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一个企业故事,讲明白王安石变法

财富   2024-09-03 23:13   四川  

从前,有一家名叫“宋”的企业。

这家企业经过近百年发展,已经具备了各种大企业病。

比如人浮于事、铺张浪费、裙带关系、市场竞争力不断下降。面对竞争对手的咄咄逼人,这家公司已经力不从心。

而且,企业每年入不敷出、捉襟见肘。从年轻的董事长到部门经理,所有人都觉得不能再这样搞下去了,“有识之士”都觉得必须要改革了。

问题是:怎么改革?

年轻的赵董事长召见了王总和司马总两位高管,司马总认为要节流,减少高管团队的奖金和福利、裁撤冗员、精简团队、撤掉那些花里胡哨的烧钱项目。司马总的方案,代表了很多高管的看法。

王总则与众不同,提出要开发新市场,增加公司的收入。

开发什么新市场呢?

王总提出,我们公司可以增加金融业务。用低于市场的价格去放贷,这是一个广阔的市场,我们将财源滚滚。那些贷款难的消费者们,也会从中收益。

司马总反驳说,我们是读书人,怎么能去放高利贷?没听说高利贷搞得多少家庭家破人亡吗?

王总解释说,我们的利息比别人便宜,怎么能叫高利贷呢?你这个老顽固,根本就没有现代金融观念。只看见风险,看不见收益。我问你:若没有人放贷,消费者面对天灾人祸手头缺钱的时候怎么办?靠读圣贤书解决问题吗?

公司的其他高管也纷纷反对开拓金融市场。

他们说放贷生意虽然市场广阔,但很麻烦,钱借出去容易,收回来难。我们公司是百年企业,一直做正经生意,别把自己搞成高利贷团伙了。不体面啊。

王总说,再这样下去公司就要倒闭了,还要什么体面?我们正规公司来搞金融,总好过高利贷团伙吧?

年轻的赵总选择了王总的改革计划,把反对派高管们都派到了地方上的分公司。

王总的改革方案在公司炸开了锅,不仅高层反对,中层和基层也纷纷反对。好多人吐槽说,我们读大学,难道是为了毕业后放高利贷?放出去的钱收不回来,谁来负责?难道要我们拿着棍棒去人们家里催债?

很多人甚至辞职了。

也有一些年轻人看到了机会。他们积极支持王总的新业务,并且迅速得到了提拔。反对派嘲讽说这些年轻人都是见风使舵的势利小人。

其实,他们只是需要一个机会。大家都是打工人,高层的争论,关他们什么事呢。

金融业务迅速给公司增加了大量营收。而且赢得了很多消费者的好评,很多人说,以前想要贷款,脸难看、门难进、风险高、不正规,自从有了大宋金融之后,我们普通人也能享受低息贷款啦!

当然,催债过程中也发生了很多暴力事件。毕竟公司生意做得太大,这样的事情每天都有,被反对派们大肆宣扬。

充满负能量的反对派,让王总感到寒心。他质问说:你们怎么不看好的一面呢?

张三和李四同时遭遇天灾,没有饭吃。是我们公司提供的贷款及时拯救了他们。后来张三按时还贷,李四则还不上家被拆掉了锅被拿走了。你们为什么只谈李四的悲剧呢?天下事有得有失,哪能十全十美,哪能既要又要?

反对王总的公司高管们,很多以前都是王总的朋友、上级,甚至提拔过王总。他们也不明白,公司一直做的是低风险低收益的传统项目,王总却突然把公司带上一条高风险高收益的轨道,这明明是通往毁灭之路。

传统行业要毁灭,就去转型搞金融。

对于这些老朋友们,王总一开始耐心解释,辩论了无数次之后,就彻底厌倦了,再也不想和这些人说话。

该绝交的绝交,该拉黑的拉黑,该降职的降职。

以前一起喝酒唱K的岁月,就这样一去不返,就这样反目成仇。不是为了利益,不是为了权力,而是理念不同。

金融业务取得成功后,王总又开启了新的项目。比如遍布全国的水利工程和百货批发公司。

这些新业务收益都不错,公司的营收不断增长。

反对派们则批评那些失败的水利工程淹没了多少民田、累死了多少民工、造成了多少华而不实的浪费;百货批发公司强买强卖垄断市场、搞得无数小商贩苦不堪言。

还有反对派对公司的财报提出了质疑,说公司怎么能只算营收不算成本,新增加了这么多部门、这么多员工,到底花了多少钱?财报里怎么没写?明明是一笔糊涂账,怎么好意思吹嘘业绩增长?

王总很生气,他每天熬夜加班,换来的就是无穷无尽的批评。批评者永不做事,做事者永被批评。

更让王总悲哀的是,公司一系列新业务引发了很多负面新闻,舆论哗然,需要有人背锅的时候,年轻的赵董事长把王总推了出去,直接撤职了。

“老王啊,现在是风口浪尖上,你先回去修养一阵。”

王总只是替罪羊,公司的新业务当然不能停。

怎么停?招人容易辞人难,这么多新部门、新员工,难道全部撤销了?难道真的像司马总说的那样精简部门、裁撤冗员、缩减福利?告诉我哪个高管愿意降低待遇、哪个部门愿意被裁撤?

年轻的赵董事长撇撇嘴,感觉司马总的那套方案,真是天真幼稚,真以为人人都像他一样道德高尚?公司上百万人,如果裁撤二十万员工,财务危机解除了,但这些人吃什么?这些人家里又怎么办?这些人闹事又怎么办?

太爷爷当年创业时给公司定下的方针是什么?一个字,稳。

更何况,如果把新业务都废除掉,那岂不是证明自己上台以来这么多年的奋斗全部是瞎折腾?

为了公司,自己和王总每天熬夜加班,金钱美女都顾不上享受,作为老板比打工人还辛苦,又是图什么?

年复一年的批评声,让年轻的赵总烦透了。

好吧,我想要给你们脸,但你们却不给我体面。必须要杀鸡儆猴,给这帮人点颜色看看了。让他们知道公司姓赵,轮不到一帮打工人整天哔哔。

赵总跟派出所打了个招呼,然后,那位反对公司新业务、蹦跶的最欢的苏经理突然就被抓起来了。

据说是收到了很多举报材料,说苏经理违法乱纪。苏经理的案子还牵扯到了公司的一大批高管和中层领导,这些人也都接受了调查,一时间风声鹤唳,再也没人敢随便质疑公司的新业务了。

苏经理被直接开除,听说去黄州种地了。

远在分公司的司马总也受到了严厉处分。据说他现在已经不关心公司业务,一门心思去当历史博主了。

公司的一系列新业务搞了很多年,期间进进退退,废废停停。王总一派和反对派的争吵,也从来没有停过。市场上的看法也莫衷一是,公司的股票涨涨跌跌,口碑也时好时坏。

至于王总的改革,到底对还是错。他的粉丝和司马总的粉丝,一直也没有吵出胜负。

……

很多年后,公司又换了一位年轻的董事长徽总。徽总是一位艺术家,他提拔了另一位艺术家蔡总担任了总经理。

徽总喜欢安心创作,把公司里喜欢吵架的人,不管是哪一派,一律开除了,连赔偿金都没有。毕竟,这些人的争吵,破坏了徽总内心的安宁,不找他们要赔偿就不错了。

徽总发表讲话说,你们负责听话和执行就够了,打工人,不需要有自己的想法。

徽总和蔡总喜欢娱乐,喜欢欣赏和创造顶级艺术品。在他们的经营之下,公司很快就破产了。其实,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任何一家大企业,如果突然换上一位我行我素的艺术家去当CEO,用不了几年,都是要破产的,不管是苹果还是微软。

不过,把公司的倒闭直接归因于这位艺术家CEO的胡作非为,会显得浅薄且毫无深度。于是,所有的评论家都会津津乐道于几十年前王总领导的那一场改革,以及他和司马总两派之间的博弈。

有人说公司的倒闭始于王总的激进策略,不谋长远者,不足以某一时;有人说公司的败亡罪在司马总的保守,司马总一派横加阻挠,让公司错过了在时代浪潮中顺利转型的最后机会。

总之众说纷纭,听上去既富有故事性,又无比深刻且耐人回味。至于其中的逻辑关系能否成立,并没有人在意,也没有人真的关心。


我的书:《经济学思维50讲》
我的书:《给孩子的极简经济学课》
我的课:推荐两门适合孩子的精彩网课
付费系列:那些如果我能早些明白的事

亮叔行动学
用经济学思维理解世界,用市场的逻辑创造幸福。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