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觉中国 图)
玩梗的限度到底在哪里?
本期话题
日前,古茗茶饮广东分公司在社交媒体发布一则视频,视频中,有员工手戴“杯托镣铐”,有员工挂着“我有罪”的纸牌,“罪名”包括“不放吸管罪”“不放坚果罪”“不放盖子罪”。很快,这则玩梗视频引发热议,不少网友对此感到不适,认为这已然超越了玩梗的尺度,是对员工的羞辱。对此,你如何看待?流量时代,玩梗的边界在哪里?
古茗翻车:品牌玩梗应有分寸
作者 | 莫诗琪
员工手戴“镣铐”、身挂“谢罪牌”,“不放吸管罪”“不放坚果罪”“不放盖子罪”数罪并罚,古茗以抽象的自嘲欲博取网友一笑,效果却不尽如人意。
古茗的翻车实则揭开了打工人难言的伤疤——职场关怀的缺失。
古茗企图借用玩梗,以员工犯错被判有罪的形式来展现服务的周到,进而讨好消费者,然而人们看到的却是员工的自我不被公司尊重。谁工作的时候不会犯错呢?许多人都有工作犯错被惩罚的经历,很容易与视频中的员工产生共鸣。员工犯错就要被如此苛责,甚至被视为犯罪,那恰恰说明公司对待员工毫无关怀,连尊严也可以被娱乐。此外,当下打工人越来越注重职场上的个性,不再是一味顺从的角色,而是能勇敢地表达,因此网友与员工站在同一阵营反抗,古茗则成为对立的一面。
流量时代,官方玩梗频频出圈,前有可口可乐公司上架“82年的雪碧”,后有UC浏览器官方回应“去UC上班”,品牌玩梗营销已经成为新的流量密码,其中也不乏猎奇吸睛的出格之作,例如,喜茶和杜蕾斯的联名文案就曾让品牌陷入低俗、打擦边球的争议。这不禁让我们深思,玩梗的限度到底在哪里?
玩梗的本质是一种娱乐,它的前提是让所有参与者都享受其中。幽默与冒犯之间往往只有一线之隔,稍有不慎,品牌就可能像古茗一样翻车。玩梗不应该建立在伤害的基础上。为了制造热点,一些品牌选择无底线地“消费”某些梗,忽略了内容的深度和对他人感受的考量,将玩梗的边界越推越远。
总而言之,玩梗有风险,营销需谨慎。玩梗出圈确实是品牌的一项营销策略,但玩梗也要适度,不是所有的网络热梗都能跟风。品牌要明白,品牌、员工、消费者不是对立的三者,玩梗出圈需要三者共同协作。每个热梗的背后都反映了一个群体的情绪,品牌需要员工支持,与消费者一起玩梗,而不是一味自嗨。玩梗要有分寸感,品牌应正确洞察热梗,了解其背后使消费者产生共鸣的情绪点,只有当消费者觉得自己被品牌尊重,在玩梗过程中释放情绪并构建身份认同时,才会真正理解并接受品牌。
下期话题
你有类似的习惯吗?在回消息时,喜欢穿插各种语气词,比如“好滴”“对滴”“好的呢”;喜欢用叠词,比如“嗯嗯”“好的好的”;甚至必须要用表情包或“~”结尾,才觉得表达恰到好处……有人认为,这种聊天方式是过度社交,甚至是一种“文字讨好症”;也有人认为,这是一种礼貌,能展现出自己的热情,避免给对方留下冷漠或敷衍的印象。你觉得这种聊天方式是过度讨好还是社交尺度内的礼貌?请以此为话题,大胆开麦,字数在800左右。
本次投稿时间截止至10月21日24点。
来稿请投vistawriting@163.com
投稿一经选中,将会刊登在《看天下》杂志上,同时被刊登的征文也会获得一笔相应的稿酬。
来投稿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