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文旅下沉、反向旅游的趋势愈加明显,汕头这个“小透明”也摇身一变成为全国榜上有名的网红城市。
汕头能够成为网红城市,本质上就是升级打怪,但人红是非多。
前两天我们发了一篇文章《汕头文旅,又开窍了?》,引发很多同学的吐槽,其中有两条让我记忆犹新:
看来大家被汕头的公共设施折磨久矣~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汕头公共设施这个话题。
汕头,好上头
说到汕头,想必许多胶己人冒出的第一个念头就是⌈堵⌋。
没有体会过汕头堵车的人生是不完整的,高峰期的新光几乎是全线标红,几乎没有哪段是不堵的,最近还碰上雨季,天天堵车迟到,我们编辑部都开始哭喊年终奖要没了。
尤其是碰上一些检修的道路,多行变单行、非机动车与机动车共道而行,大拥堵便成必然事件。
还有老城区道路狭窄,红绿灯多密集等历史遗留,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以汕头热门景点小公园为例,两个红绿灯之间只相隔了200米左右,等完一个没走两步又来一个,很难不堵。
那如果我们换成公交呢?打开小红书就可以看到不少关于汕头公交的吐槽帖。
对于城市来说,过多游客的涌入首先冲击到的便是城市的公共基础设施的运行能力。
一旦网红城市的运行能力过载,就会暴露基础设施的不完善、管理体系不科学、本地居民受到打扰等问题,除此之外,也从某种程度助长了各种“天价”消费的滋生。
这样的伤害是不可逆转的,“花钱买罪受”的旅游,让来的人体验不佳,自然差评如潮,难逃昙花一现的命运。
不可否认,假期“集中式”出游,在满足人民群众休假需要、刺激消费、扩大内需、促进假日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但网红能否长红,也非常考验一座城市的能力。
网红城市
怎么做才能长久嘛?
重庆的“热情豪爽”,成都悠然品茗的闲适生活,西安厚朴的古城情怀,长沙则是新的“美食天堂”……
其实大家都很清楚,现在的城市旅游正被网红主导。
汕头凭借“生腌美食+海边城市”这两个被网红带火的话题,也是成功出圈。
汕头凭借“网红标签”,真的能长期爆火吗?
各大网红、明星来汕头打卡
成也网红,败也网红。
城市旅游的兴衰,藏在了“网红标签”的兴衰中,既残忍又真实。
如今我们再回望,曾经火爆一时的摔碗酒、李子坝打卡,都已经没有了新鲜感,如何保持城市旅游更长远的吸引力,考验着城市管理者。
西安永兴坊火爆全网的摔碗酒
而汕头在流量爆火的期间,却忙于收割的商业化行径,景点都是那些浮躁的“网红产品”“网红餐饮”。
不少网友表示,满街的鸭屎香柠檬茶、普宁豆干、甘草水果......缺乏内涵、粗制滥造、简单复制,完全没有所谓的“初心”。
在点评平台上不少游客表示,走红后的汕头开始乱收费,价格虚高但口味不佳的食物。
因网络走红,也会因网络跌下。
汕头的文旅究竟要如何能守住流量,让城市一直红下去?
这其实是对城市发展综合实力的考验。
不仅考验汕头政府的管理和规划能力,也考验着城市的旅游产品供给度,能否提供给游客最好的体验,能否不断刺激游客进行消费。
汕头政府并非是袖手旁观者。
节点前后各种英歌舞、潮剧、锣鼓乐等特色文艺演出,快速建设镇邦美食街、体育场馆......
在文化输出这方面,政府的脚步确实是没有停工。
但是想要一直红下去,我觉得有几个方面需要提高。
目前汕头在土地、房价以及劳动力成本等营商环境方面是有优势的,但汕头的文化挖掘得并不够,文化不仅需要多年的积累才能更有吸引力,同时还需要不断创新、创意。
仅依附于小公园、南澳岛、市中心几条美食街做的文旅文章,新鲜过后终究会让人疲倦。
汕头有海岸线、民国风情、非遗文化、东海岸拓展,像新晋的风筝节、音乐会等活动,资源是丰富的,但文旅定位却又是模糊的。
两潮、澄海如何融入“汕头旅游”这一命题,汕头又如何整合“潮汕旅游”这一概念,这也许决定了汕头文旅未来的空间和质量。
除了要有新创意外,怎么在文旅中导入地方特色产业,是另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比如增加产业体验,如建设玩具、纺织产业博等等,或者乡村融合,或者展旅结合,专业会展叠加特色旅游路线服务。
当然,要想一直红下去,关键是汕头是否具备经济增长的动力。
只有经济增长才能实现从 “吸引人” 到 “留住人” 的跨越,才留住了网红城市的流量。
最简单的,不仅要让新人接受服务、留下印象、还想再来,还要让新人觉得这里可以住下来、能够赚到钱、适合干一番。
客流能赚钱,人才才最值钱。
—
我看过一位城市主政者曾这样感慨:
“如果我们错过一个时期,整个城市发展将错过一个时代。”
回到最开始问题,你们觉得:汕头真的能长期爆火吗?
【阅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