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路者的丰碑
——从孙贻荪系列散文《回望第一路》谈起
文/老村
穿越时空的隧道,将历史积淀的星光发掘出来,是一起功德无量的事。
它是献给铁路,献给筑路人,献给新时代的一件珍贵而沉甸甸的礼物。这是铁路作家孙贻荪新近创作的,由中国铁道出版社出版的系列散文集《回望第一路》,给读者带来的一份惊喜。收到他馈赠的书后,我经过十天的阅读,受益非浅,感想如下。
成渝路,是新中国第一路。是在建国之初,百废待新,综合国力不强的境况下,由中国人独立自主,自己设计施工建造的,第一条由成都至重庆的铁路,自然有着许多传奇而动人心魄的故事值得抒书。年逾九十的老作家孙贻荪,是修筑成渝铁路的亲历者,参与者和见证者。他从军人,记者,劳动者的“三维视角”,向人们呈现了独家记忆。《回望第一路》这部书中的十七篇纪事系列散文,从不同角度,客观、真实而立体地记录了那段峥嵘岁月。
在文学中,意象是诗人或作家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孙老在文学作品的创作中,就很好的运用了这一文学修辞技法,并娴熟地展开得心应手的叙事。
圈内文友知晓,意象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者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它融合了创作者的主观情感和客观物象,通过这种结合,意象就表达了特定的情感和思想。而《回望第一路》的作家孙老,正是有机而巧妙地采用这个手法,把每一篇散文,都写得独具匠心,光鲜,血性,通透,让其深邃的思想,在字里行间熠熠生辉。
下面,我们不妨来欣赏文中的精彩片断——
“嘹亮的军号声如呼啸的剑,划破长空,山鸣谷应。一群生龙活虎的年轻军人,踏着军号余音,星光下奔向操场。这里,便是二野军政大学南温泉堤坎校区……”
寥寥几句,简洁明快,就令人回想到那个久远的年代。军号,山谷,星光,操场,校区等物象,栩栩如生,跃然纸上。作家孙老当年就是其中的一名年轻的,热血沸腾的军人,他对军政大学有着一般人不可比拟的特殊感情。正因此,他笔端下的风景融入了自己的思想感情,是常人难以描摹和企及的。这是《操场早点兵》一文中的开篇语。生动的场景白描,能使读者从中感受到,绿色军营龙腾虎跃的氛围。其诗化的语言表达,更是贴切到位。
结识孙老,自然有一段情缘。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我从祖国大西北某部戌边退伍,入职在襄渝铁路一个偏僻小站,就听说重庆铁路分局,乃至路局,铁道部,有一位知名作家,名叫孙贻荪。当时,他在自贡工务段中层干部岗位。一晃眼,几十载光阴流逝了。九十年代初,我经过基层站段多年的历练,被调到分局文联谋职后,与孙老师的接触就频繁起来。为了文化兴局,我曾好几次邀请他给管内爱好文学的青工们授课,旨在掖扶文学新人。我最早拜读到他的作品是散文集《风雨人生路》,其文化底蕴厚重,思想内涵丰富的一篇篇作品,对我后来的文学创作,带来了不小的借鉴作用。
孙老常说,人生就是一场戏,一场戏刚谢幕,就不知道下一场,自己该扮演那一个角色。这番话,充满哲思哲理,就跟他作品里恰到好处的议论一样,令人折服。他的人生,就经历了若干个角色的转换,而在每个角色上,都吃苦耐劳,乐于奉献,把写作当成一种别样的快乐生活方式。
铁路,对于孙老来说,就是一座富矿。铁路作家写铁路,这是铁路人的幸事和骄傲。他呕心沥血写过去修筑成渝路的人和事,天经地义,正中下怀。
文如其人,一个人格人品不好的人,难以成就精品力作。只有品德高尚,灵魂高洁与高洁的相遇,才能激起,才能飞溅出美丽的浪花。我与孙老的相识相知及多年的交往,逐步建立起了深厚的友谊和真挚感情。每次见面热烈而紧紧的拥抱,就能表明一切。他性格豁达开朗,平易近人,十分健谈而又不失沉稳,心态特别好。在孙老面前,我就是个小字辈,小学生。
正因为如此,孙老的作品,才极具亲和力,震撼力和艺术感染力。因都是他若干年的潜心创作和修为的积累,从心海里流淌出的时光歌谣。
从那时起,我就渐渐知晓,孙老是赫赫有名的作家、诗人,是修筑成渝路的元老,成渝路建成通车后,他又旋即转赴抗美援朝战场,跨过鸭绿江,任铁道兵战地记者,早年就有不少散文、诗歌作品频频见诸报刊,不同反响。
在生命的长河里,在生活辽阔的旷野上,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宿命,而每个生命驿站,都是一道靓丽的风景,一首酸甜苦辣的歌。孙贻荪军政大学毕业后,起初,被分配到成渝筑路军工总队第二团当见习参谋,见习期满,就被任命为正式参谋,整天围着团长、政委转,书写着自已的人生篇章。
且看他在题为《中渡街纪事》(上、中)一文里,尤其是在上章中的,一段感人至深的记叙:“……我在中渡街生活了一百五十二天,是我青春岁月里最难忘的一页。我犹如一块毛铁,在通红火炉里经受熔炼,在冰冷坚硬的铁砧上接受锤打,氧化掉不少杂质……。”在这短暂的时间里,他亲身感受到了酷热夏季“一张凉席”清凉,亲历了他到总部印刷厂,复印团部千份《军工报》返回途中“月夜历险”的遭遇,见证了困难年代筑路大军,“大战小墨蚊”,“打着火把出工”,一月能吃上一次苦蕌炒回锅肉,就像过年一样高兴。
在激情燃烧的年代,他正值豆蔻年华,不负光阴,奋笔疾书,用文学形象思维的方式,展开象想的翅膀,真实,客观而生动地记下了,困难年代修筑成筑路是多么的艰辛。然而,干部战士,民工们却不畏艰苦,奋力拼搏。所以,此书是在筑路大舞台上,镌刻筑路者创造崭新历史的,具有化时代意义的一座丰碑!
打开尘封的记忆,为了成渝路尽快建成通车运营,实现巴山蜀水人民行路不再“难于上青天”的百年梦想,筑路大军做出的巨大贡献可歌可泣,其英雄壮举及一个个撼天动地,感人肺腑的故事,永远值得世世代代传唱。七十年前,成渝路的兴建,不仅为沿线老百姓提供了便捷的出行,而且对成渝两地的经济腾飞,发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下面,我们再来看孙老在《迎接通车》中的一段生动而滚烫的文字——
“……铺轨工地像火焰山。这里是男人的世界,一个个都打着光胴胴,只在腰间上拴了根汗帕。身上的汗水像水帘洞的水珠不断往下飘洒,滴在钢轨上嗤的一声化成一缕青烟……”这段着墨不多,然而扣人心弦的描绘,把筑路人的铮铮铁骨,拳拳之心,无私奉献的精神,彰显得淋漓尽致。这就是孙老的创作风格,这就是他笔下挥汗如雨的鏖战场景。为了抓时间赶进度,届时通车典礼,他们不是争分,而是夺秒。以铺一根钢轨为例,抓轨、铺轨者们不断刷新记录,由原来规定的时间,先是缩短了三秒,后又缩短到四秒。这惊人的一幕,当时受到来现场视察工作的邓小平高度赞扬。真可谓是:只争朝夕。
如果不是孙老亲眼所见,他根本不会相信这是千真万确的事实。从这里,我们不难看出《回望第一路》这部书的文学价值,史料珍藏价值和审美价值。当下,中国已进入国泰民安的新时代,无论高铁网络如何遍及祖国大江南北,但是,人们都将不会忘记辉煌的历史,都将永远铭记新中国第一路——成渝路。这本书的厚重,也将与座落在甜城内江的“成渝铁路民工纪念碑”一样,永远闪耀着迷人的光芒!
弘扬主旋律,传递正能量,是新时代的呼唤,更是民族伟大复兴的迫切需要。眼下,我们要凝聚磅礴力量,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贡献智慧和力量。从这个角度上讲,孙老的这本书,就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此书,正是在这个当口诞生,无疑给不忘初心,踔力前行的人们提供精神滋养。
孙老一生中,作品颇丰。上世纪五十年代,出版过诗集《尖兵》,记实文学集《宝成路上》(陕西出版社)。后来这些年,他又在灵感敲门,饱蘸激情和心血,相继出版了《风雨人生路》《独坐黄昏》《回望岁月》《生命的年轮》《别样人生》等系列散文集。即使在时局动荡,风雨飘摇,厄运持续长达二十二年里,孙老也饱读诗书,不辍笔耕。即时有时候受大环境大气候所限,不敢动笔,但也在心底酝酿,积淀,渴望文学春天的来临。他信仰坚定,不辱使命,勇于担当,心甘情愿当人民的歌者。
只要读者稍加留意,定会发现,孙老的作品都与人生之路有关,就连书名,都几乎与回首当年难忘岁月有关,与铁路人有关。而虚无缥缈的世界,好像与他无一毛钱的关系。这就应证了,文学即人学。揭示人性,只有真情流露的作品,热情讴歌真善美,犀利抨击假恶丑,才能打动心灵,才能倍受编辑青睐,才能登上大雅殿堂。
《回望第一路》这册书,应该是扛鼎之作。它是一部非虚构之书。中国作协会员、四川作家协会副主席蒋蓝先生,在题为《孙贻荪的文学造像》的序中写道:“。贻荪师这部散文体的人生回忆录,着重描写了亲历成渝铁路的修筑全过程,见证了新中国第一路走来的峥嵘岁月……。”国铁集团作协会员、四川省作协会员,原《西南铁道报》常务副总编辑曾从技,对孙老的评价是:文本始终保持着孙老作品一以贯之的“孙氏”风格——以小见大的故事情节,倾注细腻充沛感情,而精巧美妙的细节描写,特别是诗化而幽默的语言,读起来朗朗上口,听起来抑扬顿挫……。
毋庸质疑,孙老的作品能疗愈心田,润泽心海。
此外,孙老的散文作品,除有诗化的韵律之美外,有的细节描述,还有小说的起伏跌宕的,险象环生的景物和心理描写。从而满足了不同层级读者的阅读兴趣和求知欲望。值此,我们不能不夸,孙老的散文创作炉火纯青,出神如画。如他在《中渡街纪事》一文里,就有这样一个细节:“……一排子弹从头顶呼啸而来。果然有埋伏,土匪发现了我。我急忙卧倒,把报纸护在身下,防备子弹击穿。就在这时,一阵更为激烈的枪声向土匪猛烈射去,土匪的枪声顿时哑了,再无动静……。”原来,这是团政委派警卫排长带战士到半道上接他。纪实散文写到这个份上,着实是一种境界,是一般作者所不能为之。这个经典细节,为散文增色不少,让人看后,直呼过瘾。
总之,这是一部值得阅读的好书。记忆的丰碑中,承载着一段悠悠历史的念歌!孙老在这部书的《后记》里写道:“不把这些往事和故人写出来,就愧对那段历史,愧对战友们的在天之灵……。”
最后,愿筑路者的丰碑高矗入云,镶嵌在人们的心间!
2024.12.21 初稿 2024.12.22 修改
作者简介:老村,真名丁友成,原某铁路企业文联主席,高级政工师,《重庆铁路文学》季刊杂志主编。现系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中国铁路集团作家协会会员,重庆市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重庆市散文学会副会长,重庆铁路地区作家协会主席。曾有报告文学集《情系一扇窗》,中短篇小说集《晴空下的缺憾》,散文集《生命之灯》,非虚构作品集《新时代,我们踔厉前行》和诗歌集《樱花魂》等九部书出版。另有若干作品散见于《红岩》《中国铁路文艺》《人民铁道》报,以及新华网,中国新闻网,中国诗歌网,重庆作家网等,并有多篇作品入选各种选本,偶有获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