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下,进行深度工作的能力正变得越来越稀缺,与此同时,这种能力却变得越来越有价值。”
撰文 | 王嘉璐
编辑 | 沈佳音
《看天下》杂志原创出品
你可能经历过这样的一天:早晨一杯咖啡灌下去,满怀激情准备搞个大项目,但过不了几个小时,你已经开始盯着屏幕发呆,无目的地在若干个软件之间来回切换……我们假装自己在努力工作,实际上却处于一种低效甚至无效的循环中,陷入了自我消耗的怪圈,这实际上就是职业倦怠的经典表现。
职业倦怠这个概念最早由心理学家赫伯特·弗洛伊登伯格提出,描述的是个体在长期高压工作环境中,逐渐感受到的情感耗竭、人格解体和成就感降低的过程。
倦怠现象并非仅出现在打工人身上,越来越多的学生也陷入了学业倦怠。比如,为了备考,高中生经历了无数次的熬夜复习,最后发现自己对每天的学习感到厌倦,甚至开始逃避课堂,无法集中注意力。再比如,大学生在繁重的学业和社交生活之间挣扎,虽然努力参与各种活动,却总是感到心力交瘁,最终对学业产生抵触情绪,导致成绩下滑。
网上流传着一个关于韩国学生的传闻:一些韩国学生每天只睡4个小时,其他时间都用来学习。他们会一遍一遍地抄写课本,把所有的知识点用五颜六色的笔抄写在笔记本上,花费了很多时间来学习,感动了自己和父母,最后却效果不佳。尽管这一传闻不一定完全属实,却是“伪生产力”的最好例证。我们总是认为,越忙碌就意味着工作越有效率,越能取得成就。然而,实际上,忙碌并不总是与生产力成正比。
近期的一项研究表明,即使发表的论文数量和科研经费都在增加,但科学研究的突破性正在降低。与之相对的是,那些改变了人类历史进程的科学家却并不都是“高效”的。1896年的夏天,居里夫人正在尝试分离和描述一种新的元素,这项工作后来使得她获得了诺贝尔奖。然而,就在这一关键阶段,居里夫人和她的丈夫竟然在法国乡下度过了一个漫长的假期。他们爬山,参观石窟,在河里洗澡。
同样的,伽利略也不是一个现代意义上“高效”的人。早在1584年,他就已经在比萨大教堂用脉搏为摇摆的枝形吊灯计时。但直到1602年,他才开始进行后续的实验,这些实验最终使得他确定了钟摆运动规律。在这期间,他喜欢去朋友在帕多瓦附近的乡村别墅。一到那里,他就会在山上散步很久。
科学家的成功并不源于快速的产出,而是对工作的哲学思考和对生活节奏的把握。他们的例子提醒我们,真正的创造力需要时间、耐心和内心的宁静。
慢生产力:少即多
《慢生产力:不倦怠,成就绝世艺术》(Slow Productivity: The Lost Art of Accomplishment without Burnout)是卡尔·纽波特(Cal Newport)的最新作品。这本书延续了他对现代工作方式的思考,提出一种与当前“快节奏、随时在线”的工作文化相对的“慢生产力”理念。以较慢的速度一次性完成较少任务的人往往精神状态更好,有更多精力去实现目标。
为了实现这一点,他提出了三条原则:
➊ 做更少的事情
为什么人们对忙碌如此痴迷?纽波特认为,这是因为在农业或制造业中,生产力很容易衡量,你可以看到具体的产出,比如收获了多少农作物或生产了多少汽车。然而,在知识工作或学习中,衡量成果变得困难。于是,大家便倾向于通过可见的活动,比如不断忙碌的表象,来证明自己的努力程度。
当这种“表演式的忙碌”扩展到学生生活中,问题就更加突出。学生可能并不愿意花费大量的时间去攻克难题,而是宁愿把这些时间花费在自己已经掌握的简单题目上或者抄写错题。一天下来,他们能够写完大量的题目,看上去颇有成就,但实际成效甚微。
纽波特建议,可以选择一次做更少的事情,不要假装自己有无限的时间和能力。在每天学习或工作开始之前,尝试对自己的专注时间进行估计,挑选出重要的任务并且优先完成,而不是先去做那些容易完成的任务。
➋ 以自然的节奏工作和学习
回顾人类的演变过程,自然节奏决定了我们的生活:下雨时休息,狩猎时节省体力,收获的季节忙碌,而冬天则相对轻松。随着工业革命的到来,我们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工厂开始追求高产,工作时间延长,轮班制应运而生。现在,无论季节如何,人们每天都在拼命工作和学习,这与人类进化历程完全不符。“我们需要摆脱这种隐形工厂模式,在知识工作方式中引入更多的变化和灵活性。”
试着让工作和学习的过程沿着一条可持续的时间线展开,保持灵活的强度,在适合自己的环境中进行。避免那种报复性学习或工作的心态,既不要完全放松,也不要过于紧绷。工作量常常超出我们的预期,任务所需的时间往往比我们想象的要长。简单的解决办法就是适当延长时间表。在考虑某项任务需要多长时间时,不妨在心中增加50%到100%的时间。
➌ 专注于质量
历史上,许多伟大的知识工作者花费了大量时间去打磨自己的作品。物理学家牛顿在创作《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时,几乎倾尽了成年后的所有精 力。
专注于质量意味着在追求卓越的过程中,有时需要放弃短期机会。这不仅能提高你的成果质量,还能在长期中带来更多的自由。一个软件开发团队在开发新功能时,可能会面临短期内无法快速上线的压力。但如果团队选择专注于质量,花更多时间进行测试和优化,尽管短期内无法快速发布,但最终推出的功能将更加稳定且用户体验更好。这样,团队不仅能建立良好的声誉,还能减少后续的维护成本。
寻找仪式感:
如何建立深度工作的习惯?
慢生产力,意味着专注于长线任务,进行深度工作。所谓的深度工作是指在不受干扰的专注状态下进行专业活动,它将你的认知能力推向极限。
正如纽波特所说,“在当下,进行深度工作的能力正变得越来越稀缺,与此同时,这种能力却变得越来越有价值”。
Vista文曲星的幸福杂货铺
要想建立深度工作的习惯,我们需要建立一些仪式感。
➊地点:选择一个没有干扰、有利于长时间集中注意力的空间。如果没有这样的地点,可以选择降噪耳机,它可以在你工作时隔绝外界噪声,并提醒你的大脑是时候集中注意力了。尽量与你的环境保持一致,熟悉的环境会让你更快地进入深度工作模式。
➋持续时间:在开始深度工作之前,请确定你将投入多少时间来完成即将到来的任务,这个时间必须是精确的。从短时间开始,最少15分钟,然后逐渐延长时间。
➌结构:为自己设定结构,定义深度工作模式。例如,你的手机是关机还是开机?你会允许自己上网吗?你能走到厨房去吃点零食吗?你如何衡量一次工作的成功(即阅读的页数、编码的行数、写的字数)?无论你的规则是什么,都要明确规定,并在深度工作期间遵守。
➍要求:经过几次专注工作后,你会慢慢了解你进入深度工作所需要的条件。这可能包括特定类型的音乐、喜欢的饮料或特定软件的访问权限。在深度工作之前,请务必准备好所需的一切。
有时,我们觉得日复一日的深度工作不足以实现我们努力实现的目标。在这种情况下,纽波特建议采取“大动作”——通过彻底改变你的正常环境,再加上大量的精力或金钱的投入,所有这些都致力于支持深度工作任务,你就会提高这项任务的感知重要性。
例如,如果你正在从事一个重要的项目,但觉得办公室环境限制了你,可以主动向经理请假,让你在家工作一整周来完成这个项目。
比尔·盖茨著名的“思考周”不失为“大动作”的经典例子,他每年两次独自在自己的小屋里度过两周时间,阅读和思考微软的未 来。
做出这种“大动作”可以让你利用新奇事物的力量,从而比平时完成更多的事情。通过改变你的日常习惯,让你的大脑意识到任务的重要性,你将更容易获得深度工作的能力。
试一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