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一个热点,胡玫导演因为《红楼梦之金玉良缘》的差评而破防了。
她表示,很多差评的背后,都是阴谋、都是AI虚拟数据群发。已经委托律师,搜集证据,起诉某些差评者。
一些著名导演因为差评而破防,把批评者指斥为“阴谋”,甚至要起诉豆瓣(他们的作品评分太低),这一类热点,已经发生过很多次。
类似的,还有很多导演,质疑自己的作品在影院排片率太低,是阴谋、是恶意针对。
其实,世上哪有这么多阴谋。你的电影赚钱,就多排片;你的电影不赚钱,就少排片。你的电影好,就好评多,你的电影差,就差评多。
有没有恶意评论?有没有人身攻击?当然有,假设一部新上映的电影收到10万条评论,恶意评论和人身攻击占十分之一的话,也有一万条。
不管是胡玫,还是其他因为差评而暴怒的著名导演,按理来说都已经一把年纪、经历过很多大风大浪了。他们为什么会因为差评而破防?
因为人性的真相是:批评使人生气,大量的批评使人暴怒、失态,使人忍无可忍的要进行还击、报复。
想象一下,你发了一条朋友圈,一早醒来收到一千条批评(其中还包含了一百条谩骂和人身攻击),你是什么感觉?是不是整个人都不好了?
你当然会怀疑这里面有没有什么阴谋,是不是某些人在刻意针对你。
你写了一本书,拍了一个视频,或者做了一款产品,自己觉得还不错,起码可以打七八分吧,结果评分是四五分,还没有及格,很多人只打了一分,你又是什么感觉?会不会觉得这些评论者都是坏人?
无数像胡玫导演一样的名人面对批评为什么会破防?难道是因为他们心理素质不好吗?
因为人性就是厌恶批评的。你批评几句自己的领导、父母或者闺蜜试试?看他们是开心接纳还是直接翻脸?
你自己面对批评的时候,又是什么感觉?是生气、厌恶,还是虚怀若谷、从谏如流?
所谓的从谏如流,所谓的欢迎批评的雅量,都是逆人性的,甚至大多数是一种表演。
在大多数情况下,批评并不使人进步,相反,批评常常是对别人的伤害。你可以想象一个实验,对一个活蹦乱跳的小孩,突然劈头盖脸的来一顿批评,看看他是什么反应,他的精神状态有什么变化?
那些活在批评中的小孩和年轻员工,往往像霜打了的茄子一样。
那些活在批评中的博主和名人,往往因为批评,内心充满了怨毒与戾气。
还有些博主已经进化到了喜欢把辱骂自己的评论放出来,和对方对骂,享受那种“斗争”的快感。他们自以为心理素质强大,其实是有病而不自知。
人如果面对一两条批评,有时确实可以心平气和地接受。如果突然面对成百上千、甚至成千上万的差评,破防才是常态,暴怒才是常态。
我还观察到一个现象:一个小孩子如果面对一个大人的批评,他更容易接受。如果面对父母同时批评,他更容易暴怒和崩溃。生活中,人们面对单一批评和多人(超过一人)批评的态度也有明显区别。超过一人的批评,更容易引发自我防卫。
哪有什么胸怀若谷的雅量,不过是有些人更能装。“谢谢大家的批评啊,大家的建议我都会认真阅读,把你们的批评化为我工作进步的动力。”
类似的漂亮话,人人都会说。表演着雅量,心里在骂娘。
关于批评,还存在两个悖论。
第一,理性温和、就事论事的批评更文明、更得体、更容易被接受,但不容易传播;严厉激烈、上纲上线的批判和攻击更容易刺激读者,取得更好的传播。结果就是劣币驱逐良币,自媒体的批评总是趋向于激烈、趋向于上纲上线。就事论事的批评,根本就没什么人看。
这当然只是一种流量生意。但在被批评者看来,就是这个世界对自己充满了恶意。
第二,我们喜欢批评别人,却厌恶别人批评自己。比如很多导演在片场训斥演员的时候如训斥猪狗,充分享受着那种批评别人的快感;等到观众批评自己的作品垃圾时,却勃然大怒,受不了了。
我们为什么那么喜欢批评别人?这背后也有一个关于人性的隐秘真相:批评可以给对方造成伤害和痛苦。我们其实很享受那种伤害别人的快感。但我们知道这种快感是不道德的,所以总是包装成“为你好”的名义,或者包装成追求真相和真理。
批评别人,还让我们觉得自己正确、高明。
批评当然是一种不可或缺的权利。如果我们花了钱,看了电影、买了产品,结果体验却非常糟糕。当然要理直气壮的差评。如果连这种权利都没有,那很多消费都要多考虑一下了。一些电影和产品,干脆不看了不买了。商家固然没收到差评,但货也没有卖出去。
我想提醒的是,我们一定要正视批评对人的伤害。不要迷信什么“批评使人进步”,不要迷信历史书里那些“从谏如流”的名人小故事。如果批评让你痛苦、生气,你要知道,那是正常的人性,而不是你的心理素质不行,或者缺乏雅量。如果你的父母、老师、领导、朋友或者你关注的大V特别热衷于批评别人,特别享受批评别人的快感,你要有所警惕。
自己厌恶批评,却喜欢批评别人,还要求别人有雅量。这是人性丑陋的一面。
《后资本主义生活:财富的意义、经济的未来与货币的时间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