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庭坚的精神内耗

财富   2024-09-06 22:57   四川  
1082年,黄庭坚37岁。

这一年,他在吉州太和县担任知县。虽然当上了“县太爷”,但黄庭坚并不开心,反而经常陷入精神内耗之中。

当时,知县的一项重要工作是向老百姓销售官盐。大宋的盐业是由朝廷垄断的,朝廷在江西施行“新法”,要求每户人家按规定完成买盐“配额”。黄庭坚的“销售”工作,其实就是强买强卖,相当于一种变相的征税。

卖盐工作是有业绩考核的。官员完不成上级规定的销售指标,就会受到处罚;老百姓不买盐,就要遭受鞭挞。

挨家挨户的卖盐经历,让黄庭坚看到了百姓生活的悲惨:

“穷乡有米无食盐, 今日有田无米食。

“赖官得盐吃,正苦无钱刀。”

县官恩乳哺,下吏用鞭挞……何颜课殿上?解绶行采葛。

这些诗的意思是:

老百姓也想吃盐,但是家里穷没有钱买。不要说买盐,很多人家里连米都没有了。县衙的官吏们大张旗鼓的搜寻那些逃避买盐的人家,买不起食盐的农民就要被鞭笞。

朝廷只想着“利出一孔”,恨不得把天下的钱都赚了。老百姓的活路,因此被堵塞。我只觉得自己的狗屁工作愧对百姓,如果完不成任务,那就辞职回家吧。

当县令的每一天,黄庭坚都在精神内耗。

他想要辞职,又需要这份工作来恰饭,只能看着手下为了执行新法而鞭笞百姓。

“身欲免官去,驽马恋豆糠……民病我亦病,呻吟达五更。”

美国人类学家大卫·格雷伯在《毫无意义的工作》一书中指出:世界上至少有40%的工作都属于毫无意义的“狗屁工作”。黄庭坚如果看到这本书,肯定很有共鸣,他的工作不止是浪费时间,更是损人害己。带给百姓的是痛苦,带给自己的羞耻。

当然,锐意变法的统治者肯定不认为这是狗屁工作,而是一盘富国强兵的大棋。只是这盘大棋的代价,要由普通百姓来承担。

和王安石、司马光的朝堂之争不同,黄庭坚讲述的,是一个在一线执行“新法”的基层官员的亲眼所见和亲身感受。这些诗歌反映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在大宋“变法”中,强买强卖并非个别现象,而是系统性的。

做了三年县令后,黄庭坚被降职为德安镇镇监,负责管理集市、监督税收与治安。当时,上级赵挺之要求全州推行“市易法”,黄庭坚则公开反对,表示“镇小民穷,不堪诛求”,经不起折腾。

有人认为,这是黄庭坚作为“旧党”一员,故意找理由反对。

其实,无论是宋代还是后世研究者都注意到:“新法”在不同地区效果不同,比如有明显的南北差异、贫(的地区)富(的地区)差异。

用常识来看,这种现象,其实很好理解。

比如神宗颁布的新盐法,对那些买得起的老百姓来说,负担不大。但那些买不起的老百姓就要承受官吏的鞭笞。这就是同样的政策在不同的地区和人群身上所造成的不同后果。

再比如王安石的免役法,对于交得起役钱的农民来说,不用辛苦服劳役了,可以安心生产和陪伴家人,破财免灾,当然是一件好事;但对于那些交不起役钱的百姓来说,可能就要承受官吏的催逼。

市易法是由官府来垄断批发市场,甚至对商贩们进行强买强卖。黄庭坚认为,“若行市易,必至星散。”他的判断是准确的,汴京城就因为推行市易法,导致很多商贩都不愿意来做生意了。

“商人们都不愿意带着货物进入京城,因为京城各门皆布置有市易司的官吏。商品只要进了城门,就会市易司控制,并强制以低价买走。商人们不来了,开封城陷入凋敝。朝廷的商税收入也因之骤减。市易司的所得,远比不上商税的亏损。”

——谌旭彬《大宋繁华》

黄庭坚的预言算不上高明,只是根据常识进行逻辑推演。毕竟,无论官吏还是商人,都是趋利避害的。

“变法”就像时代的一场风暴,改变了所有人的命运轨迹。

黄庭坚做县令时写诗批评“盐法”,并没有像苏轼一样引来文字狱,但做镇监时反对市易法,却被上级赵挺之怀恨在心。赵挺之后来成为朝廷重臣,他展开了打击报复,罗织罪名,将黄庭坚不断贬谪。

赵挺之是一个坏人吗?可能也不是。他只是服从朝廷命令,积极执行变法而已;掌握大权后报复一下昔日不听话的下属,也是真实世界里的常态。如果你是公司领导,有个手下像黄庭坚这样激烈反对你,你会不会想要给对方点颜色看看?

当代历史学者对王安石变法的事实部分研究已经非常清晰(争论的是立场、思想、理念),比如梁庚尧先生的《北宋的改革与变法》,就是其中的集大成之作。变法的内容常常强调“自愿”,强调不能逼迫老百姓。但变法是存在绩效考核和奖惩机制的。无数的基层官吏,如何完成绩效?不管是卖盐(盐法)还是放贷(青苗法),他们都有自己的“手段”。也许他们已经习惯了这些“手段”,毕竟自古以来就是这么“执法”的;也许他们觉得自己也是身不由己,执行命令而已,这只是一种平庸之恶。

他们本就是“朝廷人”,习惯了发号施令、习惯了像牧羊人控制羊群一样管理百姓。让他们跟老百姓“做生意”,赚老百姓的钱,你觉得”服务态度“会好吗?

黄庭坚和他们的之间,也许并不存在崇高和卑劣的区别,更不像史书记载的那样君子、小人泾渭分明。区别只在于黄庭坚没有选择利用这套考核机制去升官发财,区别只在于黄庭坚记录下了百姓的悲剧和自己的痛苦,并且发出了明确的反对声,哪怕要因此承担风险与代价。

良知反对暴力,而大部分人选择了让良知沉睡。因为良知使人痛苦,良知使人受损。还有很多人选择了助纣为虐,把自己的飞黄腾达,建立在无辜者的痛苦之上,他们甚至以动用权力践踏他人为莫大的乐趣。

这个世界的一大悲剧,就是信仰“手段”的人太多,信仰良知的人太少。黄庭坚诗歌中的痛苦之所以在千年后依然能打动我们,是因为那些痛苦里,闪耀着人性的光辉。

配图来自:《繁城之下》剧照
参考书籍:
01.黄宝华《黄庭坚评传》

02.杨庆存《黄庭坚研究》

03.黄庭坚《黄庭坚集》
04.脱脱等《宋史》
05. 谌旭彬《大宋繁华》

06. 大卫·格雷伯《毫无意义的工作》


我的书:《经济学思维50讲》

我的书:《给孩子的极简经济学课》

我的课:推荐两门适合孩子的精彩网课

付费系列:那些如果我能早些明白的事

亮叔行动学
用经济学思维理解世界,用市场的逻辑创造幸福。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