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云国:三百梯古道:南山中的又一道风景线(下篇)

文摘   2024-12-15 09:30   重庆  



三百梯古道:南山中的又一道风景线

(下篇)


文/潘云国


自从那名年轻尼姑突然失踪后,位于泉山垭的尼姑庙,从此香火清淡,门可罗雀,犹如一座荒庙,孤苦伶仃的耸立在山垭上。庙内的主持和尼姑们的过着度日如年生活,在凄惨中度过余生。


“三百梯”古道,还承载着黄桷古道的延伸功能,因有308步石梯步而得名。

这支由区作协各创委会成员组成的采风探秘队伍,顺着山垭往南下行,见古道两旁山峰悬崖对耸,参天古树遮荫蔽日,风光无限。


上千年以来、这条古道座落在两山石壁之间,经历了无数岁月洗礼,部份路段早己垮塌,唯有那些路上的石梯步,仍静静的见证着历史,企盼着有人出钱维修,再现昔日辉煌。


低头仔细一瞧,哎哟!路面上落叶叠叠,杂草丛生,藤蔓贴着石壁而悬,在微风中不停的摇来晃去,荒凉的路上难遇一名行人。


一块连着一块的青沙石板上,一个接一个的马蹄印时隐时现,犹如一条长蛇,盘旋在弯弯曲曲的古道上。旁边有一条小溪,有沟无水,何时断流?谁也说不清楚。同行采风探秘的作家们,纷纷掏出手机,拍照留影,作为永久纪念。


沿着古道继续下行,一个上100平方米的平坝又映入眼帘,左右两旁也有两个小山堡,犹如两扇铁门,时时刻刻保护着古道通行。小山堡上昔日修有两座碉堡,由当地民团常年派人持枪镇守。出入古道,无论马帮,挑夫、行人,必须接受检查。


这里也是出了名的鬼门关,因前无村后无店,在重庆解放前夕,由国民党内二警部队派兵把守,不知有多少行人商客,被无辜抓去当了壮丁,成为了炮灰。重庆解放后,泥筑碉堡在风雨中早己垮塌,仅存遗址和一段痛苦不堪的回忆。


跨过鬼门关,继续下行,紧靠石板路左边背壁上,不时凸现几个狭窄石阶,那是常年穿行在古道求生的背夫,不辞辛苦,千里迢迢,沉重的背着从云南,贵州等地采购的茶叶、药材、土特产品,随着驮运货物的马帮队前行,累了在这里喝水稍息,歇气打杵留下的痕迹。


举目前视,突然眼前一亮,一条宽大的河沟进入视野,河床上高耸着一座石桥。两岸满是茂密的慈竹林,风吹得竹叶“嗖嗖”不停的响。


这条河沟跟三百梯同名,这座石桥名“福寿桥” 。桥身长50米,高约30米,桥面宽5米。为大跨度单孔石拱桥。桥弧顶呈鸡蛋壳,雄伟壮观的屹立在河沟南北两岸,将天堑变成了通途,方便了来往商客行人,造福了一方群众。“福”字由此而来。


据说福寿桥修于清乾隆、嘉庆年间。修石桥的钱从何而来?说法有两种版本,有的说来自官方,有的说来自民间和马帮商贾。


大家都知道,和坤是清王朝的大贪官之一,民间传闻有“和绅倒台,肥了嘉庆”之说。自从嘉庆皇帝登基上台后,和坤倒霉了,万贯家财被查被抄充公,国库也一时肥得流油。


渝(川)黔茶马古道也由此摇身一变,由民道变成昔日川东对外交往的官道之一。修建三百梯古道和石桥的钱,当然应来自朝廷嘉庆帝的拨款。


另一种说法钱来自民间,因我国古代,生产力极端落后,修路架桥绝非一件轻易而举的小事,涉及面广,牵涉的事情多,没有上百万元难以修路架桥。没有钱怎么办?必须依靠南来北往的广大商贾、马帮、平民百姓,举全民之力、齐心协力筹资才建成的。


福寿桥经历了300余年的风风雨雨,犹如一名钢铁卫士,至今仍忠实履行便民通行的职责。


整座大桥,浑身上下完好如初,没有丝毫变形走样的痕迹。石桥的设计之佳,质量之好,充分说明了我国古代的建桥技术,已达到登峰造级境地。时光荏冉,日月如梭,三百年光荫弹指一挥间,现在重庆被誉为中国的桥都就不足为奇了。


那么“寿”字又是怎么一回事呢?在桥的上方半坡上、原有一座古老的茶园,园中栽满了茶树,有绿茶、红茶、白茶、黄茶、黑茶、乌龙茶等多个品种。远远望去绿油油一片,春天到了,沉睡了一个冬天的茶树,慢慢地睁开眼睛,从树梢冒出了一片叶底鲜红的嫩芽。


茶园的主人,是当地的一个寿星,姓李名长寿。虽年过100,仍红光满面,神采奕奕,走路如飞。从外貌上看,似一个五、六十岁的半百老人。


每年的清明节前,属采茶的季节,也是李寿星最忙的时刻,每天清晨,寿星背着背兜,踏着泥土芬香,用手轻轻的采下树梢那片嫩芽,精心配制成养生茶,每天清晨必喝一大杯。


据说这种茶,含有丰富的维生素,蛋白质、氨基酸、芽糖、矿物质微量等多种营养物质。对减肥养身,提神醒脑、缓解疲劳、预防疾病、延年益寿能发挥重要作用。爱喝茶的李长寿,足足活了108岁。于是当地有个秀才建议:将寿星的寿字作为桥名,故“福寿桥”由此而得名的。


随着三百步古道,继续往南前行,不会儿,一棵古老沧桑的黄桷树,高耸在路旁石壁上,繁枝密叶遮盖了整条古道,估计树龄高达300多年。


在其树下,有座小庙,坚硬的石壁刻有一尊观音菩萨,神龛两旁刻有“有求必应,善有善报”八个大字。殿前堆着燃烧过的香烛纸钱。仔细一瞄,观音菩萨原本慈祥的容貌,变成了似马脸般的,据说观音菩萨因文革中被人毁了容,是后人重新恢复的,恢复的结果走了样,弄成了三不像。


突然,原本高低不平的茶马古道,在这里也变得平坦宽敞了。漫游在路上,犹如在散步似的舒服开心。再前行100米左右,路边山沟中,一个用石头砌成的水井呈现在眼前。


水是生命之源。这个水井,被当地人贴上“马帮井”的标签,井深1.5米左右,宽1.2米左右,修得十分简陋。水质清沏透明,天然甘洌,多年来不知有多少马帮队、喝过此井涌出的泉水。


俗话说。老马识途,这话确实不假。常年奔波在古道上从事驮运的骡马帮,每队须精挑细选出一匹精悍的老马,在颈上系着一个铜铃,叮叮当当的响着在前边带路。


亲爱的朋友:说出来你可能不相信,马通人性,走在前边带队的那匹老马,经过长途跋涉,走到井边前会自觉的停下,仰头长嘶不已,它告诉帮主:我累了!我渴了!我要喝水了!马夫也心领神会,立即将井水用桶盛满,让一匹一匹的马喝够解渴后,然后马鞭展劲往空中一挥,“滴哒”声音震动山谷,马不停蹄的向老厂驿站奔去。


顺着平坦青沙石板路继续前行,疯长的杂草将路面占了半边,路变得越来越窄,不知不觉的进入了鹿角乡爱乐村地界内。


爱乐村,原来绿油油稻花飘香的梯田,短短十年间变成了一片连一片的荒田。4栋无人居往的干打垒石房,高耸在古道边,任凭风雨冲刷,日晒霜打,令人一言难尽。


爱乐村,地处两区交界处,承担着南岸长生镇和巴南鹿角乡的区划功能。低头往前仔瞧,哎哟!三百梯古道竟被一条新建的公路拦腰切断了。


然而,从这里距离鹿角场老街的原日本战俘营点,仅仅才走了一半的路程。


眼看时针已落在上午11点了,根据行程安排、在领队的带领下,参加采风探险的17名队员,被迫停止了前行的步伐。回头绕过了爱乐村,跨过了板栗榜,沿着山边那条新建的炒油公路,兴致勃勃踏上了回走的路程。


先后跨过了水花洞,绕过庆隆高尔夫球场,顺着泉山炮台山陡峭石梯坎支干道,往上不停的爬,汗水虽然湿透了衣裳,大家也再所不惜。


于下午1点钟,终于安全平安的返回了老厂古镇,人人的脸上都露出胜利笑容。





黄桷小屋
黄桷小屋是一个面向大众的公众平台,以发表原创文学作品为主,文字体裁不限,小说、散文、诗歌、评论、摄影……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