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睡前读曾巩的诗,看到了一个熟悉的词汇:剥削。
——曾巩《追租》
这首诗讲的是大旱之年,百姓收入微薄,家里已经揭不开锅,官吏们征税时却凶神恶煞,鞭打棒喝,甚至闹出了人命:
“饥赢乞分寸,斯须死苔缚。”
曾巩不仅是“唐宋八大家”中的一员,被后世称为“醇儒”,还是政绩斐然的地方官员。他对剥削的看法,代表了传统儒家的观点。那就是,如果朝廷横征暴敛,不顾百姓死活,这种行为,就是剥削。
02
曾巩的这首诗,引发了我的好奇:
古诗文中,还有其他关于剥削的记录吗?古人是怎么看待剥削的?于是,我进行了搜索。
《全唐诗》中有一首:
——高亭《讥元载》
这首诗讲的是唐朝大臣元载在地方任上,派手下官吏强迫百姓缴纳税款,甚至直接抢老百姓家里的钱:
“籍其所有而中(均)分之,甚者什(十)取八九。
有不服者,严刑以逼之。”
结果激发了百姓的暴力反抗(相聚山泽为群盗,州县不能制)。
这首诗全文只此两句,是流行一时的歌谣,代表了当时的百姓对剥削的看法。诗中的“白著”,意思是正税以外的各种苛捐杂税。
百姓们认为,朝廷如果压榨的太厉害,那就是剥削。
03
《全元曲》中也提到了剥削:
——施惠《拜月亭记》
坊正,就是管理街坊的小吏。
这句戏词很好理解。基层小吏盘剥百姓,雁过拔毛,连鸡鹅都不放过。
明代的方孝孺在他的文章《指喻》中,也批评了“吏”这一群体对百姓的剥削:
“吏之戕摩剥削以速其疾者亦甚”。
意思是,“吏”们对民间的剥削、戕害,加快了整个社会的崩溃。
方孝孺的这篇文章是写给朋友的,他希望朋友当官后,不要成为剥削者,成为加速社会溃败的蛀虫。
04
除了文学作品,在《二十五史》中,“剥削”一词也经常出现。
如果按照时间来排列史料的话,我们甚至可以得到一部古代版的《剥削简史》:
001.南北朝时期的剥削
北魏的宦官刘腾,贪污腐败,卖官鬻爵(公私属请,唯在财货。)一切赚钱的行业都不放过(舟车之利,水陆无遗;山泽之饶,所在固护;剥削六镇,交通互市。)是当时的顶级富豪(岁入利息以巨万计。)作为高官,他还公然接受金钱美女,霸占邻居的房产,天下人苦不堪言。(妇女器物,公然受纳。逼夺邻居,广开室宇。天下咸患苦之。”)
南梁大臣贺琛上书皇帝,批判时政:“故为吏牧民者,竞为剥削,虽致赀(资产)巨亿,罢归之日,不支数年,便已消散。”
北齐南安王高思好造反时发布宣言,批判皇帝和大臣们:“主上少长深宫,未辨人之情伪……遂使刀锯刑余,贵溢轩阶(让人渣们享受高官厚禄),商(商人)胡(外族)丑类,擅权帷幄,剥削生灵,劫掠朝市(朝廷与市集)。”
002.隋朝的剥削
隋文帝杨坚将他的第四个儿子杨秀废为庶人时,下诏公布他的罪恶,说杨秀残暴贪婪:“多杀不幸,豺狼之暴也;剥削民庶,酷虐之甚也;唯求财货,市井之业也。”
隋末,造反者李密率军攻打荣阳时,写信劝降荥阳太守,在信中批判隋炀帝不值得效忠:“自昏狂嗣位,多历岁年,剥削生民,涂炭天下。”
003.唐朝的剥削
有一天,唐文宗和大臣李珏聊唐代政治得失,李珏以史为鉴,批判之前的皇帝唐德宗:“德宗中年好货(喜欢搞钱),方镇进奉,即加恩泽。租赋出自百姓,更令贪吏剥削,聚货以希恩(聚敛天下钱财还希望百姓感恩戴德),理道故不可也(世上没有这样的道理)。”
004.五代十国时期的剥削
后唐开国皇帝唐庄宗想要称霸,于是派大臣孔谦等人四处搜刮财富。“(孔谦)专以聚敛为意,剥削为端(起点)。”这帮聚敛之臣帮皇帝搞定了军需,深受器重,但也犯了众怒,被后来的新皇帝诛杀了。
005.明朝的剥削
明朝初年,朱元璋强调低税收政策,规定商税“三十而取一,过者以违令论。”他说:“税有定额,若以恢办(征收督办)为能,是剥削下民。”意思是,朝廷衙门如果以搞钱为才能,就是对百姓的剥削。
永乐19年,三座宫殿发生火灾(古人视这种灾祸为上天对统治的不满),皇帝下诏征求大家的意见。大臣邹缉上书说:
“贪官污吏,遍布内外,剥削及于骨髓……虐取苛求,初无限量……使者所至,有司公行货赂,剥下媚上,有同交易。夫小民所积几何,而内外上下诛求如此。今山东、河南、山西、陕西水旱相仍,民至剥树皮掘草根以食。老幼流移,颠踣道路,卖妻鬻子以求苟活。”
明武宗时期,宁王朱宸濠请求朝廷批准自己恢复护卫武装,大臣徐文溥表示反对,他批评宁王“剥削商民,挟制官吏,招诱无赖,广行劫掠。致舟航断绝,邑(乡)里萧条,万民莫不切齿。”
006.清代的剥削
顺治即位后大赦天下,下诏说:从顺治元年五月初一的天刚亮之前,所有人无论罪行大小,一律赦免(除非是叛乱和十恶之类)。如果官吏们在五月初一之后“贪赃枉法,剥削小民”,则不在赦免范围之内。
顺治时期,天下未定。大臣王命岳向皇帝建议让军队屯田,自力更生,减少对百姓的汲取:
“今国家所最急者,财也。国用所以不足,皆由养兵。臣愚以为今日不宜再议剥削以给兵饷,而当议就兵生饷之道。河南、山东诸行省,迭经兵火水旱,田多荒废。宜令各省驻防官兵分地耕种,稍仿明洪武中屯田之法,初年有司给与牛种、耕具、饩粮,自次年后,兵皆自食其力,便可不费朝廷金钱。”
康熙时期,大臣方国栋治理地方时,重视民生:“一意与民休息(不折腾百姓)……郡县稍稍知敛戢,不敢事剥削。”
乾隆即位后,公开抨击父亲雍正所信赖的大臣田文镜,“河南自田文镜为督抚,苛刻搜求,属吏竞为剥削,河南民重受其困。”
乾隆时期,和珅大权在握,作威作福:“和珅柄政久,善伺高宗意,因以弄窃作威福……大僚(官)恃为奥援(靠山),剥削其下以供所欲。”
嘉庆时期,宣化府的士兵们因为得不到军粮而闹事,上级官员却拿起鞭子想要教训他们,结果士兵们一怒之下围攻府衙。巡抚周金出来,召集军官们训斥说:“(士兵闹事)是若辈(你们)剥削之过!”
嘉庆时期,漕运总督铁保上奏皇帝说,漕运旗丁们工作苦累,请求每个月发给他们的粮食,“责粮道放给,以免层层剥削。”
同治时期,“捻匪”(捻军起义)被剿灭后,大臣毛昶熙上书皇帝:“今日之封疆大吏,以地方多事,喜用精明强幹之员,而不求恺悌循良之吏。斯民元气,剥削愈甚,其祸遂不可胜言。”
意思是,剥削太甚,会导致百姓揭竿而起。
小结
历史的丰富性在于,让我们看到了皇帝、高官、基层官吏、正统文人、流行戏剧作家、普通百姓、造反者们……所看到的形形色色的“剥削”,以及他们的所思所想。
钱穆先生不认同五四一代对传统文化的猛烈抨击和全盘否定,他建议,我们应该怀着“同情之理解”来看待历史,而不是一味地批判和否定。
钱穆先生是对的,历史当然有残暴幽暗的一面,比如古人们所痛斥的剥削行为,简直罄竹难书;但历史也反映了一代代先辈们的良知、思考与改善行动。
参考文献:曾巩《曾巩集》、尹小林校注《二十五史》
我的新书《人间真相:学校不会教的50件事》已经在微信读书上架。欢迎阅读,还可以参加赠书活动:
我的书:经济学家的心碎时刻
我的课:推荐两门适合孩子的精彩网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