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云:李庄的怀缅

文摘   2025-01-03 16:50   广东  


李庄的怀缅

文/随云

2019年9月,曾经访寻李庄,吃过 李庄白肉、喝过李庄白酒、感怀过“同大迁川”,感怀过梁思成林因,并写了一篇短文《李庄的感动》。

五年之后的小雪时节,我又一次来到李庄,一住就是四天。此行的目的,就是缅怀战乱时期为保护中华文脉而做出卓绝贡献却又被历史尘埃所湮没的罗南陔等一众李庄乡绅。

踏入李庄,时光仿佛倒流,那些古街老巷、祠堂宫庙和青青石板路,都在无声地诉说着往昔的峥嵘故事。弹丸之地的李庄,曾以它宽广的胸怀拥抱了流离失所的中华文化精英和莘莘学子,也以它的无可奈何见证了英雄末路的千古奇冤。在这片神奇土地的记忆深处,罗南陔等乡绅的身影,如同一座座不朽的丰碑,令人心生敬仰与怀缅。

在庄内一家极为普通而洁净的小院,我与罗南陔先贤的嫡孙罗亚新先生守着一壶清茶,屈膝相谈。两个多小时的真诚交流、可谓心灵相通,合鸣共情。

亚新先生是李庄小学的退休教师,我是从网上的一篇文章中得知其人的。所以,一到李庄,我便四处打探他的消息,欲求一面。我住宿的润林酒店的老板娘是个热心之人,她辗转几回,终于在11月27日傍晚将寻得的罗老师电话给了我。我当即拨通了罗老师的电话,他现居住在六七十公里外的长宁县儿子家中,已不常回李庄了。但听我诉说了原由,又得知我29日将回重庆,罗老师便毅然决定,明天就回来与我会面。如此的急人之忧、善解人意,令我感动不已。

次日清晨6点,罗老师的儿子从长宁驾车将父亲送回李庄,又急赶急返回去上班。8点15分,罗老师便风尘仆仆地来到润林酒店,亲自把我接往他家。罗老师谈李庄、谈“同大迁川”、谈爷爷罗南陔、谈其父母、谈家庭和工作,我只是静静地倾听,偶尔提问或插话。


李庄,本是川南一座宁静的古镇,却因为日本侵略者的肆虐,成为了众多文化精英的避难所。彼时,战火纷飞,华夏大地满目疮痍,同济大学、中央研究院、中国营造学社等学术机构辗转迁移、居无定所。1940年夏,时局危难,时任国民党李庄区党部书记的罗南陔、代理区长张官周、镇长杨君惠等绅士贤达,聚集在羊街8号罗南陔的家中,开会商讨如何接纳同济大学等文化学术机构的相关事宜。他们心怀大义,力排众议,由罗南陔亲自执笔,起草并发出“同大迁川,李庄欢迎,一切需要,地方供给”的16字电文。这一声呼唤,如暗夜中的明灯,为颠沛流离的学者和学子们照亮了前行的道路,也让李庄在中国现代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罗南陔,这位李庄乡绅的代表,以其非凡的远见与卓识,撑起了一方文化的晴空。他深知文化传承的重要性,在众人对迁来的文化机构心存疑虑时,他却看到了李庄与文化交融的契机。他积极奔走,协调各方资源,为学子们安排校舍,为学者们安排住所,让他们能在艰难的环境中继续读书,继续学术研究。他带头捐出祠堂和家宅,安置李济、梁思永等大师,却把大儿子赶到乡下居住。

罗南陔为何有如此的胸怀与胆识?据罗亚新老师介绍:

祖父罗南陔,自幼饱读诗书、习字绘画,在晚清的府试中获得过 “童生”资格。成人后,他广交朋友、仗义疏财,人称“小孟尝”。 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下,他探索救国救民之道,主张实业救国,带头集资兴办轰动一时的“期来农场”, 提倡科学种植生产。后来又创办了李庄第一家蚕桑纺织加工厂,为推动当地的民族工业做出了积极的贡献。罗南陔勤功书史,擅长书法金石,常邀约文朋诗友在自家创办的“植兰书屋”里吟诗唱和,切磋书画技艺。他与当时驻防川南的滇军旅长朱德将军交谊甚厚。一次来访,朱德在“植兰书屋”翻阅书籍时,忽闻窗外兰花馨香,顿感心旷神怡。罗南陔见状,即刻送上几盆,并说兰花养性养情养心,让您夫人养着吧!1922年10月,罗南陔得知朱德将要离开南溪去上海寻求革命真理,就亲手雕刻了两枚狮子头印章相赠。一枚刻“德字玉阶”(朱德字玉阶),一枚刻“仪陇朱氏藏书之印”。大革命时期,罗南陔竭力支持“国共合作”,其9个子女就有5人先后参加共产党。共产党组织经常在他家开展各种活动,凡来李庄的共产党人,几乎都住过羊街8号。他利用自己的身份,保护过的地下共产党员达百人以上。


应我的请求,罗亚新带我去了他的祖屋——羊街8号,我想瞻仰一下闪烁着“李庄之光”的这座大院。但我看到的却只有羊街7号和羊街9号,两号之间是一排院墙,院墙上开了几扇门窗,但都紧闭着。踮起脚尖向上看,依稀可见院内的一角飘檐。这就是发出石破天惊的欢迎同大迁川的16字电文的羊街8号?这就是曾经冠盖云集、名流荟萃的罗南陔府邸?我有些不解。罗亚新肯定地点了点头说“这房产土改时就被没收了,现在住有6户人家。”“为什么不申请有关部门发还?”我问。“很多年前就申请过,要我们交60万元去安置那6户人,我一个教书匠,哪有那么多钱啊?”罗亚新苦笑着回答。

我和罗老师边走边聊,穿过了羊街、席子巷,又沿着滨江路继续漫步。走过了曾经安置过中央博物馆筹备处和同济大学师生的张家祠、东岳庙、慧光寺、奎星阁等。驻足在长江之滨的李庄码头,我陷入久久的沉思。

1946年10月,“西渡”李庄的文化精英们,就要“东归”了。那一天,就是这个码头,彩旗招展、锣鼓喧天,罗南陔等乡绅率全庄居民倾巢出动,拱手相送。李庄的“绅”和中国的“士”,依依惜别。他们在李庄相交六年,风雨同舟,命运与共,实现了绅与士的完美结合,展示了优雅的“绅士风度”。然而,他们谁也没有料到,码头一别,竟成永诀。

新中国成立后,罗南陔等李庄乡绅,未能迎来属于他们的荣耀与辉煌。财富成了他们的罪恶,并遭到了无情的扫荡。

1950年底,梁思成、林徽因在李庄的房东张乔英被送进劳改营,并死在那儿,其房屋田地被瓜分一空。

当年力排众议、给中央研究院和同大以栖身之地的罗南陔、张官周、杨君惠三人,也被关押起来。

张官周、杨君惠二人被处决那一天,在原同济大学的运动场上召开了万人公审大会。大会原计划:由手持木棒的农民排成“水火巷”,押张、杨二人从巷中通过,两边乱棒齐下,先打得他们皮开肉绽,再行处决,然后点天灯,曝尸三天。许是天可见怜,现场突然风雨大作,大会只好将二人匆匆处决,草草散场。

十多天后,一颗子弹,从罗南陔后颈穿过,夺口而出,损毁两枚门牙,没留下任何血迹!是年罗南陔65岁。

罗南陔死时,家中财物已被洗劫一空,还是罗家的一个佃户将他给其爷爷准备的棺木,用来安葬了罗南陔。

呜呼哀哉,李庄的乡绅们!

然而,历史是公正的。当时间的尘埃落定,当真相逐渐浮出水面时,人们开始重新审视那段历史,开始怀念那些为抗战文化事业无私奉献的乡绅们。罗南陔、张官周等乡绅的名字,再次被提及,他们的故事也被万人传颂。

但此刻的怀念与敬仰,却已无法弥补他们曾经的苦难与牺牲。李庄的怀殇,不仅是对那段历史的追忆和反思,更是对那些无辜受害者的深深哀悼与祭奠!最后,请允许我抄录一段四川作家向以鲜先生的诗,作为本文的结束语吧!

你们用所有的爱

所有的信仰、所有的

土地,房屋,包括儿女

安放了祖国,战火中

一方宁静的书桌

安放了知识和良心

光荣辽阔的祖国啊

却最终没有你们的安身之地

没有你们的葬身之地

不朽的灵魂,随风而逝

连一粒骨灰瓮之沙

也沒有留下

2024.12.10.于重庆



黄桷小屋
黄桷小屋是一个面向大众的公众平台,以发表原创文学作品为主,文字体裁不限,小说、散文、诗歌、评论、摄影……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