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没有规律,经济没有周期,人生没有必然

财富   财经   2024-10-18 10:52   四川  
这篇文章可能会引起争议,
我讲得也不一定对,
想要讨论的朋友,请看我文末的问题,
读完后留言。

01

历史没有规律

自古以来,无数人试图在历史中寻找“规律”:

五百年必有王者兴。
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得民心者得天下。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节俭败由奢。

……

等等等等,都是人们发现的,所谓“规律”。

但这些规律本身,是不靠谱的。

就像那个经典段子所说的:

鸡群里有位科学家观察了1000天,发现农场主每天早上都会过来给大家喂食,它以为这就是亘古不变的科学规律,结果,要过感恩节的时候,农场主带着屠刀过来了。

各种所谓的“历史规律”为什么不靠谱?

因为历史的主角,是人。

科学家发现了万有引力,发现了行星运转的规律,科学家大声宣布出来,不影响苹果落地、行星运转。

你对隔壁老王说,我经过经常长时间观察统计,发现你每天早上8点都会去小区门口早餐店,点两个包子一杯豆浆。我赌你明天早上还会这样做。

请问,你掌握的“历史规律”,能保证你做出正确的“预测”吗?

答案是,不能。

明天早上,老王可能突然想吃煎饼了。

《黑天鹅》的作者塔勒布认为:“归纳法最令人不安的一面”是:

“我们从过去获得的知识实际上顶多是无关痛痒或虚假的知识,甚至是危险的误导。”

我读历史越多,就越确定,历史其实没有规律,而是一连串的偶然。

02

经济没有周期

在经济学中,有一个著名的“康波周期”理论。

1925年,苏联经济学家尼古拉·康德拉季耶夫根据统计结果预测:

每隔40-60年,经济就会经历一个繁荣、衰退、萧条、复苏的周期,周而复始。经济周期,平均为50年。

为什么会这样呢?

他给出的解释是:技术创新带来经济繁荣,创新停滞带来产能过剩,产能过剩带来经济衰退,下一波创新又创造出新的繁荣。

第1轮周期:1782-1845(63年),标志性技术:纺织机和蒸汽机。

第2轮周期:1845-1892(47年),标志性技术:钢铁和铁路技术。

第3轮周期:1892-1948(56年),标志性技术:电气和重工业化。

第4轮周期:1948-1991(43年),标志性技术:汽车和电子计算机。

第5轮周期:1991年至今,标志性技术:信息技术和人工智能。

需要提醒的是,后面的两次经济周期,是后人补充的。

尼古拉·康德拉季耶夫

康德拉季耶夫本人,在1938年被枪毙了。因为他的计量经济学模型预测了苏联的农业集体化将会导致农场生产量大幅下降。

好多人把康波周期理论吹的神乎其神,但这套东西,比农场里那只火鸡总结的科学规律还不靠谱。

不管是个人还是企业、国家,长期来看,都有兴衰起伏,强行归纳的话,也可以归纳出人生周期、企业周期、国家周期……

但这种事后的强行归纳,就像正确的废话一样,没有意义。

所谓的“经济周期”,是不是五六十年来一次?是不是技术原因导致的?这都需要质疑。

首先,康德拉季耶夫只统计了工业革命以来的三个周期。时间太短,案例太少,以至于他得出的结论,没有任何可靠性。

比如第四轮周期,只有43年。下一个所谓周期,也可能是30年、20年甚至10年。而且,同样是陷入萧条,有的国家可能三五年就恢复了,有的三五十年也不一定能恢复过来,哪来什么统一的经济周期?

更为复杂的是,每个国家繁荣和衰退的原因也各有不同,根本不是那套简单粗暴的经济周期理论所能解释。放下“世界经济”这种宏大视角,从不同国家的维度看,很多经济兴衰,可能是政治因素,比如战争、政策;也可能是自然因素,比如天灾。

甚至可以确定地说,在大量非市场经济的经济体中,根本就不存在所谓的经济周期。比如康德拉季耶夫当时所在的苏联。

康德拉季耶夫被后人吹嘘的神乎其神,他预测到自己会因为经济学研究被处决吗?

所谓历史规律,所谓预测未来,往往不靠谱。

这些预言家连自己的命运都预测不了,更遑论为人类算命。

波普尔在《历史主义贫困论》一书中说,历史是没有规律可言的,因而也就是无法预言的。

03

科学方法论

那么,总结历史规律、预测未来的困难到底是什么?

最大的困难在于:

人,不是天文学家望远镜里的小行星。

人,不是伽利略手里的两个铁球。

人,不是牛顿窗外树上的一颗苹果。

人,不是化学家实验室里的化学物质。

……

人有自由意志,能调整自己应对外界的反应。用统计学、物理学的方法研究人类行为,是不靠谱的。

小明的爷爷活了50岁,爸爸活了50岁,能告诉我们小明也活50岁吗?

一对夫妻去年很恩爱,今年很恩爱,能告诉我们他们明年也会很恩爱吗?

统计结果≠历史规律。

把统计结果当成历史规律,是研究人类行为的大忌,只会得出一些错谬百出的结论。

历史经验不能告诉我们未来。

米塞斯在《经济学的最终基础:一篇关于方法论的论文》一书中讲的很清晰,也很严厉:经验总是过去的经验。没有未来的经验,也没有未来的历史。假如不是因为统计学家经常进行经济预测的话,便没有必要重复这一自明之理。

批评康波周期理论,并没有太大价值。

值得一讲的,是科学方法论的问题。

科学方法论,应该是一种从小学就开始接触的知识。

不管是语文课,还是历史课,还是自然科学课程,老师都可以带着学生探讨,作者是怎么得出这个观点的?他用的是什么方法?

· 统计的方法。

· 逻辑演绎的方法。

· 实验的方法。

· 还是其他方法?

他的方法可靠吗?
你认同他的研究方法吗?
使用他的方法重复一遍研究,能得出同样的结果吗?

作者的这套方法,还可以用来研究哪些问题?

科学不是一堆标准答案,科学是研究问题的方法。研究问题的方法和过程,比标准答案更重要。

科学方法不是什么神秘的东西,更不能保证一定能导向正确答案。科学是可以出错的,也是经常出错的。把科学等同于正确、迷信科学,或者把标准答案看得重于一切,本身就有悖科学精神。

拍脑门、星座、算命、用《论语》和《道德经》里的话来证明自己的正确……这些都不是科学的方法,虽然也有可能得出正确的结果。

从小到大,有一个我们特别熟悉的东西,叫“议论文”。

几句名人名言+几个名人案例,就可以证明世界上一切观点。

这个方法,可以写八股文,可以应对高考,甚至可以写出流传百世的经典文章,但这不是科学的方法。

我们每天在互联网上看到的绝大部分观点文章和视频,使用的都是这种论证方法。

不是说这种方法就不好,而是说,我们对那些流行的观点,以及背后的论证方法,要保持一定的怀疑,不要被轻易洗脑。

我们读各种专业书籍,经常看到的另一种研究方法是:一个大学教授,找了两组学生,做了一个实验,结果“证明”了人类行为的某些规律。

这种实验的方法,其实是物理学和化学的研究方法。这种方法的问题,就是2020年《科学》杂志重复100个发表在顶级期刊上的心理学实验时,发现其中一半都得不出同样结论。

严重不靠谱。

人类行为是如此复杂,以至于我们需要对“康波周期”和其他各种所谓的规律、所谓的预测,都保持审慎与怀疑,都要用理性和逻辑去检验,而不是人云亦云。

04

人生没有必然
最后补充一点,历史没有规律,经济没有周期,人生也没有必然。
鸡汤文化为什么经常受到人们的质疑和唾弃?问题就在于鸡汤的表达方式,总是太过绝对。努力就会成功,坚持就是胜利,有志者事竟成,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苍天不负有心人,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鸡汤文化,就好像父母长辈构建的那套幸福的神话:上了好大学就一定能找到好工作;找到好工作就一定能拥有好婚姻;结婚了就一定能过上幸福的人生……
鸡汤文化其实是善意的,也反映了一定的概率。但问题是:那些强行建立的因果关系,总是经不起理性和逻辑的质疑。就像一个个泡泡,伸手一戳,就破了。
其实,除了人必然会死之类正确的废话,人生哪有什么必然。

05

一起聊一聊

这篇文章,肯定会引起争议。

我的思考,也不一定对。对这些问题感兴趣的朋友,可以一起讨论一下:

如果你认为历史存在规律,这些令你信服的规律分别是什么?它们的限定条件是什么?它们到底是“大概率”还是“规律”?

如果你认为经济存在周期,哪些经济体内存在周期?还是所有经济体内都存在周期?每次周期是多长?

如果你认为人生也存在一些客观规律,它们是什么?它们的限定条件又是什么?

欢迎你留言给我。

参考书籍:

01.米塞斯的《经济科学的最终基础:一篇关于方法论的论文》

02.卡尔·波普尔《历史主义贫困论》

03.塔勒布《黑天鹅:如何应对不可预知的未来》

04.米塞斯《货币、方法与市场过程》



我的新书《人间真相:学校不会教的50件事》已经在微信读书上架。欢迎阅读,还可以参加赠书活动:


亮叔行动学
用经济学思维理解世界,用市场的逻辑创造幸福。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