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D:数智技术

百科   2024-10-29 16:26   浙江  

在研发实践中,除了主动地借助工具软件、管理软件的应用,实现效率提高、质量提升、周期缩短、成本降低等研发管理目标,企业还应积极探索新兴的数字化、智能化技术,可能带给企业的创新机会。其中,在笔者看来,数字孪生、数字主线、人工智能等技术,最具代表性和影响力;它们的应用,将不仅给研发体系带来重大变革,还将革命性地改变产品的形态,进而重塑整个产业。

一、数字孪生

在Gartner发布的2022年度十大战略技术趋势报告中,数字孪生(Digital Twin)名列其中。随着近年来政府和咨询机构的广泛宣传,数字孪生已成了人们交谈中的热门词。数字孪生驱动的产品研发,数字孪生驱动的生产运营,数字孪生驱动的服务支持,数字孪生驱动的城市治理,等等,成了IT服务厂商们开发数字化解决方案的新方向。笔者确信,作为一种新兴的数字化技术,数字孪生必将给技术和产品的开发,以及产品的功能和形态,带来革命性变化。

1. 数字孪生的定义

数字孪生是建立在数字化基础上,对物理世界的数字化模型表达,是物(物理世界)、数(数字世界)和人(组织和人员)等三者的高度融合。在企业实践中,物理世界可以是产品,过程,系统、员工、工厂,乃至整个企业。数字孪生的定义和内涵,可参见图7.13所示。

图7.13 数字孪生的定义和内涵

实际上,应用IT技术对物理世界进行建模和映射,一直是信息化工作的主要内容。比如,ERP软件是从财务业务一体化的角度对企业运营进行映射,SCM软件是从供需动态平衡的角度对供应链进行映射,MES软件是从产品需求与资源转化的角度对工厂和车间进行映射,PLM软件是从构思到上市的角度对研发过程进行映射,等等。与前者所不同的是,数字孪生式映射,一是基于对象,二是实时模拟。

物理世界、数字模型和连接数据是数字孪生的主要构成,其中的连接数据,包括自物理世界到数字模型的运行洞察,以及自数字模型到物理世界的行动指令。通过物联网技术,数字孪生获得物理世界运行状态的实时数据,并通过高级数据分析和机器学习等技术进行理解并形成业务洞察;在此基础上,还可以做相关的业务模拟或预测,形成下一步的业务建议、决策和行动,并以指令形式下发给物理世界。

2. 数字孪生的特点

作为工业互联网时代的数字化技术,与PLM、ERP等管理软件相比较,数字孪生具有架构灵活、面向决策和高度融合等特点。

   1)灵活架构

在架构搭建上,数字孪生的架构是低耦合、分布式架构,因而,在快速变化的企业环境中有着很强的适应性。在这一点上,数字孪生要比PLM、ERP等管理软件要灵活得多,后者通常在相对稳态、规范的企业环境下才能应用好。数字孪生的架构特点,可参见图7.14:

图7.14 数字化孪生的架构特点

如图7.14所示,纵向看,数字孪生之间可以形成上下级的层次关系,一台设备可以开发其数字孪生,多台设备所组成的产线可以开发其数字孪生,多条产线所组成的车间可以开发其数字孪生,多个车间所组成的工厂可以开发其数字孪生,多个工厂所组成的企业可以开发其数字孪生,……;而且,这种层次关系的调整是非常灵活的。

横向看,数字孪生之间也可以组成双向交流的网络。在这种网络中,设备、IT系统、过程、工件、产品、人员等的数字孪生之间可以通过各自的代理进行沟通和协作。从这个意义来说,所谓的工业互联网,就是基于物理世界的数字孪生的联网,工业互联网的每一个节点就是各种数字孪生。

2)面向决策

PLM、ERP等管理软件是面向信息处理、业务执行和交易处理的IT解决方案,着重关注的是“How”;数字孪生则是面向业务优化和决策的IT解决方案,着重关注的是“Why”,数字孪生所具有的可视化、透明化、仿真、模拟、优化、预测等功能,本质上都是为了决策。基于数字孪生“面向决策”的功能特点,可以形成多种形式的技术生态,具体可参见图7.15:

图7.15 数字孪生的功能特点和技术生态

从功能特点来看,数字孪生与PLM、ERP等管理软件之间不是相互替代,而是相互补充。在数字孪生的语境中,PLM、ERP等IT系统也可作为一个“物”,并为之建立相应的数字孪生。具体来说,PLM、ERP等IT系统在信息加工和交易处理上功能更强,数字孪生则在实时的数据分析、可视化、透明化、业务优化和决策上表现得更好。

3)高度融合

   通过数字孪生的应用,企业不仅可以实现运营技术(OT)和信息技术(IT)的高度融合,还可以实现物(物理世界)、数(数字世界)和人(组织和员工)的高度融合,具体可参见图7.16:

图7.16 基于数字孪生的物、数、人的融合

如果说工业互联网是个“大宇宙”,其中,数字孪生就是形式和角色各异的小“宇宙”。就这样,物理世界的实时互联,数字世界的洞察和决策,以及基于人员和角色的主题设定,共同体现到数字孪生的开发和应用中;在这里,物、数、人得以相会和融合。

3. 数字孪生驱动的研发

借助现有产品的数字孪生,企业可以获取用户行为和产品表现的大量、实时数据。基于这些数据的分析结果,企业可以进行现有产品的快速迭代,也可从中了解到用户的真实需求(需求洞察),将之作为新产品构思的参考。

1)数字孪生助力产品迭代

产品数字孪生在其运行时,除了发挥出应有的功能,也可对自己的表现进行实时地监控和记录,并将其表现数据,通过网络传送回指定的数据后台。这些表现数据,不仅有助于企业实时地了解产品的实际表现,当发现故障或异常时,也有助于技术人员对故障部位和原因进行快速地定位和分析。如果故障属于设计缺陷,就可以进行产品的快速迭代。

2)数字孪生助力需求洞察

有些公司通过客户需求调查来了解客户需求,但得到的认知很可能是似是而非的。我们很多人可能都曾经被调查过,要么所做出来的回答是应付式的,要么是随意性的发挥,根据这些所得出的结论,其质量就可以想而知了。

丰田汽车的经营哲学之一是“三现主义”,即现时、现地、现物。为了掌握第一手的客户需求信息,在产品开发的预研阶段,丰田汽车的产品研发负责人——总工程会带领研发团队花上大半年的时间,去客户现场去了解客户的使用情况,亲身感受车辆的使用环境,对同行的竞品或对标车型做数千公里的驾驶体验,……

产品数字孪生,为企业了解客户需求提供一种有效的渠道。通过物联网和大数据等信息技术,企业可以实时地监测用户的使用行为,收集使用行为有关的数据,进而对之进行挖掘,并实现对客户需求的洞察。

4. 基于数字孪生的创新

基于数字孪生,可以进行产品功能和形态的创新,创新出智能互联型产品(Smart Connected Products,简称SCP)。基于智能互联型产品,可以构建智能互联型产业生态,助推“产品即服务”的商业模式创新。

1)智能互联型产品创新

所谓智能互联型产品,指的是具备自感知、自决策、自执行、可交互、可联网、可远程升级等能力的产品,这可借助数字孪生技术来实现。

SCP具有两类典型的能力:智能(Smart)和互联(Connected)。所谓的“智能”,是这种产品有内置的软件(Embedded Software),可以实现诸如环境感知、数据采集、数据运算、UI展示、人机交互等功能。所谓“互联”,是这种产品含有通讯模块,可以实现产品与产品之间,产品的边缘端与云端之间的通讯,进而通过“互联”功能,获得云端所提供的,更多的软件服务,能够进行远程更新升级

2)智能互联型模式创新

“产品即服务”的商业模式解决了客户(使用者)在大资金的融资或筹措等问题,也能够消化产品制造商的闲置产能或帮助制造商实现均衡化生产,供需双方各得其益,着实是一种重大的商业模式创新,故此,在近几年得到了快速推广。“产品即服务”的商业模式,其主要缺点是资产的所有者和使用者相互分离,作为所有者的制造商需要承担较大的风险。为了控制风险,制造商需要有某种手段去监控和跟踪商品的运行状态和历史轨迹。

数字孪生技术的应用,让“智能互联型产品”的产品形态和“产品即服务”的商业模型实现了较好的融合因为“智能互联产品”所携带的“智能”和“互联”的能力,制造商可以在远程实时监控和跟踪产品的运行状态和使用历史,从而有效地控制商业风险;使用者也可以实时、直观地获取产品的操作指导和使用建议,不间断地升级产品的软件功能,从而有效地利用产品为其服务。

二、数字主线

随着机(械)、电(子电气)、软(件)、数(据)等要素高度一体化产品的出现,PLM等传统型管理软件已难以适应新形态下产品数据管理的要求,企业需要更有效的管理手段,对多技术领域、异构的产品数据进行整合,数字主线(Digital Thread)就是响应上述背景和需求的产品。换句话说,数字主线是新型的产品数据管理解决方案,具有鲜明的工业互联网特点,是支撑数字孪生得以实现产品数据中台。

1. 数字主线的定义

因为结构的标准化和工具的商业化程度不高,业内对数字主线并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一般认为,数字主线是一种全局性通讯架构,将产品或资产全生命周期的各种信息整合在一起,为企业中不同角色的人,提供与产品有关的完整的、一致的、准确的信息。简单来说,就是将合适的信息,在合适的时间,提供给合适的人,这与数据中台的概念有很多类似之处。因此,我们可以认为,数字主线是以产品数据为管理对象的数据中台。

对于那些即将或正在进行服务型制造转型的制造企业,数字主线将扮演重要的角色。为了延长服务型产品的使用寿命,为客户提供更高效的运行支持服务,企业需要打通从设计到工程,到制造,到交付,再到运行的产品全生命周期数据,这正是数字主线主要扮演的角色,具体可参见图7.17:

图7.17 数字主线的使命和角色

如图7.17所示,数字孪生的开发有赖于数字主线所提供的信息支持。随着物联网等工业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在产品开发的虚拟验证,在生产系统的仿真优化,在资产运行的实时监测与控制,在设备的预测性维护等方面,数字孪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而这一切都离不开数字主线的支持。可以这样说,没有有效的数字主线,就不可能有有效的数字孪生。

2. 数字主线的架构

数字主线本质上是一种信息架构和数据服务,它要在基于模型的系统工程(Model-Based System Engineering,MBSE)指导下,围绕产品的通用信息结构,面向市场、设计、工程、制造、服务、运营等各个业务领域的需求来构建,要涵盖产品或资产的整个生命周期。

在表现形式上,可以这样比喻,市场、设计、工程、制造、服务、运营等领域的相关产品信息就像“信息湖”,而数字主线就是流经和贯穿这些“湖泊”的“信息河”。实际上,数字主线的英文,Digital Thread的Thread,就有类似于“河流”的意思。

因此,从信息架构上,数字主线贯穿了产品或资产的全生命周期,具体可参见图7.18所示。

图7.18 数字主线与产品生命周期

1)基于模型的系统工程

对于机、电、软、数等高度一体化的产品,机械、电子电气、软件、数据等要素都有各自特有的模型定义,比如机械部件可以用三维模型(Model-Based Definition,MDB)来表示,电子电气以需求结构或文档的形式来定义,软件系统则可以用统一建模语言(Unified Modeling Language,UML)来建模,数据则有结构化和非结构化的区别。要想实现一个统一的产品信息沟通架构,就需要一种更抽象、更通用的模型语言和工程方法将机械模型、电子电气模型、软件模型、数据模型等统一起来,业内主流的就是基于模型的系统工程(MBSE)。换言之,如果没有MBSE之类的语言和方法,机械结构、电子电气结构、软件结构、数据结构的定义之间就无法建立关联,也就实现不了相互之间的双向追溯。

2)通用产品架构

江、河、湖、海之所以能贯通,是因为它们的容纳之物——“水”具有相同的“水分子结构”;同样,企业中的产品,无论它面向什么样的市场,落实到哪个业务领域,都应该具有高度抽象的、一致的结构,这就是通用产品结构(Generic Product Structure,GPS)。通用产品架构的核心作用是实现功能结构(相对稳定)与实物结构(多变)的分离,从而从根源上降低了产品结构的复杂度,进而避免了复杂性管理在制造、服务等下游环节的蔓延。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有些企业的产品结构系统只是考虑了机械和电子电气件,还需要在此基础上把软件和数据等要素整合进去。

3)多领域用途视图

数字主线的目的是建立全价值链的产品信息沟通架构,因而,要兼顾市场、设计、工程、制造、采购、服务、运行支持等领域和团队的产品信息需求。每一个领域有各自的需求特点,比如市场部门关注的产品需求如何描述,采购部门关注的是外协件如何做采购计划,诸如此类;这些不同领域的产品信息结构,又可成为产品用途结构(Product Usage Structure,PUS),具体可参见图7.19:

图7.19 数字主线在各业务领域的表现形式

3. 数字主线的实现

作为一种还在不断完善中的数字化解决方案,数字主线的实施方法,业内尚没有非常成熟的规定和描述。大体上,企业可借鉴企业架构规划的方法,通过业务流程梳理,信息架构定义,项目目标设定、架构实施交付和效果评估改进等五个步骤,进行数字主线的设计和开发,具体可参见图7.20。

图7.20 数字主线的实施方法

数字主线实施项目的项目需求来自于业务流程的协作,即与产品或资产全生命周期有关的各个环节,各个流程的每个作业对产品信息输入的要求。业务流程梳理的目的是:1)识别各个作业所需的信息输入;2)明确各个作业可能输出的产品信息。

各作业的产品信息输入和输出清单整理出来后,就要对这些信息进行整理、归类,比如产品信息元数据的种类、内容、格式,等等,并形成以产品生命周期演变为时间轴的信息流。另外,还要参照产品通用结构和业务用途视图的要求进行结构化。

项目目标的设定,即综合考虑业务价值、数据获得和加工的难易程度,数据加工成本等因素,整理出数据主线项目的目标优先级。需要提出的是,数字主线实施项目应遵循迭代的方法论来做,选择优先级高的,先行先试。

在开发实施上,数字主线项目与数据中台、商务智能等系统的开发方法和技术差不多。在产品或资产实时运行数据的获取方面,可以借助物联网平台;在PLM、ERP、MES等系统的产品定义、交易数据的采集方面,可以采用ETL;在数据展现上,可以按业务场景或用户角色来设计相应的用户交互界面。

数字主线一旦投入使用,要持续跟踪其业务价值,并与项目初期设定的项目目标进行对照和评估,找出其中有待改进的地方,作为下一个冲刺的项目需求。

数字主线的开发和实施,是对企业的巨大管理基础和技术挑战。一则,它涉及到的组织和业务面广;二则,它缺乏成熟的解决方案和典型案例;三则,它缺乏详细、有高指导性的实施方法论。然而,实践告诉人们,复杂度越高,风险越大的事情,一旦做成了,则成效越突出。

三、人工智能

在未来的10年,如果要问哪一类技术对社会、企业和产品的影响最大,那很大可能是人工智能。在研发领域,影响最大,可行性较高,也最有业务价值的人工智能技术,应该是大模型技术,它不仅将重塑技术和产品的开发形式,也将重塑技术和产品的功能形态,具体可参见图7.21的示意。

图7.21  大模型对研发和产品的影响

如图7.21所示,大模型在研发领域的应用,大体可分为研发大模型和产品大模型;前者与开发的形式和过程有关,将实现开发过程的智能化;后者与产品的功能和形态有关,将实现产品功能的智能化。

1. 研发大模型

技术和产品的开发需要创新,创新的基础是知识的有效运用,具体包括:知识建模、知识获取、知识融合、知识管理、知识推理、知识应用,等等。

在以往,企业期望通过知识管理系统(KMS)的实施,来推动研发知识的运用,实际效果却并不理想,根本原因是极度地依赖于相关人员的意愿和行为,需要有人愿意创建和分享知识,更要是结构化、易获得的知识。

1)研发大模型的应用价值

借助大模型技术,企业可以有目的、有计划、基于大数据来训练和构建研发大模型,从而做好研发知识的整理和沉淀,并以自然语言交互的方式供研发人员使用,降低了知识加工的难度,提高了知识复用的便利和效率,进而在技能辅助、成本控制、协同消耗等方面发挥出巨大的价值。

技能辅助。借助研发大模型,可以补齐初级工程师的技能短板,以研发导航或设计防错等形式,避免他(她)们犯低级的设计错误,并能够胜任更为复杂的研发工作。

成本控制。企业可以使用研发大模型去从事事务性工作,比如:咨询应答、代码生成、软件测试、工作跟踪、报告撰写,等等,从而消减上述工作上的时间和资源消耗,将稀缺的研发人力资源分配到复杂性、创新性工作上。

协同消耗。项目开发团队的规模越大,需要沟通的事项和频次就越多,消耗在沟通、协同上的时间就越多。研发大模型的应用,有助于精简团队规模,减少沟通的事项和频次。

2)研发大模型的建设路径

研发大模型的建设,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研发大模型的应用也将是持续深化的过程。企业可以先构建助手型研发大模型(LLM as Copilot),再构建代理型研发大模型(LLM as Agent),再构建引导师型研发大模型(Facilitator),将研发大模型的应用水平不断深化。

助手型研发大模型。助手型研发大模型,具备人机对话的能力,可以辅助研发人员完成常规性研发任务,提高研发过程中知识获取的效率,解决单点事务性工作的效率问题。助手型研发大模型的应用,需要研发人员具备提问(Prompt)的能力。

代理型研发大模型。在给定上下文的前提下,代理型研发大模型具备自主完成研发任务的能力,可以胜任初级工程师的角色,能够自主使用相关研发工具完成预定任务。另外,通过多个代理(Agent)的协作,可以完成较为复杂的研发任务。

引导师型研发大模型。作为研发大模型的高级形态,引导师型研发大模型具备跨领域的整合能力,可以辅助研发人员做研发决策,或是辅助研发计划的编制,或是辅助发现研发中存在的问题。引导师型大模型还可以生成创意,引导研发人员进行技术构思和产品构思。

实际上,在服装、游戏、动画、软件等行业,大模型技术,已经可以胜任一般性的设计和开发任务,或是辅助设计师、开发工程师进行复杂的设计和开发。

2. 产品大模型

将大模型技术嫁接到产品功能上,企业构建出具备一定程度的思维和执行能力的产品大模型。借助产品大模型的支撑,产品就具备了一定程度的智能,在为用户提供所需功能的同时,可以减轻用户的使用负担,将用户从产品使用中解放出来。

产品大模型的典型例子是汽车的智能驾驶。当前,L2级的智能驾驶已经大规模商用,配备L2级智能驾驶的汽车,可以完成自动跟车、车道偏离修正、超车预警、自适应巡航、自动倒车入库等驾驶操作,其背后的技术支撑就是产品大模型。同时,具备L4级或L5级智能驾驶的汽车,也在特定的领域和场景中试用。

参考最近几年中智能驾驶所取得的成果,我们可以肯定的是,随着大模型技术的日益智能和成熟,产品大模型必将重塑产品的功能和形态,是产品创新的主要方向。

数字化演易
数字化演易,易解数字化 !