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体来说,相比较信息化,数字化所用到的信息技术和数据处理方式有着很大的不同,对业务的影响广度更广,程度更深,能够带来的价值也更大。具体到研发领域,研发数字化以高度的模型化、虚拟化、集成化为核心内涵,通过研发工具链、数字主线、数字孪生、ERP/QMS/APM/MRO等技术的应用,可以为产品研发带来成本节约、快速量产、快速迭代、高效协同等方面的收益。
一、核心内涵
在核心内涵上,研发数字化沿着两条主线对产品研发进行变革:其一是对研发的成果,或者说产品的定义进行模型化变革;其二是对研发的流程和活动,进行虚拟化、集成化的变革。
1. 模型化
模型化产品定义,是以数字模型的方式来定义产品,是区别于传统的、以文本/文档为主要形式的产品定义的重大变革。模型化产品定义,具体手段和要求可分为基于模型的定义、基于模型的企业和基于模型的系统工程。
1)基于模型的定义
基于模型的定义(Model Based Definition,简称MBD),也称数字化产品定义(Digital Product Definition,简称DPD),是一种全三维的、基于特征的产品定义方法,是使用3D模型完整地表述产品的设计和工程信息,包括产品的几何尺寸、公差、重量、部件级材料、装配级物料清单、表面粗糙度、工程注释、标准注释,等等。
MBD极大地提高了产品定义的设计质量和利用效率,使数字化设计制造一体化成为现实。换句话说,MBD包含了设计、工艺、制造、质量、采购等不同职能所需的产品数据,相关部门可以基于相同的MBD完成各自的工作,而无需做产品数据的二次转换和加工。
2)基于模型的企业
基于模型的企业(Model Based Enterprise,简称MBE),是将产品全生命周期的数据、信息和知识进行整理,建立便于系统集成和应用的产品模型和过程模型,通过模型进行多学科、跨部门、跨企业的产品协同设计、制造和管理。
MBE是MBD的应用环境,是基于MBD,在整个企业和供应链范围内建立一个集成和协同化的环境,让各业务环节充分利用已有的MBD开展工作,具体由基于模型的工程、基于模型的数字化制造和基于模型的维护等三部分组成。
图9.4 NIST所发布的MBE成熟度能力水平
3)基于模型的系统工程
基于模型的系统工程(Model Based System Engineering,简称MBSE),是以标准化模型替代自然语言,以模型为中心进行系统分析和系统设计,以标准建模语言构建需求模型、功能模型、架构模型,实现需求、功能到架构的分解和分配,通过模型执行实现系统需求和功能逻辑的“验证”和“确认”,并驱动联合仿真、产品设计、实现、测试、综合、验证和确认等环节。
MBSE以标准化模型语言,对机械、电子电气、软件、数据等不同技术形态进行统一的描述和建模,以结构化方式保存模型定义,进而驱动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系统测试、系统验证等研发活动,可以起到一致性信息表达、端到端数字化协同、知识积累和重用、早期仿真和缺陷迁移等作用。
与面向机械开发的MBD相比较,MBSE的模型化涵盖了机械、电子电气、软件和数据等多技术形态。与强调产品全生命周期集成和协同的MBE相比较,MBSE在实践中更聚焦于产品研制的多领域模型集成仿真,以及向工艺和制造延伸的仿真分析。
2. 虚拟化
借助模型化产品定义,研发团队可以在数字模型上进行设计、分析、测试、验证等研发任务,不仅可以大幅地减少物料采购和实物样机的制作,还可以更有效地解决研发中的设计缺陷,缩短产品开发的周期,也有人称之为虚拟产品开发(Virtual Product Development,简称VDP)。
图9.5 产品开发全过程的虚拟化
虚拟原型(Virtual Prototyping),是一种基于计算机仿真模型的数字化设计方法,可以让设计者在产品开发的早期,在虚拟环境中直观、形象地对虚拟的产品原型进行设计优化,有助于启发设计创新,提高设计质量,缩短创意时间。
2)虚拟分析
虚拟分析(Virtual Analysis),是借助CAE软件,对数字模型进行结构(线性、非线性、动态)、冲击、碰撞、热、流体动力、电磁场、疲劳、NVH(噪音、震动、舒适性)、耐久性等方面的虚拟分析,为产品的设计和优化提供建议,可以大幅替代基于实物样机的模拟环境试验。
3)虚拟验证
虚拟验证(Virtual Verification and Validation),是基于产品数字化模型,工程师可以对复杂的模型进行内部观察、漫游、截面透视、检查、功能性检测和设计评审(也有人称之为数字化模装,Digital Mockup),或是进行产品运行的虚拟仿真,以验证产品的功能和性能。
4)虚拟制造
虚拟制造(Virtual Manufacturing),是基于数字化模型,对产品的加工方法、工序顺序、工装选用、工艺参数选择、产线布置、物流配送等进行动态模拟,以验证产品的可制造性,提前发现工艺设计的缺陷,进而优化制造过程,保证产品的顺利量产。
Michael Grieves在其著作《Virtually Perfect:Driving Innovation and Lean Products through Product Lifecyle Management》一书中,从产品定义、研发过程、流程与活动、人员、供应链协作等角度,阐述了研发虚拟化的主要内涵,可供读者参考。
虚拟化不是研发数字化阶段所特有的现象,研发信息化阶段同样存在虚拟化。只不过,研发信息化阶段的虚拟化程度较低,主要是虚拟设计和局部的虚拟分析,研发数字化阶段的虚拟化程度则高达70%以上,即,大部分的研发活动实现了虚拟化。
3. 集成化
研发数字化阶段的高度集成化,主要指研发过程中,流程、职能、数据、产品,以及产品链、价值链、资产链等的高度集成,也是IPD集成产品开发所追求的理想状态。唯有如此,才能实现产品全生命周期的高效协同。
1)流程高度集成
流程高度集成,指的是研发过程中,需求管理、规划、立项、开发、技术重用等研发运营流程,以及决策评审、技术评审、项目管理、变更管理、质量管理、技术支持、市场支持、营销支持、服务支持、采购支持、制造支持、财务支持等管理支持流程,实现了有序切换和环环相扣。
2)职能高度集成
职能高度集成,指的是研发所涉及的市场、营销、服务、设计、开发、制造、采购、质量、财务等职能部门,围绕共同的研发目标,形成了高度协作、有序运行的矩阵式研发团队,以及研发决策团队、研发执行团队、研发支持团队之间的合理分工和协作。
3)数据高度集成
数据高度集成,指的是研发过程中,产品全生命周期的各类数据,实现了单一来源、高度共享、安全授权、灵活访问,基本不存在数据在准确性、完整性、一致性、及时性等方面的严重质量问题。
4)产品高度集成
产品高度集成,指的是构成产品的机械、电子电气、软件、数据等异构技术要素,形成了和谐的整体,易理解、易测试、易管理、易维护,并能实现高版本向低版本的兼容,或者是低版本向高版本的平稳升级。
5)三链高度集成
图9.6 产品全生命周期的三链高度集成
三链集成的交汇点是产品制造,核心是物料主数据、物料清单、工艺路线、产品配置等产品定义数据的管理。
二、技术支撑
研发数字化阶段的技术支撑,除了CAX软件、PDM/PLM系统、BI系统、OA系统等的进一步深化应用外,还包括完善的研发工具链、数字主线、数字孪生、ERP/MES/ALM等管理系统。
1. 研发工具链
要实现研发全过程的高度虚拟化,构思、设计、开发、测试、验证等环节都需要有相应的工具软件提供支持,且必须形成较为完善的研发工具链。研发工具链的详细内容和要求,可参见“工具软件”等章节的相关介绍。
2. 数字主线
对于机械、电子电气、软件、数据等技术要素一体化的智能互联产品,传统的PDM/PLM系统难以胜任数据整合和单一数据源的角色,需要有新型的数字化解决方案,数字主线(Digital Thread)的意义就在于此。
数字主线,以工业物联网技术为依托,以统一的“物”模型为核心,整合了产品全生命周期各个环节的产品数据,以满足构思、设计、开发、测试、验证、制造、服务等业务的数据需求。
作为面向智能互联产品的数据中台,数字主线的功能架构包括:数据源层、数据底座层和数据应用层。数据源层负责数据的采集和提取,数据底座层负责数据的清洗和加工,数据应用层负责数据的呈现和消费。
3.数字孪生
数字孪生是智能互联产品的数字化映射。在数字主线的数据支持下,企业可以针对已构建的产品系统进行多物理、多尺度、概率性的模拟和仿真,对智能互联产品进行实时监测、远程控制、远程诊断、作业指导、运营仿真、在线升级、效率分析和持续改进。
借助数字孪生,研发人员可以及时获知上市产品的运行状态,获知产品运行中所存在的缺陷和问题,进而加快产品改进和快速迭代,也可为类似产品的规划、设计、开发中的决策提供数据参考,有助于新品设计质量的提升。
4. 管理系统
如图9.6所示,为了实现产品链、价值链、资产链中流程、IT系统、数据的高度集成,除了PDM/PLM等管理系统,企业还需部署和应用ERP、SCM、CRM、QMS、MES、APM(Application Performance Management,应用性能管理)、ARO(Maintenance, Repair &Operations,设备运营与维护管理)等IT系统,它们接收来自PDM/PLM的产品定义数据,以服务于产品发布之后的相关业务;反过来,也可向研发团队反馈产品的上市表现,从而形成产品信息的双向闭环。
三、阶段成效
通过研发数字化建设,企业可以在研发成本节约、研发周期缩短、产品快速量产、产品快速迭代、产品全生命周期高效协同等方面获得明显收益。
1. 研产一体,快速量产
模型化的产品定义,尤其是MBD中所维护的制造信息,可以直接用于工艺设计、模具制造和产品试制,也可以直接传递到制造领域,用于生产准备,从而缩短产品发布以后的量产爬坡周期,实现快速两量产。
以汽车行业为例,新车发布以后,通常要经过3~6个月的量产爬坡。借助模型化产品定义和研产一体的生产准备流程,可以将量产爬坡缩短到1个月以内,进而快速抢占市场,实现新品的快速盈利,这在一年内有数百款新车发布的中国市场,重要意义是显而易见的。
2. 以虚驭实,精益研发
产品研发的高度虚拟化,可以尽可能地减少物料采购和物理样机的制作,可以实现产品数据在不同职能、不同环节之间的快速传递,减少研发中的物料消耗和等待时间,实现精益研发。
按照Michael Grieves等人的观点,信息是物理资源的替代品,企业应该通过虚拟产品研发,尽可能地减少物理样机的制作和实物资源的消耗。据不完全统计,与高度依赖物理样机的传统式研发相比较,虚拟产品研发的研发成本可节省30%以上。
3. 虚实融合,快速迭代
在存量竞争和快速变化的时代,竞争的法则不是“大鱼吃小鱼”,而是“快鱼吃慢鱼”,这里的“快”,主要表现为产品的快速迭代——快验证,快失败,快改进,只要比竞争对手哪怕是快一步,产品就一定有活路。
通过研发数字化建设,设计、开发环节的产品数据可以快速传递到生产、销售、服务等环节,产品在生产、销售、服务等环节的表现数据也可以及时反馈给设计、开发环节,从而推动产品的快速改进和迭代。
4. 三链集成,高效协同
在产品为中心的三个链中,产品链是规划和设计价值,价值链是制造和交付价值,资产链是兑现和享受价值。每一个链的不同环节,以及三个链之间的高度集成,可以实现企业整体运营的高效协同,让企业的研、产、供、销形成“合力”,将之投放到市场上,将形成势不可挡的竞争优势。
工业4.0中所提出的纵向集成、横向集成和端到端集成,实质就是产品链、价值链和资产链的集成,它们是企业研发和智能制造所追求的“理想状态”,是制造强企的主要标志,是包括行业领先企业在内的所有制造型企业未来10年的奋斗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