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这两天,北方已经降温到零下,南方也都在十度左右了,天气一冷,寒邪易入侵;而天冷开暖气,屋子里温度高,很多人又喜欢吃冰凉的水果,易致阳气损伤、湿气加重。
这对本身就阳气不足的人可太难熬了:
*寒湿在头面部,会感觉头晕目眩、头痛、记忆减退;
*寒湿在心胸部,会出现胸闷胸痛、心悸心慌、呼吸不畅等症状;
*寒湿在脾胃,容易有腹胀、腹泻、腹痛的问题;
*寒湿在骨,会有关节炎、颈椎病、腰痛等不适
…………
因此,冬季尤其要注意避免寒湿在体内聚集。
这4种易“拔阳生湿”的食物
要少吃
入冬后,首先要管住嘴,一些容易损脾胃、拔阳气、生寒湿的食物应该少吃:
是不是很意外?红枣不是补血养生佳品吗?怎么又不推荐吃了呢?
红枣养血补气是真,但它味道比较甜腻,且性偏滞,里面水分比较少,吃太多会影响脾胃运化功能,容易生痰生湿;再加上红枣有内收之势,更容易把邪气闭留在体内。
尤其是对于本身脾虚湿重的人而言,吃红枣反而会加重消化不良、长痘、水肿、牙龈肿痛、便秘等症状。
实在喜欢吃红枣的,可以搭配着生姜煮成姜枣茶,生姜味辛,辛甘化阳,辛温也能发散湿邪,且喝汤不吃枣。这样既保留了红枣补气血的优点,还能避免滋腻助痰湿的弊端。
柿子性甘寒,对脾胃虚寒、体弱多病、外感风寒的人群来说,并不适合吃,反而可能导致中阳大伤,出现腹痛、腹泻等不适。
另外,柿子的含糖量还是比较高的,约18%左右,吃多了容易腻脾碍胃,影响水液代谢,就会生痰湿、损伤气机。
其实不管这个水果性味如何,基本上的食用方式都是生吃,我们的脾胃就需要消耗更多的阳气去温化它,运化它。因此,更建议冬天热着吃水果,如之前推荐过的苹果煮水、蒸香蕉、烤橘子等。
夏天绿豆是个宝,其性寒,入心、胃经,能清热解暑、生津止渴、利尿消肿、健胃除烦。
但天气变冷后,若继续吃绿豆,对于脾胃虚寒、寒湿体质的人来说就是雪上加霜!冬天更适合吃红豆~
这个时候,螃蟹还没下市,很多人会抱着“错过等一年”的心态,抓紧时间大快朵颐。
但螃蟹是大寒之物,大量食用,会损伤脾胃和阳气,本身寒湿重的人,吃了螃蟹就易腹泻、大便不成型,甚至开始过敏。
即便是普通人,吃螃蟹也要注意适量,每次1个足矣,也要注意平衡性味,比如佐料里面放一些姜末,还可以搭配黄酒来化解一些螃蟹的寒性。
冬季养阳“三部曲”,
寒湿没、身体壮
阳气足则百病消!因此冬季最好的养生就是保护阳气、去除湿寒、减少消耗~那具体该怎么做呢?
这里的“祛湿蔬菜”就是芥菜——从中医的角度看,芥菜从根到叶子,再到种子,都有很好的辛温散湿,祛风湿效果。
另外,芥菜的膳食纤维含量比芹菜高,钙含量比牛奶高,维生素C含量也能媲美柑橘类水果!且《本草纲目》中记载芥菜:“通肺豁痰,利隔开胃。”
利肺化痰、健胃消食、保护心脑血管,三管齐下,怎么能不让人心动?
做法:
①青萝卜丝和芥菜丝加盐杀水,攥干水分后洗干净,放入鸡蛋、面粉、虾泥,用盐、白胡椒、香油、生抽调味,搅拌均匀。
②锅中热油煎白芷,变黄捞出,下入小饼,两面各2分钟,小火煎熟,按压后回弹即可出锅。
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记载:“寒气升,泡脚驱寒,消百病”。
热水泡脚能疏通经络、增温祛寒、养护阳气;还能促进血液循环,加快人体新陈代谢,增强人体的抵抗能力。
组成:黄芪、桂枝、川芎各20克艾叶、当归、红花、荆芥、独活、桑寄生各15克徐长卿、鸡血藤、川牛膝、木瓜、干姜各10克。
用法:将中药粗末装入纱袋,置入砂锅(或不锈钢锅)加水浸泡,煎取药浴液(煮沸后再小火煎煮10分钟左右),倒入药浴盆内,温热适当,药浴肢体。
注意:泡脚时,水温最好不要超过40℃,时间控制在20分钟左右,以身体微微出汗为宜。
针对湿邪、寒邪导致的脾胃不适,还可以用穴位按摩缓解:
位置:肚脐下1.5寸,按下去会有酸胀感。具有温中、行气、扶阳的作用。
方法:双手重叠,用掌心顺时针按摩5分钟,逆时针按摩5分钟。不能饱腹时按,最好是饭后洗完澡再按。
位置:横平脐中,旁开两寸,左右各一个。具有调理胃肠、理气消滞、清利湿热的好处。
方法:按摩天枢穴也是用掌心按摩顺时针5分钟,逆时针5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