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症ICU学习:我是如何治疗DIC的?

文摘   2024-12-09 06:53   美国  

概述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是一种继发于多种基础疾病的病理性全身凝血激活综合征,表现为凝血系统的全面失衡,其特点包括:

  1. 凝血激活:形成弥漫性纤维蛋白血栓,导致多器官功能障碍。

  2. 凝血因子与血小板消耗:引起严重出血倾向。

DIC始终是继发性疾病,而非独立的疾病实体,其基础病理为凝血激活、抗凝抑制、纤溶抑制三者之间的动态失衡。


DIC的病因与分类

DIC的发生常见于以下基础疾病:

1. 感染性病因

  • 细菌感染

    • 革兰阳性菌与阴性菌败血症。

    • 病理机制:细菌毒素(如脂多糖)通过激活单核细胞和内皮细胞诱导组织因子(TF)表达。

  • 病毒感染:如出血热和COVID-19。

  • 寄生虫感染:如恶性疟疾伴高寄生率。

2. 恶性肿瘤

  • 实体瘤:如转移性腺癌、胰腺癌。

  • 血液系统肿瘤

    •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显著伴发DIC。

    • 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AML-M5)。

3. 产科并发症

  • 胎盘早剥:胎盘组织因子进入母体循环。

  • 羊水栓塞:羊水成分激活凝血系统。

4. 创伤与器官损伤

  • 多发性创伤:组织因子释放。

  • 烧伤与脑损伤:脑组织的强促凝作用。

5. 血管异常

  • 巨大血管瘤(Kasabach-Merritt综合征)导致严重血小板消耗。

  • 主动脉瘤与血管畸形。

6. 免疫反应

  • 输血反应与热射病。


病理机制

DIC的核心机制为:

  1. 凝血激活:主要通过组织因子-因子VIIa途径启动。

  • 组织因子由单核细胞、内皮细胞或癌细胞表达。

  • 形成纤维蛋白,导致小血管纤维蛋白血栓形成。

  • 抗凝系统抑制

    • 蛋白C系统下调:炎症诱导内皮细胞调节功能障碍。

    • 抗凝血酶(AT)消耗增加。

  • 纤溶抑制

    • 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PAI-1)水平显著升高,抑制纤溶。

  • 炎症与凝血的相互作用

    • 炎性细胞因子(IL-1、IL-6、TNF-α)通过激活凝血,进一步加重DIC的进程。


    临床表现

    DIC的临床表现取决于凝血失衡的程度、出血和血栓形成的比例。

    1. 出血症状

    • 常见表现:皮肤瘀斑、牙龈出血、消化道出血、手术切口渗血。

    • 严重病例:颅内出血、消化道大出血。

    2. 血栓形成

    • 小血管血栓导致多器官功能障碍:

      • 肾脏:急性肾损伤。

      •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

      • 肝脏:肝功能衰竭。

      • :中风或意识障碍。

    3. 器官功能障碍

    • 器官受累的频率和严重程度因基础病因不同而异。

    • 感染性DIC:肾脏和肺最常受累。

    • 肿瘤相关DIC:血栓形成主导。


    实验室检查

    DIC的实验室特征是综合的,多数实验室指标需动态观察。

    检查变化提示
    血小板计数<100×10⁹/L,重症<50×10⁹/L血小板消耗性减少。
    凝血时间PT、aPTT延长凝血因子消耗。
    D-dimer明显升高(>5倍正常值)活跃的纤维蛋白溶解过程。
    纤维蛋白原降低,严重病例<1.0 g/L高消耗或纤溶亢进。
    外周血涂片可见碎红细胞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MAHA)。

    DIC诊断评分(ISTH标准):

    • 血小板计数、D-dimer、凝血时间、纤维蛋白原水平各赋分。

    • 总分≥5提示DIC。


    病例分析

    病例1:败血症相关DIC

    患者信息

    • 性别:男性;年龄:68岁。

    • 病史:左半结肠切除术后第3天,出现呼吸衰竭、低血压和发热。

    实验室结果

    • 血小板:98×10⁹/L。

    • 凝血酶原时间:17秒(延长)。

    • D-dimer:7.5 μg/mL(显著升高)。

    • 纤维蛋白原:3.5 g/L。

    诊断:DIC评分为5,符合诊断。

    治疗策略

    1. 治疗基础病因(广谱抗生素)。

    2. 血流动力学支持。

    3. 抗凝预防血栓形成(低分子肝素)。


    病例2:肝病相关凝血异常与DIC鉴别

    患者信息

    • 性别:女性;年龄:63岁。

    • 病史:长期酗酒,肝硬化失代偿。

    实验室结果

    • 血小板:88×10⁹/L(轻度降低)。

    • 凝血酶原时间:17秒。

    • D-dimer:1.0 μg/mL(轻度升高)。

    • 纤维蛋白原:2.1 g/L。

    诊断:肝病相关凝血异常(DIC评分=4,不符合DIC标准)。

    处理

    • 控制基础病因(如感染)。

    • 对症处理(补充白蛋白、维生素K等)。


    病例3:恶性肿瘤合并DIC

    患者信息

    • 性别:女性;年龄:48岁。

    • 病史: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伴持续鼻出血、瘀斑和牙龈出血。

    实验室结果

    • 血小板:56×10⁹/L。

    • PT:20秒(显著延长)。

    • D-dimer:10 μg/mL。

    • 纤维蛋白原:0.8 g/L(显著降低)。

    诊断:DIC合并显著高纤溶。

    治疗策略

    1. 支持治疗:血小板、纤维蛋白原和新鲜冰冻血浆输注。

    2. 特殊治疗:全反式维甲酸(ATRA)诱导缓解。


    治疗原则

    1. 基础病因治疗:如抗感染、解除胆管梗阻、化疗等。

    2. 支持治疗

    • 血小板低于50×10⁹/L或出血倾向时输注。

    • 血浆补充以纠正凝血因子缺乏。

    • 根据纤维蛋白原水平补充纤维蛋白原。

  • 抗凝治疗:仅用于显著血栓形成的患者,使用低分子肝素。

  • 实验性治疗:溶栓调节蛋白和抗凝血酶,效果尚待进一步验证。


  • 快速记忆口诀

    “三失衡、两表现:感染、肿瘤、产创伴,纤溶抑、凝血乱,血栓出血器官伤”

    原文链接:

    https://ashpublications.org/blood/article/131/8/845/104418/How-I-treat-disseminated-intravascular-coagulation


    刘松 中美肾内知识分享
    本公众号主要用于分享普通肾内, 肾移植内科和内科其他专业的诊疗知识和前沿进展。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