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日亮和“我即语文”

文化   2024-10-23 17:03   北京  

越半个世纪的语文教育实践,我一路走来,实在讲不出什么生动的故事,也没有什么独特的风景,所聊以自慰的,是看看脚下,自觉路子还是走得正的,履迹虽浅,却真实而分明。

沉痛悼念


陈日亮 | 语文特级教师,“全国优秀教师”,“福建省杰出人民教师”。曾任全国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学术顾问,福建省中小学名师培养工程专家委员会指导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入选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发起的新中国成立60周年“寻找新中国课堂教学的开拓者”,被全国中语会授予“终身成就奖”。连续当选第六、七、八、九届全国人大代表。

我经常想,一个语文教师教了一辈子书,他是否真知道什么是语文?然而要真知道什么是语文,必先能体验自己身上的语文,弄明白自己眼里、口中、笔下的语文究竟是怎么回事。

王尚文先生说得好:“语文教师所能教的唯有自己。”教师也是教材。我常谆告年轻教师,语文是“身教重于言传的学科”,“要相信身教的力量,以本色教人”。每一次讲座结束前,我都要引用鲁迅的一句话——“从喷泉里出来的都是水,从血管里出来的都是血”,用以说明语文教师的知识管道中如果不贮满“语文的水”,精神体内不充盈“语文的血”,他的思想和语言就不免干涸,迟早会使自己陷入生存困境。我所理解的语文工具性,并不是纯粹的工具理性,而是人的行为实践的本然本性。在语文教师身上,语文就是一种生命本能的鲜活体现,一种示人以自我本色的实践品格,我因此把它凝炼为一句话——“我即语文”。

“我即语文”作为我的语文教育的核心理念,其内涵大体可以这样表述:

第一,语文是人的生命行为,是人的生存方式。语文与人一生健全发展的关系至为密切。

第二,语文无处不在,与人须臾不离。语文不是认知的对象。语文既是客体,更是本体。既要在书本上、从生活中学语文,更要在自己身上学语文。

第三,文从心出,心在文中,循文会心,文心交融。

第四,语文教师既要用语文育人,更要以语文修身。“我即语文”应当成为语文教师职业的自我期许和终生追求。

2007年,福建省语文学会和福建省特级教师协会与福州一中联合举办了我的语文教育思想研讨会,我把自己半生学语文、教语文、用语文的各种形式的书写,汇编成《我即语文》一书,同与会者探讨交流,目的是希望人们能够把我作为个案来研究,包括进行质疑和批判。虽然会议收到的数十篇论文,几乎一律都是点赞,孙绍振教授在我书序里说“我感到他多年的实践正在形成一种相当有深度的理论”,我还是不认为“理论”有存在于教师言论的可能性,但我主张教师大可拥有自家的教学言论话语,优秀的教师更要有建构个人思想库、话语集的职业自觉,应该经常为体验和体现而书写,养成随时用文字为思考留痕的好习惯。不书写,教师的思想失之无形,以至于无从区分虚实,判别真假。

思考与书写贯穿我教育生命的全过程。1989年,《语文学习》曾以“著名语文教师研究追踪”向我征答,我就说自己在做的是“积累每一堂课的经验碎屑,日久天长,铸我‘金钥匙’”。我从来重视通过零星的书写捕捉“思想的鳞爪”,后来大部分收录在《我即语文》一书的“断想”里。资深编辑成知辛先生说我的这些教育、教学的论文话语“带有独特鲜明的个人感性印痕,或者说个人主体体验的考量和判断”。我是认可的。下面略举数例,以见一斑。

关于教材与教法


不是“教”为“材”而施,而是“材”为“教”而用。这是我较早关于“教教材”与“用教材教”的辩证思考。

以心契心,以文解文,以言传言。曾被人简称为“三以”的文本解读法。浙江师大的王尚文先生说:“陈日亮老师说‘我的教法不过就是我的读法’,这十二个字,最契我心。它从一个侧面朴素简洁地揭示了教与学之间关系的真谛。”

真实,扎实,朴实。这是我所追求和倡导的语文教风。

省约,集约,简约。这是我主张和评价语文课堂教学效能的指标之一。

语文观课评教的六个关注点:

1.是否正确教出“文本所传达的信息”——作者究竟想要告诉读者的是什么;

2.是否准确教出“文本所传达信息的信息”——作者的“言语智慧”;

3.是否教给了学生需知而未知的内容,是否让学生明白从已知发现未知的方法和途径,从而获得新知;

4.是否通过教师的示范与启发,引领学生积极参与,点燃自主学习探究的热情;

5.是否集中或围绕一两个主要教学点,安排有序的教学流程,体现严谨的课堂结构;

6.教师语言是否恰当、简洁、自然,具有逻辑性、节奏感、亲切味。

关于语文课程改革


语文课程改革势在必行;但必须防止悬之太高,操之过急,统得很死。

课程内容的虚无,训练项目的空置,评价体系的缺失,是课改面临的三大攻坚课题。

语文教学改革的复杂性:

1.特别要受意识形态的主导和干预,容易导致知性教学,尤其是政治、人文的说教和渲染;(篡位)

2.教材是文选型的,教学容易侧重课文所承载的内容,而忽略更为重要的——如何承载内容的言语形式;(错位)

3.教学效益更多依赖教师的语文综合素养和个人语文习惯。(不到位)

语文教学改革有“三普”问题:要适合普通学校,适应普通教师,能够提高普遍成绩。

关于语文教师


语文教师专业成长:在质疑“他者”中形成己见;在反思“自我”中修正认识;在融合“新知”中完善主张;在书写“经验”中凝炼思想。

语文教师的四种修能:读书,阅世,说文,弄笔。

文本解读必须克服三种心态:“懒”,“粗心”,“自满”。

课堂提问“五忌”:“忌浅”,“忌露”,“忌奥”,“忌晦”,“忌碎”。

讲解课文“五不”:不离书,不空浮,不繁复,不含糊,不旁逸斜出。

这些看法未必一定正确,我更看重的是能否坚持书写以探究本然、体现本色,认真实践自己“以言传言”的主张。虽不能至、心向往之的自我追求,也是我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越半个世纪的语文教育实践,我一路走来,实在讲不出什么生动的故事,也没有什么独特的风景,所聊以自慰的,是看看脚下,自觉路子还是走得正的,履迹虽浅,却真实而分明。

我的认识与理解,恰是对应着学生、教材、教师这三大教育角色,无非是想搞明白三点:为什么教、教什么和怎么教。为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习惯而教;教的是言语形式即学会语言文字的运用;通过教师的身教示范,发挥最优的教学效果。很简单也很实在。至于我与其他教师有什么不同,也只是在这三个方面,始于困惑,继以追问,通过体验而体认,再借助书写给予体现,守正求实,锲而不舍,尽力把要做的事想通、做好罢了。

鲁迅说过,我们每个人都是进化链中的“中间物”,既非开始,也非终结。作为一个改革的“过来人”和“中间物”,在当下语文课改步履杂沓、众声喧哗的行进中,我仍愿意随行且抱持“我即语文”的梦想,将这一生的自我期许与追求践行到底!

本文来源:《中国著名特级教师教学思想录(一)》

朱永新教授精心主编

中国教育思想录系列5册


编辑 | 陈凯


阅读原文 购买此书

大夏书系
从2003年成立至今,大夏书系已经出版了700多种图书,书脊上方的那一枚红色小印章陪伴多少教师从青涩走向成熟,愿教育路上,你我携手,追梦同行……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