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郎的东山再起,大众的文化复仇

财富   2024-09-30 14:14   四川  

小圈子文化VS大众文化。

01

主流文化圈有一个非常恶劣的传统,那就是对圈外的“通俗作者”的排斥与贬低。

比如晏殊、苏轼这些文坛大佬,就非常瞧不起柳永写的那些谈情说爱的歌词(宋词即歌词)。

据说柳永当年去拜会晏殊,场面是这样的:

晏殊:你也写歌词吗?

柳永:我和您一样,也写。

晏殊:我可不写什么“彩线慵拈伴伊坐”。

柳永的意思是,我跟您一样,都以写歌词闻名;晏殊的意思是,你算什么东西,也配和我齐名。

苏轼也瞧不起柳永,他揶揄自己的弟子秦观说,你的歌词“销魂当此际”,怎么透着一股柳永的味道?

这就像我们今天调侃一个作家:你的文章,怎么有一股郭敬明的味儿?

秦观当然避之不及,说“某虽无学,亦不如是。”我就算再没有学问,也不至于下贱到和柳永同一风格。

后来的李清照写《词论》评论北宋的歌词名家,对柳永的评价是最低的,“词尘低下”。也就说,太Low了。其他人是技术问题,比如李清照认为欧阳修、苏轼等人写的歌词音乐性不足,唱起来效果不好。柳永则是格调问题,太低俗。

这就是主流文坛对柳永的态度,几乎是全面的贬低、抹杀。虽然柳永的歌词也启发了他们,虽然柳永歌词的传唱度,比他们都高。凡有井水处,即能歌柳词。

柳永从来没有说过文坛大佬们一句坏话,为什么却被如此鄙视呢?

这并不是柳永的错,而是任何一个通俗作者,都是主流文坛、正统文人所鄙视的对象。

元代的戏剧和散曲,在今天被称为经典文学,在当时的正统文人看来,就是很Low的东西,是下里巴人玩的那套不入流的娱乐文化。

金庸、琼瑶的小说,邓丽君的流行歌曲,在今天被称为经典,在八十年代,却被主流的专家学者们批判为毒害青少年的精神鸦片。

专家学者们提起余秋雨畅销大江南北的《文化苦旅》时,会引用一个恶毒的段子:“警察扫黄时从小姐的皮包里搜出了一本《文化苦旅》”。潜台词是:读余秋雨的,都是些什么人。

理解了这一点,才能理解刀郎当年被打压的命运,其实是一种必然。

从柳永到刀郎,从金庸、琼瑶到汪国真、席慕容,任何一个圈外的通俗作者,都注定了被主流圈子所排斥、贬低的命运。

02

那么,被主流圈子刻意打压的柳永们,为什么可以成为大师呢?

那些被专家学者们所鄙视的“庸俗作品”,为什么又会成为经典呢?

这背后,其实就是粉丝的力量,市场的力量。

话语权并不只是垄断在一小撮砖家权威手里,话语权同样掌握在无数消费者手里。只要一个作者流行的时间足够久,他就有足够的机会翻盘。

批判金庸的砖家们为什么逐渐闭嘴了?因为读金庸的一代人长大了,两代人都长大了。这两代人中会涌现出大量新的专家权威和意见领袖,去为金庸正名,去证明金庸小说其实是很伟大很深刻。

电子游戏曾经也被视为“精神鸦片”,对它的妖魔化为什么越来越少了?因为玩游戏的一代人长大了,他们成为了社会主流。等不玩游戏的那一代老人逐渐烟消云散,无数曾经的电子游戏,就会成为经典文化的一部分。

一部作品是不是经典,一个作者是不是大师,并不仅仅是由专家权威小圈子(像颁发诺奖那样)决定的,有时候,也是由市场和消费者决定的。

在一个自由开放的时代,一个创作者并不是必须加入各种协会和小圈子,才有机会出头。对于那种互相吹捧、一致排外的小圈子文化,韩寒就不屑一顾地说:“文坛算个屁”“什么圈都是花圈,什么坛都是祭坛”。

韩寒的底气,来自市场经济。如果在一个非市场时代,他会因为这番话被直接取消作家资格,全面封杀。

03

“心流”之父米哈里写过一本很重要的书:《创造力》。

他带着自己的研究生团队,花费了很多年时间,把“创造力”这件事研究明白了。

米哈里提出了一个关于创造力的经典模型,即创造力是以下三要素的互动:

第一,领域。比如数学、物理、游戏……先有领域,有大量的专业知识积累,才有创新。

第二,专家。专家让我们知道那些创新有价值。比如爱因斯坦的相对论,至少要有一些专家权威能看懂并推崇其价值。不然我们根本不知道这是伟大创新还是科学垃圾。

第三,个人。有创造力的个人,给领域带来源源不断的活力。

米哈里的创造力模型不需要争论,需要注意是“专家”这一项。在很多非科学领域,消费者是可以代替专家的,就算没有专家认同消费者的审美,消费者中也会涌现出新的专家来为自己代言。

专家对通俗文化的贬低,也意味着对大众审美的冒犯。

否定一个人的喜爱,否定一个人的审美,否定一个人的品味,就是对一个人最大的冒犯。

想象一千年前的宋朝,如果大家正在酒楼里如痴如醉的听柳永写的歌,结果一个正统文人突然站出来说:“柳永的歌很庸俗,喜欢他的人都没品味”。他可能会被打。

一千年后的当代,凡客的老总陈年在访谈节目里说“我觉得(诗人)穆旦应该甩周杰伦几十万条街吧。一百年后大家肯定都还记得穆旦,周杰伦肯定就是垃圾了。”就引发了轩然大波。

陈年面对的是一种新的传统,当你鄙视消费者的审美,消费者也会鄙视你的审美,并且让你付出代价。

理解了这一点,才能理解刀郎的东山再起。刀郎不是一个人在战斗,而是无数粉丝在复仇,在为自己的审美正名。他们传播刀郎新作的时候,也在传播这样的潜台词:

你们说刀郎的音乐很低俗,我们喜欢刀郎是没品味。而你们,又算什么东西?

那马户不知道他是一头驴

那又鸟不知道他是一只鸡

勾栏从来扮高雅

自古公公好威名

——刀郎《罗刹海市》

大众和市场的喜爱,足以支持任何一个创作者的生存和发展。甚至足以把主流小圈子里认为庸俗不堪的作品变成新的主流文化和经典。比如小说、戏剧、流行歌曲、影视剧,这些都曾经是被主流文人视为低俗的东西,现在已经成为了主流文化的载体。

市场经济的特征是消费者主权,而不是小圈子对话语权的垄断。小圈子里那种单一的、排外的、自以为高雅的审美标准,已经越来越引发大众的反感。

刀郎的东山再起,其实就是大众的复仇。多年前主流圈子里那些著名歌手对刀郎的冷嘲热讽,冒犯的不止是刀郎,更是千百万喜欢刀郎的粉丝。他们传播刀郎的《罗刹海市》,支持刀郎的演唱会,嘲讽那些当年批评刀郎的名流,就是在坚定的表达自己的态度。

我的喜欢没有错,我的审美没有错,错的是你们。

谁否定大众的审美,大众就要打谁的脸;谁把消费者们的偶像踩在脚下,就相当于把消费者踩在脚下。消费者们可能在当时保持了沉默,但如果遇到合适的契机,就会以牙还牙。

真理未必掌握在少数人手中,也未必掌握在多数人手中。只是“精英(或者伪精英)的傲慢”与小圈子的排外,终究要付出代价。



我的新书《经济学家的心碎时刻》已经在微信读书上架,欢迎阅读。

看米塞斯、哈耶克、凯恩斯、韦伯、熊彼特等一代经济学大师,如何面对命运的暴击,如何在生活的泥潭中奋力挣扎,并走出自己的至暗时刻。那些他们在艰难困苦中曾经做出的关键选择,将会给予我们应对生活挑战的力量:

我的书:《经济学思维50讲》

我的书:《给孩子的极简经济学课》

我的课:推荐两门适合孩子的精彩网课

付费系列:那些如果我能早些明白的事

亮叔行动学
用经济学思维理解世界,用市场的逻辑创造幸福。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