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喜欢苏东坡,加上写作需要,我翻阅过至少10种苏东坡传。我也想借此讲一些别人没讲过的观点。想别人没想过的事,说别人没说过的话,才是写作的乐趣所在。01.周文瀚《孤星之旅:苏东坡传》
一本好的传记,作者会像调查记者一样,安安静静讲述主公的生平,让读者自己去判断主人公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在这本近800页的传记里,作者没有使用“伟大”“崇高”这样的词汇来形容苏东坡的人品和作品,也没有用“卑鄙”“狡诈”这样的词汇来形容苏东坡的敌人。更没有采取那种粉丝(或者研究者)仰视伟人的姿态,进行一种赞美式写作,而是平视苏东坡,就像纪录片导演,把镜头对准了人群中的一个普通人。然后追踪他的脚步,呈现他的一生。就是作者总是忍不住跳出来评论,告诉你主人公是多么伟大的XX家XX家,主人公的敌人是多么狡猾多么邪恶。其实历史写作也是这样。好的历史书,专注于陈述事实,尊重读者的智力,把判断的权利留给读者;差的历史书,蔑视读者的智力,作者总是热衷于帮读者辨别是非,恨不得给每一个人物、每一个事件,都贴上标签,都配上一个不容置疑的标准答案。好的历史书总是充满了新鲜的事实,差的历史书总是充满了陈旧的结论。用这种视角来看,好的传记,好的历史书,其实非常稀缺。02.林语堂《苏东坡传》
很多普通读者认为,作者丑化了王安石,甚至因为这一点,专门给这本书打差评。但问题是,从北宋以来,历朝历代的史书,对于王安石大多是负面评价。林语堂参考的《二十四史》,和现代读者看的《上下五千年》,并不一样。林语堂生活在一个动荡的大时代,目睹了国民党的各种“变革”,他写王安石变法,肯定也结合了很多自己的现实思考。晚清戊戌变法以来,梁启超等仁人志士们为了强调变法的正确,喜欢对历史上的变法者进行“翻案”。在后来的百年岁月里,因为救亡图存的需要,“变法”变成了一种政治正确,这种政治正确主导了历史叙事,更主导了现代读者看到的历史通俗读物。然而,政治正确是一种意识形态,并不等于历史事实本身。为了强调反抗暴政的正义性,是不是历史上一切农民起义都必须是伟大正确的,而不存在不计其数的滥杀无辜?为了强调变革的正确性,是不是历史上一切变革都必须是伟大正确的?而不存在大量的瞎折腾与倒退?还是梁启超们为了变法需要,把历史当成了随意打扮的小姑娘?回想一下,你平时阅读的历史书,又采取了哪一种叙事风格?顺便说一下,林语堂的《苏东坡传》如果写于今天,大概率会因为丑化伟人王安石而被键盘侠们举报下架。03. 李一冰《苏东坡新传》
我觉得有两个原因,一是作者才华有限,只是一个普通作者;二是环境限制,这本书是作者蒙冤入狱后在监狱里开始写的。他生活的时代,能接触到的苏轼研究资料也相当有限。想象那样暗无天日的岁月里,一个囚徒,在高墙内研究苏东坡、书写苏东坡,这样的场景,令我动容。04. 崔铭、王水照《苏东坡传》
除了《苏轼传》,他们还合著了《欧阳修传》,崔铭还写了《王安石传》,每一本都是一流的杰作。了解这些人物,可以对苏东坡和他的时代,有更广阔的理解。05.王水照、朱刚《苏轼评传》
他们研究苏轼的著作(不止这一本),对我影响很深。我写苏轼的相关文章时,也多有参考。06.艾朗诺《散为百东坡》
作者是美国的苏轼研究专家,用几十年研究欧阳修、苏轼,只是因为喜欢。每次在研究中有了什么新发现,就第一时间告诉自己的老婆。我喜欢阅读国外汉学家的作品,他们不仅提供新视角、新材料,更启迪我:苏东坡、元好问、高启这些诗人,以及他们所代表的古典文化,不止属于我们中国人,也属于全人类。不过,这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传记,这是一本学术著作。如果你对苏轼、对宋朝的历史、文学已经有了大量阅读,并且很喜欢国外汉学家们的著作,喜欢他们的那种表达风格,这本“苏东坡传”,你可能会很喜欢。07.徐葆云:《苏东坡传》
苏东坡研究的难题不在于苏东坡和王安石,两位大文人及其门人,都留下了大量文字;又因为他们的“真性情”(政治家“真性情”并不是好事),让人得以窥见其内心。真正的难题在于宋神宗。皇帝的很多真实想法,是不会告诉别人的。他要提拔谁打击谁,要推动什么遏制什么,经常通过认同手下人们的某些建议来实现。很多人没有意识到一个常识:那个变法时代的主角是谁?不是苏轼、王安石、司马光,不是新旧两党,而是神宗皇帝。时代大戏的总导演坐在历史的暗处,直到千年后被小说家的猜想照亮。小说家的猜想不一定正确,却建立在皇权时代的“人情常理”之上。还有一些苏东坡传,粗略翻过,已经没有什么印象了,不评论,不推荐吧。很多写“苏东坡传”的作者都要贬低一下林语堂的《苏东坡传》,更不要说那帮研究苏轼的专家学者们。苏轼那么辽阔、厚重的一生,看林语堂那本只有二百多页的、通俗浅显的传记,确实让人感到不满足,也确实能给人信心,好像自己可以比他写得更好。作家们觉得自己可以写得更全、更厚,你写200页,我可以写1000页;“苏学”研究者们觉得林语堂书中有一些史料错误,自己可以写得更严谨、更专业。这就像,人们看金庸武侠,觉得不过是打打杀杀;看琼瑶爱情小说,觉得不过是霸道总裁爱上我之类的套路。很多人都会觉得如果换自己来写,完全可以写得更好。但问题是,这多半是一种错觉。当然,这种错觉是有好处的,那就是激励更多人去创作。另一种错觉是,很多人觉得苏东坡传记已经太多,不会再写出什么新意了。其实对一个人了解的越多,就越发现某些地带还是模糊的,还需要去探究。做一个预言吧:苏东坡的传记和研究里,还会不断涌现出新的杰作,让人大开眼界。那些抱怨“做这件事的人已经太多”的人,总是做不成事;那些不管不顾去做事的人,虽然有的冒失,有的平庸,但从概率上说,他们之中,总会有人,创造惊喜。阅读乃至人生中所有的惊喜,都源于对这个世界,保持开放与好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