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孩子身高,父母上演“现代版的拔苗助长”

文摘   2024-10-21 20:30   北京  

一种新的“四好青年”标准开始流传:“学习不用鸡、牙齿不正畸、换季不过敏、长个儿不打针”。


撰文 |  杨恕

《看天下》杂志原创出品 

演员邓莎现在后悔死了。不过是在儿子的菜里下了点药,竟然上了热搜,还引来各路专家, 他们或善意提醒,或严肃批评,总结起来潜台词就一句话:你错了,大错特错。


风波由9月初的一则视频引发。“大家都知道,我为了大麟子(其儿子)的身高问题煞费苦心,药也吃了,菜也做了,就差打针了。”邓莎说,自己不敢让他打针,只能继续研究食谱。


于是,那天在镜头下,她给儿子再添一道“长高菜”,蒸的“排骨山药”。排骨她特意买的是脊椎位置,“含钙量更高”;山药则是铁棍山药,“补肾”。最后,她打开一颗所谓的增高胶囊,撒了进去。


就是这颗胶囊,让专家们坐不住了。“有直接促长作用的口服增高药目前是不存在的……有一些厂家打着‘增高药’的幌子,实际上是添加了违禁药物,短期内有促增高效果,但也会过早促进骨骺线闭合,影响成年终身高,甚至出现其他副作用。”儿科专家、浙江省中山医院党委书记马慧娟在接受“潮新闻”采访时说。


有网友更是吐槽她这是“现代版的拔苗助长”。


“这下好了,都知道他ai(矮)了。”邓莎无奈发了条微博。在回复网友留言“为啥不让他锻炼增高而是选吃药这种有副作用的捷径”时,她说道:“当然什么方法都要用。”


这位女演员的焦虑,并不罕见。在中国很多家庭中,“身高焦虑”普遍存在,而且,除了吃药,测骨龄、断骨增高、打生长激素针……青少年及其父母们,什么方法都在用。以至于一种新的“四好青年”标准开始流传:“学习不用鸡、牙齿不正畸、换季不过敏、长个儿不打针。”

疯狂追求增高

全国的内分泌科里,挤满了为身高而焦虑的家长和孩子。在北京,首都儿科研究所内分泌科,平均每天接诊40余名前来咨询“增高针”的家长。在武汉,协和医院儿童内分泌科医生林鸣,从3年前就一周工作6天,每天至少接诊50人,一半是为孩子身高焦虑的家长。


2024年3月13日,石家庄,新乐市医院体检中心,一名高三学生正在体检。(@视觉中国 图)

打开社交软件,搜索“增高”,关于身高的焦虑与五花八门的增高术扑面而来。父母们记录着孩子每一阶段的身高变化,并与标准发育曲线图进行比较。评论区则分享着各种各样的疗法,有人推荐营养加运动,有人觉得服用钙片和某种氨基酸是标配,打“增高针”更是成了增高界的“时尚单品”。


家长们在经验分享帖中晒出密密麻麻的针剂和针头,比较着自家孩子打针之后的“追高”成绩。“优绩”的孩子增高效果可达10厘米。也有家长称,打了一段时间之后,发现孩子身高增长的速度慢了下来,于是在“放弃还是坚持”上,又形成了新一波的焦虑。


所谓“增高针”,一般指的是生长激素针剂。


生长激素是由下丘脑垂体分泌的一种蛋白质,主要作用是刺激骺板软骨细胞的分裂与增殖。骺板又叫生长板,位于长骨两端。经生长激素刺激增殖的软骨细胞再经钙化形成硬骨,骨头变粗变长,从而实现身高增长。


生长激素针剂价格不菲,且孩子的体重越大,花费越高。在经验帖中,有家长自述为了让孩子长个儿,打生长激素针甚至持续了七八年,花费了数十万元。


目前,尚未有研究表明注射生长激素会带来哪些直接副作用,但不少医生认为,滥用生长激素可能会引起使用者内分泌紊乱、骨质疏松等症状。


除了打“增高针”,“断骨增高术”也在偷偷进行着。据媒体报道,这项早在2006年就被国家明令禁止的手术,至今还被一些机构使用。他们使用“土耳其技术”“越南骨延长技术”等话术对该手术进行包装,利用社交平台传播,吸引年轻人及其家庭落入陷阱。

向着“更高”而去

在医生看来,一个人能长多高,最重要的影响因素是基因。基因以外,睡眠、运动量和营养的均衡程度,都对生长激素分泌起到一定作用。


地域和人种,也是影响身高的一个因素。湖北省孝感市第一人民医院骨科副主任医师王林在文章中写道,以中国为例,北方纬度较高,阳光较强,紫外线辐射较大,而紫外线能促进并诱发骨骼生长发育。


据世界卫生组织儿童卫生合作中心主任戴耀华介绍,人类的身高总体还是趋于正态分布,特别高和特别矮的都不常见,真正缺少生长激素的青少年并没那么多。


事实上,随着营养水平和营养意识的逐渐提高,中国人的身高本就是普遍增长的。据《健康报》报道,2020年《柳叶刀》的一项研究表明,中国青少年平均身高已经成为东亚第一,男、女身高增速更是分别位居世界第一和第三。


《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的数据也显示,2020年,中国18~44岁男性和女性的平均身高分别为169.7厘米和158厘米,与2015年相比分别增加1.2厘米和0.8厘米。


2021年8月18日,兰州大学第二医院儿童保健科医生,为学生进行生长发育评估和指导。(@视觉中国 图)

只是,身高焦虑并未随着数据的增加而减少。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发布的《2024儿童身高现状报告》中提及,在16~17岁这个阶段,近8成家长表示,孩子的身高低于父母的预期。


甚至,对身高的执着追求,在一些“奇怪”领域也得到映照。在流行的霸总小说中,男主身高正在以夸张的速度增加。有网文小说作者介绍道:“以前的言情小说,霸总身高差不多是1.83米,现在都奔着1.9米以上去了。”


对于社交媒体上的相关讨论,戴耀华觉得这是在贩卖焦虑,只要孩子不缺乏生长激素,他们总归是会长高的。“有个家长来找我,女儿15岁,身高不到1.6米,想要打生长激素。”戴耀华劝住了这个家长,说等她长大了,买双高跟鞋,至少能增加5厘米。这当然是玩笑话。她解释道:“家长没必要因为孩子比别人低一点点就焦虑。选拔航天员身高要求都没超过1.75米,也没说非招1.8米、1.9米的。”

新闻知识卡

人类身高一直在不断增加。在过去150年中,平均身高增长最为突出的国家是荷兰。如今,成年荷兰男性平均身高约为1.84米,女性为1.70米,比19世纪中叶的同龄人高出19厘米。


据牛津大学内分泌学专家约翰·沃斯(John Wass)的研究,人类身高上限约为9英尺(约合2.74米)。但在那样的高度,一个人能活上几个月都算得上奇迹。


来自不同国家不同年代的数据表明,超过一定标准后,身高和寿命之间存在反比关系。亦有研究指出身高越高,患癌风险越大。比如,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在其研究样本中,身高最高的人患结直肠癌风险比最矮的人高24%。在排除人口统计学、社会经济、行为和其他已知风险因素后,身高每增加10厘米,患结直肠癌风险就会增加14%。


身高增长过度,对地球也并不是好事。一个常见的段子是,个子越高越费布。这的确是现实。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官网刊登的科普文章中提到,一个人的身高每增加5厘米,身体表面积就会增加10%,体重会增加16%。所以,即使人口不增加,光是身高增长,就要增加10%的衣服和16%的食物供应。如果人的双脚增大1/3,美国光是每年制作的皮鞋,就要多用掉1万平方公里的皮革(基于2004年美国人口数据)。同时,身高增长也会给公共设施带来冲击和负担。比如,火车、飞机、公共汽车、公共厕所等场所的高度和座位、百货商场大楼的层高、宾馆走廊和房间的高度、电梯规格、居民房屋、桌椅、沙发、被褥、床单、衣服尺寸等等,都可能面临调整压力。


那么,人类是否存在理想身高呢?


来自郑州大学、深圳大学等机构的科研人员进行的一项最新联合研究发现,从死亡风险角度看,男性最佳身高是1.74米,女性是1.58米。


多年前,一些外国未来学家提出,为了确保之后地球资源能够得到合理使用,人类将不得不通过基因重组技术,把整体身高降低到1.35~1.5米。


当然,关于身高与健康的研究还在持续。但在科学界,一个普遍共识是,一味追求个子高,并不一定是好事。






你怎么看?↓↓↓

看天下实验室
人生是一场独一无二的实验 | 《看天下》杂志原创出品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