢的游戏《黑神话:悟空》为喻,带给学生力量和点拨的寄语,为团队接力写作画上句号。他们都是很懂班主任工作方法、经验丰富的老师。

“浪漫”的记录:看见天性,看见乐趣,看见需求

读“百蛙争鸣”团队五位老师的文章,有着“教育是浪漫的”之美好感觉。朱莹莹老师以自家6岁小姑娘为观察对象,文章写得极具画面感,充溢着描绘女儿成长带来的自豪感和怎么做一个好妈妈的智慧;李献宝老师像是给学生讲自己小时候的上学故事;张奔老师写了自己迎接新学年的五点计划;刘彦君把“孩子们长大了、独立了,而老师失落了、没有存在感了”很生动地刻画出来;孙志颖老师给自己的新学年提出了三点“改进希望”,就像为团队写作作结。

他们看见了儿童天性,看见了童年乐趣,看见孩子们的成长需求,那么,教育如何做,教师的存在价值在哪里,很容易推导出来。

“抒情”的记录:看见时代,看见差异,看见趋势

李佳静老师以诗歌开篇,使得“萤火虫”团队的接力写作更多地有了抒情色彩。李献宝老师的文章能够使我们认识到“童年应是属于大自然的”,可是时代发展进入到数字化、信息化、全球化新阶段,新时代的孩子们不再以泥巴、木棍、小石子为日常玩具,顺理成章。知识不断更新,知识的载体也发生巨大变化,就如陈信宇老师文章中所记录与畅想的,孩子们“玩”得不一样,是因为世界的样子和生活方式的改变,而好的教育与生活紧密联系的本质不会改变,这也是教育进步的大趋势,无法阻挡。

王清与张卉芹两位老师也都记录了自家宝贝儿的变化给自己带来的教育感悟,慢慢建立起了儿童视角、儿童思维和儿童立场,而雷文晓老师直接就以学生的视角构思、写作。以孩子的“眼睛”审视教育,是教师的智慧。

“好玩”的记录:看见天真,看见烦恼,看见情感

“桐下写吧”团队把学生的“好玩”记录下来。欧小丽老师呈现了五个场景,孩子们的天真可爱及亲密的师生关系让人难忘。李苗苗老师的文章描绘出一年级孩子们的好奇心、思维特点和关注点,教育的乐趣与智慧会通过这样的发现和沉淀而不断增长,所以她感慨“自己被孩子们‘滋养’”,甚至:“还有比一年级教师更高级的职业吗?”蒋婉霞老师则看见了孩子成长的“烦恼”,提醒自己给予学生更多的理解,而自己也要成长、变化,“要一如那流淌的河流”。甘宇贸老师在听了孩子们的假期故事,以及开学半个多月的观察之后,给孩子们写了一封信,“不好玩”,却情真意切。他看见了孩子们的情感与信赖。

读这一组文章时,我头脑里突然蹦出很久以前读过的一本书《谁说没人用筷子喝汤》。孩子们常常用最简单的问题(话语)问出最复杂的意义(问题),所以,有人说“儿童是天生的哲学家”。孩子们之所以能讲出一些有哲理的话,提出一些深奥的、具有哲学思辨意味的问题,是因为他们天真单纯,有好奇心,思想少有羁绊禁忌。这是孩子们的“优势”,却会一闪即逝。我认为,是否把这些看作优势,是不是珍惜、呵护,使之长久保持,甚至培育引导,发展成为素养,是判定教育乃至社会是不是进步、文明的重大标志。

除了知识少(这个观点也可能要被颠覆了),其实学生在很多地方能做老师的老师,能带给老师启迪。看见学生,是为师者的成长智慧。对学生,看见得越多,教师创新的思考、实践的畅想一定会越多。

教育的智慧,源于看见孩子;教师的成功,始于看见孩子。如果为教育而生,那一定要练就一双看见孩子的慧眼。


九月接力写作优秀团队


吕新辉名班主任工作室团队

“桐下写吧”团队

文案 | 林茶居 程晓云   编辑 | 陈凯


阅读原文 查看书单

大夏书系
从2003年成立至今,大夏书系已经出版了700多种图书,书脊上方的那一枚红色小印章陪伴多少教师从青涩走向成熟,愿教育路上,你我携手,追梦同行……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