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少华:近水远山(连载10)

文摘   2024-12-16 05:01   重庆  



 近水远山 

(连载10)


文/魏少华


十九 留影


参观韶山有四处必去的打卡点: 一是照像留影;二是参观故居;三是毛主席纪念馆;四是排队领食物。首要的是先去排队照集体像,留下我们四人长征队在毛主席故居永恒的纪念。然后派两人排队去领食物;另两人去故居门前排队等候参观。为减少排队,凭介绍信可一次性领取早餐和中餐的食物。拿到食物后,大家合为一组参观毛主席故居和纪念馆,这样能节省时间。      


因全国各地去韶山的人太多,接待站规定为每人凭介绍信在韶山只提供一天的免费食宿。       


戴班长说,既然到了韶山,只得遵守这里的规定。但是到了当天中午,我们就从广播里知道了要求全国各地学生就地以最短的途径返回原籍的消息,回学校恢复上课。我们原打算徒步去井冈山,然后去瑞金的宏大计划全部化成了泡影。但庆幸的是赶到了韶山,此行最向往的目的地达到了,那些在韶山中途的同学们只能返程了,我们却成为了最大的幸运者!     


那天下午直到第二天早上,全国各地的学生如潮水般涌进韶山冲毛主席故居。这些人流都是得到返程的消息后,从就近的地方不吃不喝连夜赶过来的,都是怀着无限敬意,要一睹毛主席故居的风采。      


那天清晨,实际是半夜三点多钟,我们就互相叫醒起了床,去排队照像。令人惊奇的是,大棚里的过道上都睡满了人,从床上下来出门去,得小心选空隙落脚,避免踩踏在别人身上。当太阳爬出山峦,钻出云层,将它温暖明亮的光辉普照大地的时候,令我们大吃一惊: 漫山遍野到处都是和衣裹被的同学们,有的两人背靠背憨睡;有的三五人挤成一堆取暖,田埂上、地头边、垅沟里、树木下,一堆堆一片片都处都是人影,土黄色的大地一夜之间,变得花花绿绿五颜六色了。他们一个个都倦缩在隆冬的寒风里,我们却是从温暖的被窝里钻出来的呀!      


赶到照像点一看,已有数十人排起了长队,他们是没有得到住宿床位,睡在此地排队的,对他们明智的举动我们大感自愧不如。        


天亮了,可喜是晴天,习以为常的摄影师傅们,未吃早饭就决定开始工作,引来同学们的一片啧啧称赞。他们逐个先发一个信封,在信封上自己写下收信地址,照片按顺序编号,然后洗印寄出。      


照像也有规矩,工作人员先要给排在前面的讲要求: 站立姿势要立正,挺胸抬头,两脚分开不超过肩宽;不允许坐、蹲式和照背影;不能做其它不允许的动作,如骑马式、武打式等等。站立的人面朝东方,头微抬,不能嘻皮笑脸,不能做任何怪动作,不允许奇装异服出现,不抹口红、不打姻脂,表情庄重、严肃、略带微笑,内心充满敬仰感;将毛主席语录用右手端在腰侧,眼平视略仰,看前方;没带毛主席语录本的,可找工作人员借用照像。      


当然,我们四人都是随身携带毛主席语录和毛主席诗词的,一路走来都在阅读和背颂。有时走在路上还互相抽背,我们四人中数戴班长和张德礼背毛主席语录和诗词最用功也背得最多,凡是常用的重要的段落章节及所有出版的诗词,他们都倒背如流,而且张口就来。背毛主席语录及诗词、在当时是最时髦的阅读者,出现过许多能通背全本毛主席语录及诗词的学生,还有的能整本通背毛主席的著作。      


轮到我们照像时,己是半上午了,和熙的阳光照在身上暖洋洋的,内心充满了温馨和向往,起伏的山丘,墨绿的林带,与眼前庄重的房舍和层叠的田野,构成了一幅十分祥和的田园风光图:  韶山,我们终于来到了你身边;韶山,你给我们力量,给我们思想,就象阳光照耀禾苗的生长,就象春风吹绽花蕾的开放。


    二十 灯火如炬       


领食品的两人回来了,戴班长就给我们后面排队的人讲明情况,得到许可,领食品的两人就插入我们队列一起进故居参观。参观完故居,就边吃干粮边去“毛泽东同志纪念馆”前排队,争取闭馆前进去参观学习。         


那些单个的无法分身几处排队,也就根本无法在一天内完成四处打卡,他们就临时结伙分头排队办事。那时人们之间互信度高,见别人有难处,也乐意互相帮忙。     


踏入故居的门槛,有一种异样的亲切感,像是回到自家爷爷奶奶的老屋。一种普通农家的浓郁生活气息迎面扑来,各项家具用品都很简朴实用。工作人员解释说,房屋的土墙泥地灰瓦及绝大部分家具用品都是原物原件,土墙和盖瓦及少量用具损坏了的,都是按原样修复或复制的: 磨光了楞角的四方桌,斑驳的显露出木质本色的靠背木椅和长条凳,都保留了久用的痕迹,岁月在这些用具上雕凿了那段艰辛生活的历史。     


毛主席出生的那间房屋,明亮并不宽敞,简洁而又朴实,普通的架子床,平常的储柜、椅子、梳妆台。那些最基本的生活用品及农户家最常用的农具,都像是无声的讲解员,述说一家人在田地劳作和在院里生活的种种故事。         


毛泽东的出生,父母认为是上天的眷顾,异常珍惜,因在他出生前已有两个男孩先后夭折。为避免不测,母亲文氏,抱着襁褓中的毛泽东跪拜了一尊巨石为干爹,并为其取小名为”石三伢子”。石三伢子这个卑微得象一粒砂子、平凡得如一株小草的孩子,却在天地之间采纳大自然的灵气,吸民族文化之精华,曲折而坚毅地成长起来。有的时候,越是平凡的地方可能越会出现奇迹;越是简单的事物却越隐含深刻的道理。        


少年的毛泽东有一间自己的房间,一张比单人床略宽的床铺,一个长条型书桌,桌面下两个小抽屉,一张椅子,没有看到书架之类的大家具,有一个木箱,好像是又放衣服又放书籍的物件吧。      


书桌上放有一盏发黑的土陶桐油灯,当时没有煤油之类的奢侈品,照明用的是桐子油,灯台的把子被手磨擦得光滑锃亮。这盏灯,底座稳当,盛油的灯碗是铜质的,当时是将白色的灯草浸入桐油中,点燃如豆大的火苗用以照明。    母亲心疼毛泽东,看见儿子白天劳动后,晚上还在灯下专心读书,母亲就将灯油加得满满的,在灯碗里点燃两根灯草。但当母亲离开后,毛泽东就将灯草息灭一根,只用一根点燃的灯草看书。那时家里穷,自己眼睛好,节约一根灯草,相当节省一半的桐油。节俭过日子,成了幼年毛泽东律己的自觉修为。这种节俭的修为,伴随了毛主席的一生。      


后来,在井冈山茅坪的桐油灯下写《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时;再后来在延安杨家岭窑洞的油灯下写《论持久战》时,警卫员掌上灯来,都是点燃两根灯草或是三根灯草,但毛主席接着都是只用一根灯草照明,把其它点燃的灯草拨灭。他对警卫员说,我们要学会过穷日子,过苦日子;一根灯草如星火,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呢!我毛泽东只点燃一根灯草,照样可以打败那些点马灯点电灯的反动派。       


一盏灯的亮光在漆黑的夜晚点燃,恰如夜空中的那颗北斗星在闪耀。北斗星最先闪亮在空中,随即漆黑的夜空会喷耀出无数闪着亮光的群星。一盏灯点亮着一个人的思想,这个人的思想就像是大海里的灯塔、指引航船的方向;天空中的北斗星,它照亮的是一群人、一个团体、一支军队、一个政党的思想,它也会照亮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光辉前程!


(待读)


作者简介:魏少华,铁路退休职工,喜欢旅游和看书,好运动和涂鸦,也喜欢写几句顺口溜自娱。




黄桷小屋
黄桷小屋是一个面向大众的公众平台,以发表原创文学作品为主,文字体裁不限,小说、散文、诗歌、评论、摄影……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