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世界,就是一场巨大的叶公好龙。
01
近期最大的热点之一,是董宇辉讲居里夫人时出现了一些知识错误。
他说居里夫人发现了铀,还说居里夫人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他的错误,引发了一场舆论狂欢。无数的自媒体有了选题,无数的键盘侠有了抨击对象,可以说是为流量市场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其实,类似的失误和口误,人人皆有。
比如我有一次把剑桥大学说成了耶鲁大学,还经常把名人的名字搞混淆。从概率上讲,任何一个人去直播,如果他说一千句话里出现一个错误,那翻车也是寻常事。
奇怪的是人们对待错误的态度。
人们很喜欢因为名人犯错而欢呼雀跃、兴奋不已,原来你也不如我,终于你也有今天。曾经你高高在上,今天终于可以被我们踩在脚下,肆无忌惮的嘲笑。
这种隐秘的快乐当然不能直接说,于是大义凌然,冠冕堂皇,哀叹明星主播的科学素养不足,批判文化人的人设一夜坍塌。
我很讨厌把犯错称为“翻车”。这个词表现了人们对错误的零容忍,以及人们对犯错的恐惧。
我心目中的理想世界,是一个鼓励人们去大胆试错的世界。一个嘲笑错误、不敢犯错的世界,其实很无趣,也很压抑。每次看到那些胆怯着低着头不敢举手发言的学生,我都想告诉他们,对错算个屁,重要的是自由放松地去思考和表达。哪怕你讲一些离经叛道、异想天开的想法,其实也没有关系。
我不喜欢那些看到别人出错就发出哄笑声的人。喜欢嘲笑别人犯错的人,都是垃圾。
人是经不起拿着放大镜去看的,任何人都是。董宇辉、俞敏洪们的特殊,不过是因为活在了放大镜之下。于是,一些普通的优点,都显得光辉伟岸;一些微小的错误,都变得罪大恶极。
犯一些知识错误,其实是屁大点事,根本不值得关心,根本不值得批评。再说一遍,不管是董宇辉还是你的小孩,还是你自己,犯一些知识错误,都是屁大点事。孩子做错一两道题就破口大骂,明星犯几个知识错误就幸灾乐祸,这种人都是垃圾。这种人都没有文化,还自以为有知识。知识不是让你用来嘲笑别人的。
如果你看到自己的小孩喜欢嘲笑别人犯错,也要注意一下了。幸灾乐祸是最恶劣的品质,说明一个人毫无同理心。什么是同理心?电影《解密》里有一个情节,主人公不懂用餐礼仪,直接用吃饭的碗喝茶。其他人也假装浑然不知,跟着他用碗喝茶,生怕他尴尬。
这就是礼貌和教养。
02
不过,董宇辉谈居里夫人,这个场景,其实很有意思。
董宇辉并不关心居里夫人,却在那里信口开河地谈论居里夫人;大众(比如你我)并不关心科学和科学家,却喜欢假装关心科学和科学家。嘴上说的是热爱科学,手机里刷的都是娱乐视频,这是一种心照不宣的叶公好龙。
我们不会去读居里夫人的传记,不会关心她的所思所想,却喜欢在(中小学时的)作文里谈论居里夫人。居里夫人对于我们普通人最大的贡献,就是和爱迪生、司马迁一样,让我们写作文时增添了一个名人案例。这是多么的讽刺。我们对居里夫人的推崇,对科学家的推崇,只是一种叶公好龙。
我们不会在下班后做实验、研究科学,不会为科学研究捐一毛钱,不会去阅读任何一本科学史,但却假装喜欢科学,动不动就谈论科学的重要性。因为这让我们显得很理性,很有逼格。
我们对科学的“爱”,并不是出于科学精神,而是一种慕强心理。因为据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就像我们热爱权力一样。科学和权力,都属于看起来很厉害、很强大的事物。
成千上万的自媒体人,对董宇辉根本没有任何兴趣。却要为了流量,反反复复地研究董宇辉,一次次的讨论他,把他的一言一行不断放大、上纲上线;今天吹成男神,明天踩成罪人。反正都看流量的走向,看读者的需要。自媒体人对董宇辉的兴趣,只是叶公好龙。
千千万万的吃瓜群众,对董宇辉其实也没有那么大的兴趣。他们真正关心的无非是自己如何搞钱、如何跟身边人搞好关系。只是董宇辉成为了一种社交货币,相比自己的悲欢离合,更适合谈论和转发。吃瓜群众对董宇辉的兴趣,只是叶公好龙,无论看起来讨论的有多么热烈。
除了董宇辉的父母家人,其实并没有人会真正关心他。我们谈论董宇辉(或者其他热点时),就像董宇辉在谈论居里夫人。董宇辉不知道自己在说什么,我们也不知道自己在说什么。
这个世界,就是一场巨大的叶公好龙。舆论场上的热闹与狂欢,就像酒吧里的喧嚣声一样,是一场巨大的虚无。
——《居里夫人自传》
居里夫人这样的“梦想家”,在人群中的比例可能是万分之一,甚至十万分之一。
我们大部分人跟她并没有什么相似性。我们更像夸夸其谈的董宇辉。只不过是董宇辉是在直播间里夸夸其谈,我们是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夸夸其谈。董宇辉为了卖货说着各种漂亮话,我们为了谋生说着各种漂亮话。
何必为难董宇辉,何必嘲笑那些犯错的名人或者普通人。人生不是小学生作文,到了一定年纪,我们都发现自己其实做不了居里夫人那样的伟大科学家。
那就做个人吧,放过董宇辉,放过网络上每一个出错的人,放过身边每一个出错的人,也放过自己。
不要别人出错了就发出幸灾乐祸的嘲笑声,那是一种丑陋的行为。而且我猜想,这类人自己的日子可能很不好过。因为他们害怕自己出错了也被别人嘲笑。他们不敢无拘无束的说话和做事,他们不敢自由放松的活着,他们永远也无法获得松弛感,他们是活在套子里的人。
我的新书《经济学家的心碎时刻》已经在微信读书上架,欢迎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